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奖的未来靠团结华语圈

2016-03-23 09:46
环球时报 2016-03-23
关键词:港片金像奖香港电影

本报记者 韦曦

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将于4月3日举行。今年的提名名单因为港片及港人数量的增加而更具本土色彩,但同时也因个别争议作品的入围引发少有的负面议论。面对电影界的新动向以及争议话题,作为香港金像奖主席的知名导演尔冬升是如何看待的?《环球时报》记者日前对尔导进行了专访。

环球时报:金像奖这几年被外界视为“早衰”。一些报道说,“因为港片整体没落,很多港人已经不太关注这个奖”。2015年的获奖影片多是面向内地观众。您怎么看这些现象带给金像奖的影响?

尔冬升:首先,我个人并不觉得金像奖早衰,以收视率和媒体版面的覆盖量来看,港人乃至海外华人还是挺关注的。至于你所说的没落,可能是聚焦于产量吧。以往香港电影除了本土市场外,主要面向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全球华人,所以当时的电影也都以上述市场为主。后来市场北移,主要观众群都在内地,影片的故事背景也就自然偏向内地多些。加上观众口味不断变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就意味着我们拍出来的电影要面对更多挑剔的观众。整体来说,华语电影的制作质量是在不断提高。

说到港片的影响,不能只看几个导演的作品,而是要看它对整个工业的影响。华语电影中叫好叫座的影片,或多或少都有香港工作团队的身影,他们一直在为电影工业做着贡献。

环球时报:金像奖设立之初是面向港片和香港观众的吗?近些年是否包容度更大了?

尔冬升:金像奖当初的设立旨在鼓励创作优秀的香港电影,是一个很业内的评奖。我们有考虑过要扩大颁奖范围,让这个奖项不局限于港片,但细想想,内地有金鸡百花奖,台湾有金马奖,香港国际电影节也设立了亚洲电影大奖。大家各有特色,所以我们也觉得还是别做得过于雷同吧。

环球时报:今年金像奖的提名名单中明显增加了港片,还出现关信辉、刘浩良等新人导演。您怎么看当前香港的电影市场和人才状况?

尔冬升:目前香港的电影市场是萎缩的,人才的增长幅度也偏低。其实香港市场受好莱坞的冲击比内地要大很多,内地的审查制度对国产片起到保护作用,但香港市场却是全面开放。好的影片占不到很好的档期,因为要为西片让路,这是很现实、很严重的问题。当然,香港电影也可以卖到台湾地区及东南亚,毕竟东南亚对粤语片的接受程度较高。但现在的情况是,整个东南亚市场跟香港一样,都被好莱坞冲击得厉害。

新人方面,关信辉其实以前就拍过很多优秀作品。刘浩良是和我合作多年的编剧演,他们代表香港电影的未来。我希望这些新导演眼光可以放长远,拍出更多有意思的题材。我也希望我们这些成熟导演的北移反而可以给他们腾出本土空间,令更多优秀的新人进入市场。

环球时报:争议电影《十年》被提名今年的“最佳影片”,引发舆论较强关注。您怎么看这件事?金像奖在取舍参赛作品上的标准是什么?

尔冬升:金像奖提名机制是“凡在香港公开放映并符合必备条件的香港电影,均可自动参选”,过程是由1000多位有资格投票的电影从业员,经过几轮严格投票产生的。我是代表香港电影导演协会进入金像奖董事局的,被另外12个专业协会的代表选为主席。任何一部电影能否入围和最终是否得奖,我和另外12位董事均无权干涉。我们无权干涉其他人的投票,更无法控制最终的获奖结果。金像奖协会的工作也只是把颁奖流程和典礼组织好,然后呈现给公众。这是这个奖一直以来的标准。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金像奖的未来?尔冬升:金像奖的宗旨是团结进步,另外也是为大家创造一个充分交流的场合和机会,未来它所承担的依然是这些作用。我们希望这个奖可以越办越好,所以必定会尽全力去维护它的公信力,这也是这个奖能否办下去的核心。

环球时报:今年春节档唱主角的是3部香港电影,这已经不是港片首次称霸这一档期。有人说香港电影吃透内地,您怎么看?

尔冬升:吃透是不至于了,只能说香港电影人对商业片的把握比较有经验。其实我个人现在已经不太去区分香港电影、内地电影或者台湾电影。大家都是华人,文化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价值观和审美也都比较接近,所以才会有这种同档期良性竞争的局面吧。

环球时报:《美人鱼》创下华语片票房新高,但有人说周星驰没有创新,卖的是情怀。您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尔冬升:我还没看过,但先恭喜他,天才拍的戏我一定会去看。

环球时报:您之前谈到,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特别想不考虑经济回报去做一些作品。《我是路人甲》之后,有什么项目正在着手吗?

尔冬升:近期的项目就是在做《三少爷的剑》后期,准备今年公映。接下来还有一些执导和监制的项目在筹备,希望到时候可以得到大家支持。▲

猜你喜欢
港片金像奖香港电影
老面孔成为港片最后防线?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港媒:贺岁港片怎么了?
重映影片能否再掀怀旧热潮?
简析韩国电影对港产电影的借鉴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