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术课堂教学语言“美”起来

2016-03-23 23:55郑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3期
关键词:美的美术语言

郑勤

[摘 要]小学美术课作为艺术课程的一个重要门类,不仅需要具有美感、艺术性的教学内容,更需要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外部表现形态,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优秀的课堂教学语言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们神游在美的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耳醉其言,心醉其情”,智慧在闪现,个性在张扬,情感在流露,才智在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语言 美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65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言语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听课,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美术教师语言能力匮乏,虽然教材上有很专业的语言,但当面对学生时,我们教师困惑了,语言贫乏、随意,没有生命力,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面对小学美术的教学内容和我们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其实,我们的美术课堂语言是可以更美的,为此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追求“即时”语言,让智慧闪现

在课堂中,学生的一个问题、一个回答,甚至是一个动作,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在思考,在闪现他的智慧、创意,但我们往往因教学内容的实施,或这样那样的理由,只是简单地进行评价而错失良机。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作出反应,它符合新课程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原则。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的一点闪光被智慧的教师捕捉了,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它引导学生的后继学习,激发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密切关注着他们的思想动向,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是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的。

例如,在四年级《爱书 藏书》的课堂上,教师在示范制作藏书票的过程中,使用了黑色的水粉颜料来制作版画藏书票,当黑色的颜料被教师大笔大笔地刷在刻好的KT板上时,刻画的图像慢慢显现出来,一个学生说:“老师,好神奇呀!”教师没有说话,但脸上出现了沾沾自喜的神情,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中,他继续着他的行为。在黑色的映衬下刻制的痕迹显示出了它特有的美,所有的目光都被聚焦了。学生的那句话已然一晃而过,消逝了。“好神奇呀!”多真挚的感受,虽然只是熟悉又简单的几个字,但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版画美,是从心底发出的感叹,是对艺术的理解,是值得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导的。如果这时对学生说:“你一语道出了版画的魅力,我要是你,同样也会激动的。”再引导学生讨论:这神奇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那黑色映衬下变得斑斑驳驳的刻痕,是用手中的画笔无法表现的。)“还可以让它更神奇吗?”“可以。上不同的色彩,铅笔头的形不同,刻制时的动作不同,都会出现与众不同。”“我们一起来尝试!”神奇的事也许就会发生,这神奇就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而是人人都可创造。

可见,当学生思维迸发出火花时,需要教师抓住时机利用“即时”语言去肯定、去拨亮它,进而将学生的瞬间闪光无限放大,散发它无穷的魅力。

二、追求“精准”语言,让知识传递

墨子曾对他的学生子禽说:“多余的废话就像池塘的蛙声、树上的蝉鸣一样,人们或者不理会它,或者讨厌它,而雄鸡啼晓,寥寥几声,却能引人注意。”教师美术语言的随意使用以及没有意义的重复出现,充斥着课堂,让听者难为听,让学者难为学,美术“美”得很累。

美术教学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们都知道,语言在使用时要看对象,要注意大人与小孩的区别,低年龄孩子与高年龄孩子的区别,等等,不然真的是对牛弹琴。本来你用的美术语言确实很有艺术性,可是学生们不懂,因为他们还只是孩子,他们的语言世界还不够丰富。教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使用美术语言时要斟酌再三,反复实践,不应该是课本语言文字的简单重复,也不应该是漫无边际、远离课本的说教,而应该生动、准确地将课本语言转换为某种易于学生接受的信息。用逻辑严谨、简洁明了的美术语言,从生活走向艺术,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美术的世界,通过讨论交流有关绘画的鉴赏,表达相关专业知识,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知美、感受美、发现美,这同时也是一个美术语言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着用美术专业的语言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大牛和小牛》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大牛和小牛的图片,问:“你们觉得大牛和小牛怎么样?”学生回答:“它们很可爱。”“它们很勤劳。”显然这些回答都不是教师想要的。教师又问:“它们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父子。”“不对,它们是母女。”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由此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事实上,教师是想让学生答:“它们很亲热。”教师的问题很随意,那么相对的,学生也会敷衍地回答。这样一来一去,整堂课就会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教师始终没能得到理想的答案。可见,语言的准确性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教师把提问的内容改为:“小牛和大牛在一起,如同宝宝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在一起会做着什么动作呢?会想说什么?说什么呢?”这样,多了几个精确的词语使语言更加完整,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地得到相关的答案。此时,教师提炼出大牛和小牛“动作形象生动”的美术语言就容易让学生理解了。

三、追求“激励”语言,让个性守护

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的学生虽有创意却没有勇气表现,有的学生虽能力不强但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们不同的个性形成他们各自的语言表达特点。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不表态,甚至以“你很棒”“你很聪明”“你说对了”等贫乏的语言走过场,这样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

激励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谐交往的纽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应是单纯肯定,而应更深一个层次,因人而异,适时适当,有针对性地去表扬,不在于学生记得了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善于表达的学生提出更多的想法,让胆怯的学生敢于表达见解,让能力不强的学生萌发创新思维。

