以改革创新推进广电媒体融合

2016-03-23 02:12李艳方
新闻前哨 2016年4期
关键词:黄冈广电

◎胡 丹 李艳方

以改革创新推进广电媒体融合

◎胡 丹 李艳方

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黄冈广播电视台牢固树立“新闻立台、人才强台、创新活台、产业兴台”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建设、平台建设、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创新传播模式,强化舆论引导,加强经营管理,向着打造有较强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主动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双提升。

一、把深化改革放在广电事业发展的首位

广播电视是我国传播阵营中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信息渠道来源。巩固意识形态领域宣传阵地,扩大正面舆论影响,对基层广播电视台而言,不仅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能否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民生问题,更是自身事业做大做强的发展问题。地级市广电台处于我国电视事业格局“四级办台”的夹心层,既有来自传统媒体的竞争比拼,也有来自新媒体的全新挑战,传统的运营方式无论是质量还是效益都处于下滑状态。破解发展之困,必须正确把握形势,正视差距,找准问题,对症施治。

(一)拓展生存空间是广电发展之要。全媒体时代,新旧媒体之间的多重竞争已经展开。一是不同层级的广播电视媒体争夺受众。中央台、省级台凭借其政策、覆盖、内容、资金和人力的优势,无情地挤占着市级广电的受众与广告市场,市级广电进一步被边缘化;在地市层面,市级广电与县市级广电的受众群高度重合,同质化、同步化竞争加剧;二是广电与纸质媒体竞争全方位化。从广播电视与报纸等纸质化媒体之间的竞争发展来看,已经由各有特色、各据一方的格局,逐渐演变为电视、纸媒、网媒、移动终端等全领域的融合型媒体之争,受众、广告资源重合度高。三是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压力加大。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蚕食着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造成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规模减小。因而,主动顺应环境之变,自觉实施改革,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必然。

(二)破解体制机制之困是广电发展之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双元管理体制,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困境。一是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装备、高技术、高投入、高消耗的事业,财政投入的有限资金杯水车薪,使广播电视在设备更新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二是长期的事业单位性质,广电事业在企业化管理上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和科学的管理考核体系,无法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三是广播电视缺乏灵活高效的制播方式,使得电视节目制作节奏缓慢、成本高企、质量不稳、创新不足,特别是在与时俱进跟紧观众需求方面反应滞后。推进制播与运营相分离,适应市场化、企业化发展需求,理顺体制机制是推进改革的突破口。

(三)实施人才工程是广电发展之本。广电台的发展根本靠人才,关键是要有一支懂政策、会管理、善经营的行管人才和一支业务精、作风硬、能打主动仗的业务人才。目前,事业单位性质的广电台没有自主用人权,历史累积原因造成机构人员臃肿,有限的经费使用效率低。同时,适合于广电发展需要的特殊人才、优秀人才,由于种种限制无法按需引进,或者因为待遇、身份等问题留不住人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不对口、聘用人员队伍不稳定等,已经成为市级广电发展的最大阻碍。

二、着力建设广电事业加快发展的“四大平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平台是发展的有效载体。2015年2月,黄冈广播电视台组建成立。黄冈广电台由原来的黄冈电视台、黄冈人民广播电台和发射中心等单位组成,通过建设“四大平台”,打破既有的机构、栏目、频道、时段等框框限制,重新组合人力、财力、物力,让人跟着平台走,平台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需求走,需求跟着改革走。

(一)整合资源’组建新闻中心。新闻是立台之本。黄冈广电改变过去资源分散、机构不合的状况,重新整合全台各档新闻资源,组建了广播、电视共享的新闻中心。新闻中心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新闻媒体导向管理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重新改版新闻栏目,认真策划重点报道,先后开设24个专栏、系列报道、专访和评论等,着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度”。截止2015年11月中旬,已在中央媒体播发稿件21条,在省级媒体发稿647条,实现新的突破。

(二)精准定位’组建新的频道和栏目。新的历史条件下,“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是提升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要素。黄冈广电台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针对过去内容不足、节目不优、特色不显、品牌不响等问题,从内容和渠道上加强建设。组建新的频道和栏目,形成4个专业定位的电视频道和2个广播频率,自办三十多档本土节目。新组建农村文化旅游频道和都市综合频道,新增和改版十多档电视节目,如《黄冈党旗红》、《美丽黄冈垄上行》、《知音故事》、《法治时空》、《文化黄冈》、《旅游黄冈》、《戏曲黄冈》、《黄冈宝贝》、《善行黄冈》、《县市之窗》、《黄冈119》、《我要上春晚》等,改版十档广播栏目如 《黄冈风采》、《轻松早八点》、《心语心愿》、《夜色书香》、《汽车天天汇》、《快乐下班路》等,极大丰富了节目形式,满足了多层次观众的需求,收视率和收听率均实现了新提升。

(三)融合转型’组建新媒体中心。

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构建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网络电视、手机微信为一体的全媒体营销平台,是黄冈广电推进改革的新发力点。到目前为止,黄冈广电新媒体中心开通了官方微信订阅号(东坡云)、网络电视台和官方网站。其中,东坡云主要关注黄冈地区重大活动、民生热点等内容,实现了微信摇电视功能和电视、广播直播功能。网络电视台通过变革生产方式、传播方式等,探索建立新的“全媒体运行框架”,由内容生产商变为内容供应商和服务商。官方网站以新视窗为基础,进行全新改版,打造黄冈市重点新闻网站和对外宣传窗口,提供权威、及时的黄冈新闻。

