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阴清肺糖浆和头孢美唑合用出现双硫仑样反应1例

2016-03-23 23:20邢洁
上海医药 2016年3期

邢洁

摘 要 1例肺炎患者,在应用头孢美唑治疗期间服用养阴清肺糖浆后出现面部潮红,大汗,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四肢无力伴麻木等双硫仑样反应,经地塞米松、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CoA)、维生素C及其它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关键词 双硫仑样反应 养阴清肺糖浆 头孢美唑

中图分类号:R286; R978.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3-0046-02

A case report on the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induced by the combined use of Yangyinqingfei syrup and cefmetazole

XING Ji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Wangdingdi Hospital,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occurred in a patient with pneumonia after the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Yangyinqingfei syrup and cefmetazole. The reactions appeared as facial flushing, profusely, chest tightness, suffocation, breathing difficulty, nausea, vomiting, abdominal pain, weakness with numbness and so on. The symptoms were relieved after the symptomatic treatment with dexamethasone,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coenzyme A (CoA), and vitamins C.

KEY WORDS disulfiram-like reaction; Yangyinqingfei syrup; cefmetazole

目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病人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饮酒或接触含乙醇制品时出现双硫仑样反应,且起病急、发作快、病情复杂、危重,在首诊时易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出现的双硫仑样反应1例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某男性患者,58岁,主因间断咳嗽、白痰3 d伴发热1 d,门诊就诊。查体:体温38.6 ℃,心率8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血压130/80 mmHg。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心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触诊:腹平软,无压痛。既往史:高血压病史两年,否认冠心病及糖尿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2.1×109/L,中性白细胞83.4%。胸片:提示双下肺炎。

诊断:肺炎。治疗方案:头孢美唑2.0 g,静脉注射,2次/d;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静脉注射,2次/d。第3日患者输液中,突然出现面部潮红,大汗,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上腹疼痛,四肢无力伴麻木。查体:体温36.1℃,心率112次/min,呼吸频率22次/min,血压90/60 mmHg,意识清,定向力、理解力正常,口唇无发绀,面部及胸前皮肤潮红,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心音低钝,腹平软,无肌紧张,中上腹及脐周轻压痛,无反跳痛,四肢肌力Ⅴ级,双侧巴宾斯基征(-)。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0×109/L,中性白细胞78%,血红蛋白13.2 g/L,随机血糖6.7 mmol/L,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正常,血氧饱和度0.90,腹部B超未见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头CT扫描未见异常。患者突发上述不适,临床考虑不除外药物过敏及心绞痛发作,立即停用头孢美唑,予以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氧饱和度,保留静脉通路、补液通畅,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入壶,硝酸异山梨酯20 mg,静脉滴注。再次询问病史,得知在10 min前自行服用养阴清肺糖浆30 ml左右,因糖浆中含有乙醇成分,考虑双硫仑样反应。暂停硝酸异山梨酯静滴,予补液500 ml,ATP 40 mg,静脉注射;CoA 100 IU,静脉注射;维生素B6 100 mg,静脉注射;维生素C 2 g,静脉注射;甲氧氯普胺10 mg,肌肉注射,并适当加快补液速度。60 min后血压升至120/80 mmHg,心率降至90次/min,面部及胸前皮肤潮红消退,患者症状消失,继续留观2 h,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离院。

2 讨论

双硫仑样反应属于药源性疾病的急症,是指用某些药物前后若饮酒或接触含酒精物质,出现的面部潮红、头疼、腹疼、出汗、心悸、呼吸困难及其它等症状。其严重程度可致死,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及对乙醇敏感者更为严重。双硫仑又名戒酒硫,临床用于酒精中毒患者戒酒后酒瘾复发,其机制是由于双硫仑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乙醛脱氢酶,导致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代谢受阻,不能继续氧化成乙酸,导致体内乙醛蓄积,与体内一些蛋白质、磷脂、核酸等共价键结合破坏这些物质,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种不适。

头孢美唑属第二代头孢菌素,对多种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具杀灭作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率达96.91%[1],头孢美唑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导致乙醛的浓度升高,引起双硫仑样反应[2]。而应用地塞米松能够提高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加速乙醛氧化,使双硫仑样反应迅速缓解[3]。白种人、黑种人和亚洲人的乙醛脱氢酶中含乙醛脱氢酶同工酶的比例不同,可影响乙醛代谢,约50%的亚洲人乙醛脱氢酶无活性,因而更容易出现上述反应[4]。

能够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孟多、头孢米诺、头孢匹胺、拉氧头孢、头孢甲肟、头孢曲松等。其中以头孢哌酮引起的双硫仑样反应最多、最敏感。是因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的共同特点N-甲基硫代四唑基团,有与双硫仑相同的双硫结构,与辅酶竞争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中心,阻止乙醛进一步代谢,致使乙醛蓄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但某些不含上述基团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磺啶、头孢唑肟、头孢克肟等,也有少数或个案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其确切机制尚未明确,有可能这些药物在体内代谢中产生了与分子中有甲硫四氮唑基团头孢菌素相似的产物,从而抑制了乙醛代谢[5]。未有文献报道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头孢菌素类品种的,目前仅有头孢替唑与头孢硫咪。

另外,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磺脲类降糖药物,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格列丙嗪、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及某些其他抗菌药物如呋喃妥因、呋喃唑酮、氯霉素等也有类似不良反应。再有,含乙醇的制剂也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包括:① 注射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醇型)、泼尼松龙注射液(醇型)、硝酸甘油注射液、尼莫地平注射液、洋地黄毒苷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盐酸溴已新注射液。② 糖浆剂,养阴清肺糖浆、感冒止咳糖浆、人参蜂王浆。③ 酊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正骨水等。④ 口服液,左卡尼汀口服液、丹红化瘀口服液、环孢素A口服液。

其中养阴清肺糖浆具有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的作用,属中药制剂,辅料中含有乙醇,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尚不明确。与头孢美唑合用发生了双硫仑样反应。随着双硫仑样反应的增多,临床医生一般均能告知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期间和停药后7~10 d内戒酒。但本病例提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还应注意避免与含有乙醇的制品合用。因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没有一定的特异性,且本病例双硫仑样反应发生在治疗进行中,易与药物过敏反应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相混淆,因此,对于发病急且患者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时,临床上易导致误诊,使患者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所以,要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史,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维持血压、抗休克、抗心律失常、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吸氧,应用地塞米松、ATP、CoA及大剂量维生素C,昏迷时应用纳洛酮等药物对症治疗。治疗持续1~2 h左右症状缓解,重症者可持续24 h或数天才能完全缓解。

本病例提示医务人员应熟知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含有乙醇制剂类的药物,注意双硫仑样反应的条件和预防,提醒患者在用药前一天、用药期间以及停药7~10 d内不得接触含乙醇的制品,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心血管疾病者更应注意。此外,在诊治过程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用药史,以明确鉴诊双硫仑样反应,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 王慧娟, 曹涛, 王征, 等. 头孢克洛致双硫仑样反应[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5, 17(1): 72-73.

[2] 陈祥. 双硫仑样反应所致病例2例[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36): 270.

[3] 贺铁钢, 申育琳, 王晖. 口服呋喃唑酮后饮酒致严重双硫仑样反应一例[J]. 临床误诊误治, 2015, 28(3): 113-114.

[4] 蒋云, 王珺. 应用头孢菌素后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急救与护理[J]. 临床误诊误治, 2012, 25(4): 97-98.

[5] Amuchastegui T, Amuchastegui M, Donohue T. Disulfiramalcohol reaction mimicking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 Conn Med, 2014, 78(2): 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