例如,在上国画课时,五年级的一个男生很忙碌,他不是东张西望,就是站起来,一会儿又对着邻座的伙伴嬉皮笑脸。我很熟悉他,一个很调皮的男孩,有时做错了事,你批评他,他也会在一边傻笑,各科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此时,我感觉到我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了,仔细观察发现,原来他是在借国画的学具,看着他无奈地把头埋在手臂里,我知道他失败了:没人愿意帮他。我大声对其他同学说:“刚才我发现有一个同学他没带国画的学具来,很着急很无奈,我能感受到他的责任心,相信即使他今天没能画,也一定会抽时间完成的。”说完这番话,我当没事一样,去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没想到,当我走过他身边时,他竟然说:“老师,我已经在画了。”

“孩子,老师很在乎,很相信你。”这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细心地呵护学生的个性,激励的语言是对孩子的期待,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找到方向。如:“我相信你是可以解决的。”“你的作品应该还可以让老师更欣赏你。”“这种画法,角度有点难度,谁敢挑战它。”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能力较弱的学生,适度的激励、赏识对学生来说就是尊重,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上进。

四、追求“真情”语言,让情感共鸣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当我们的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得到了一次回答的机会,当学生们用迫切的眼神等待教师课堂的传授,而教师只是说了:“你回答得很好”“我们看一张图片”等冰冷的话语时,怎么能吸引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呢?!更不用说有“以情动人”的场面了,那就是一堂“你讲,我听;你说,我答”的没有感情的课。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心中没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别,没有“你就是一个学生”的隔阂,我们可以是朋友、长辈。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把学生看做魔鬼,您会生活在地狱里,如果把学生看做天使,您会生活在天堂里。”教师用真情实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不戴着有色的眼镜,宽容地喜欢他们的优点和缺点,把美术作品中的真情传递,把自己的真情流露,去感受学生因你的美术课而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从心底里,从你的眼神中、语言中让学生感受到你是真诚地和他进行交流,而不是敷衍,不是走过场。这样,能唤起学生的真情,引发师生间、作品与学生间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作者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感恩老师给予知识,能大胆地探索,大胆地表现,把自己的感知表现在生活中,表现在画面上。

例如,在《小盒子 大舞台》一课中,有一个学生竟然带了一个大物件:牛奶箱。他一个人在忙活,干得很起劲,小小的桌面都不够用了。我问:“你这是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舞台呀?”他不善言辞,说得很紧张。不过我听明白了,他做好舞台后会把牛奶箱合上,只留一个小洞,你只能眯着眼睛看里面,让人感觉很神秘。中间我都没去打扰他,一直到他做好,直到送到我的眼前。“太神奇了!呵呵,我好像进电影院了!”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孩子很开心,我觉得有必要让同学们一起来分享。就征求他的意见:是否可以让同学们来欣赏你的作品。他爽快地答应了。同学们一个个地都想上来,于是我想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来邀请同学。他欣然接受我的主意,因为他真心真意地感受到了我的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感情上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多一层关心,学生就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可信,这何乐而不为呢?

五、追求“丰富”语言,让创意激发

为什么特级教师李正火的课堂那么受学生欢迎?为什么他的讲座座无虚席?因为他可谓是“手舞足蹈”,而他的语言是“声情并茂”,是朋友与朋友之间的攀谈,似饮着一杯清新而惬意的香茗,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富有感召力的,中国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指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抑扬之美,回环之美。这些都是音乐所具备的,因此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音乐美。”教师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丰富了语言的内容;而体态语言的合理运用,如让眼睛传递爱护、严格,让面部传递宽容、期望,让体态传递平等、和谐……让文本知识由此变得有生命。随着教师创设的不同情境,语言出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它钻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的思想不自觉地就会跟着他起伏跌宕,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启发起来。

例如,在学习《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荷花的视频,伴着优美的音乐,我朗诵起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学生们在轻柔的音乐中走进荷花的世界,聆听老师深情地朗诵,感受荷香丝语,欣赏着美丽的身姿,领略着蕴含的文化底蕴,情景中充满了诗情画意。之后,我让学生谈谈心中在想些什么。“荷花那婀娜的姿态让我为之陶醉。”“荷叶一片接一片,就如同荷花的裙摆,那么生动。”学生们也会用自己丰富的语言来表达感受了,当分析到用画笔如何表现荷花时,许多学生都已有了自己的想法,笔下的荷花更是姿态万千。

教师丰富的语言,具有优美的节奏感,富有感情色彩,其中的自然美、人文美更是入耳入心。我们也可以把“打开书”变成“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打开”,把“有信心吗”变成“自信的你请举起手吧”,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语言沐浴 “人文”的关怀,让学生感受“美丽”的语言,在这种良好的语言氛围中得到熏陶,从而激发创意的火花。

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美术教师就是一位传递美的使者。在课堂教学中,美术语言是可以更美的,她渗透着柔柔的师爱,拨动着学生美的心灵,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 参 考 文 献 ]

[1] 杜卫主编.儿童美育概论[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2] 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志宏,王晓文.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美的美术语言
创意美术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