(四)强强联合’构建新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将成为黄冈广电未来发展的半壁江山。一是新成立黄冈广电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下设8个子公司,包含黄冈冈视传媒有限公司、广电设备有限公司、垄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播传媒有限公司、广告传媒有限公司、黄冈周刊报业有限公司、网络有限公司、新媒体开发公司。二是加快开放步伐,开展对外项目合作,实行“强强联合”。与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知音故事》,积极倡导和参与大京九城市广播电视台联盟、环大别山中小电视台联盟、武汉城市圈1+8广播电台联盟、新丝路广播电视合作体,与企业合作建立云平台和手机客户端等,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合作。三是实施“互联网+”,创办贸易公司、电商平台、物流、旅游、教育等多个实体,涉足多领域打造产业链条。公司化的组织架构和企业化的管理体系,打破“金字塔”式的广播电视体制结构,为广播电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积极探索广电创新创业的四项机制

黄冈广电从建立新机制入手,结合栏目、频道改革和资源整合,改变过去机关式的单一管理方式,着力盘活人力这个核心生产要素,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全员活力,从而实现改革实效。

(一)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分三大类,即企业化考核、事业绩效、考勤和目标考核,根据行业、部室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公司采用企业化考核,后勤部室采用事业绩效考核,生产部门按目标进行考核。不同的考核项目和考核目标,不仅能科学合理地评价不同劳动价值,更能充分引导干部职工行为,加强自我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潜能,提升员工的表现。

(二)建立岗位薪酬机制。打破现有的以职务和津贴为主的工资制度,建立新的岗位薪酬机制,即实行全员定岗定责定级定酬,做什么工作,拿什么报酬。薪酬主要分五大块,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绩效工资和奖励性工资。彻底打破“大锅饭”的分配方法,工资待遇逐步向关键岗位、艰苦岗位、有重要贡献的优秀职工倾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改善了全台职工的精神风貌,调动了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员积极性,使全台的改革创新工作向前迈进一步

(三)建立人才引进机制。为解决长期以来缺人才、难以引进人才、留不住人才等用人问题,黄冈广电在人才引进上不拘一格,采用“编制+聘用”机制,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靠市政府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招录,发现、招聘一批。对已有无编工作人员,则通过考试解决身份和编制问题。这些新办法,对年轻、有能力的聘用干部和人员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四)建立干部选拔机制。干部选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中层干部选拔分两种方式:组织考察任命和竞聘上岗。中层干部通过竞聘上岗,选拔一批;普通员工实行双向选择。“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用人导向,“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逐步将一批业务型骨干力量激励到节目制作一线,将一批观念新、市场理念活的经营型人才选拔到运营一线,在科学规范、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带动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用人唯绩的用人氛围逐渐形成。

四、奋力推进广电改革实现“四个提升”

(一)推进精神面貌大幅改善。黄冈广电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推动改革发展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黄冈广电台先后通过政策宣讲,层层动员,征求意见,引导全台干部职工关注改革投身改革,做事不避难,敢于担当。在“我为广电发展做贡献”主题演讲比赛中,19位年轻人踊跃报名,演讲振奋人心;在“我为广电发展献一策”主题征文比赛中,65位干部职工建言献策,提出30多条建设性建议;在新增二十多档栏目的压力下,各频道工作人员以高度负责、只争朝夕的精神认真工作,以开拓进取的干劲和攻坚克难的勇气,保证节目和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实现大幅提升。

(二)促进影响力不断提升。随着农村文化旅游频道和城市综合频道的全新亮相,黄冈广电台的播出覆盖面不断扩大,影响力稳步提升。一是从改革前只有一套覆盖全市,到改革后新闻综合频道和农村文化旅游频道通过有线无线方式实现了覆盖全市,覆盖的时段和内容均翻一番。二是通过新媒体和网络电视,突破地域限制,从地域性传播实现向全国范围传播。三是观众参与度大为提升。东坡云仅开通两个多月,粉丝量迅速攀升。《美丽黄冈垄上行》和《黄冈宝贝》等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报名参加人数逐渐增多,其中《美丽黄冈垄上行》全年参与人数达10万人之多。

(三)实现经营创收稳中有增。在传统媒体经营收入普遍缩水的新形势下,全国广播电视广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断崖式下滑。黄冈广电借改革契机,一方面减冗节流,一方面创新经营方式,开拓经营渠道,通过合办、共建、抱团,开展“互联网+”的线上宣传、线下联合,与单位、企业深入合作,全台经济收入不降反增,改革开局良好。

(四)加快“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一是做强传统媒体。通过与中央、省级媒体和地市台的全面合作,共同开发节目,实现多地域传播。二是打造精品栏目。精心办好《美丽黄冈垄上行》、《新播报》、《黄冈宝贝》等重点节目,不断拓展节目内涵外延,培植新的产业链。深化“走转改”,做活做好新节目。三是做大新媒体。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交融的技术屏障,以大台、大新闻中心、关联产业的资源整合,进行新媒体开发运营,赋予新媒体新使命,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互促共进。

(胡丹:黄冈市委政研室;李艳方:黄冈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黄冈广电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1~6期目录
探讨大数据在广电新媒体中的应用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黄冈“五个加强”保产地小龙虾安全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人才流失及其治理
广电新闻出版整合对广电业发展影响的思考
广电视频云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