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美国西部精神

2016-03-24 06:38雷雨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费恩密西西比河哈克

雷雨露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美国西部精神

雷雨露

(武汉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海明威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这部小说意义久远、影响深刻。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马克·吐温对逃离文明、探索边疆的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的追求、对奴役的反抗、对未知的探索。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西部精神;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明威曾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All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comes from one book by Mark Twain calledHuckleberryFinn.”[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开创了美国现代文学的先河,展示了时代文化特色,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文化所引发的深刻问题。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805年前后的美国,当时,教会管理虚伪诡诈,劳资冲突愈演愈烈,社会矛盾也愈加深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伟大的幽默讽刺小说。作品幽默夸张、诙谐轻松,表达了美国人在西进运动中对自由的追求,描写了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西部边疆地区人民艰辛的生活,无情地揭露、猛烈地抨击以及巧妙地嘲讽了当时扭曲的道德观念和严重的种族问题。西进运动深刻影响着美国人的价值观,为美国民众追求想象中的“黄金宝地”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荒野是逃离文明之所在,边疆成为美国人自我成长、自我发现的新空间。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马克·吐温对逃离文明、探索边疆的推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自然的追求、对奴役的反抗、对未知的探索。

一、走向自由——密西西比河的自然文化蕴含

水是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原料。通过逐水而居,人类早期社会和早期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构成了世界文明。作为人类早期文明重要代表的“大河文明”,不仅孕育了人类祖先朴实自然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也展现了人类祖先对河流敬畏和依赖的心理。河流不仅是承载自然生命的摇篮,也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母亲,在湿漉漉的河岸,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最初脚印。河流孕育出的不仅是自然生命,更是文化生命与社会生命。河流的文化生命存在于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根植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生命可以抽象成符号,具有丰富和多变的内涵,可以代表民族精神,可以展示生产经验,也可以描述远古历史。河流的文化生命具有超越性、象征性和民族性,时时刻刻受到文明的感召。河流的社会生命在于其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自工业社会以来,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要求人类向自然索取得越来越多。河流也难以幸免,过度的使用和开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危机。

作为美国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如母亲河般,成为无数美国作家的创作源泉。它为美国文明的发生、成长以及可持续繁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和想象依托。数年前,印第安人聚集在密西西比河的两岸,沿河定居、生产和生活。这里成为中心,而后,从这里辐射出其他部落、民族和各自的文化。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人民依托于不同的部落,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他们与外部隔绝,成就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印第安人在这里自由、快乐地生活。随后,入侵者给密西西比河以及流域附近的居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描述的生活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是马克·吐温儿时生活的缩影。作家从小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畔的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小镇,在这里,他度过了几乎整个童年时代。对于密西西比河畔这个可爱小镇的一草一木,他都无比熟悉。密西西比河畔的生活经历为其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源泉。作家把密西西比河当作自己寄托心意、肆意想象的对象。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家对现实生活不失童真童趣的描写,给密西西比河增加了浪漫和神秘的色彩,激发了读者的激情和想象力。小说以白人孩子哈克的视角,讲述了他和黑人奴隶吉姆在密西西比河的历险故事。13岁的哈克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还要忍受醉酒父亲的责打,他甚至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他在一次冒险中意外得到一大笔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之后,他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然而,放荡不羁的哈克不喜欢这种被束缚的生活,他和同样不堪忍受命运束缚的吉姆相遇、相识。他们的冒险经历从河流开始,在木筏上,他们是自由快乐、无忧无虑的。对于哈克和吉姆来说,踏上陆地就意味着不自由以及随时被抓走的可能。密西西比河,是哈克和吉姆追求冒险、向往自由的试探之地和必经之路。

二、追求平等——“岸上文明”和“河上自由”的对话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讲述了哈克帮助吉姆逃离奴役,重获自由的历险故事。马克·吐温十分珍视他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生活的这段经历,也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对这条河流的怀念中。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航道测水深度的术语。《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也是作家精心设计的。当时,奴隶贸易盛行,虽然不是所有不堪重负的黑人奴隶都有吉姆那样选择逃走的勇气,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吉姆确实是千千万万黑人奴隶的缩影。小说中的哈克形象也存在蓝本,原型为马克·吐温儿时的朋友,他追求自由,性格独立,这样的个性也是美国人追求自由、平等思想的源泉。在《马克·吐温自传》中,作家这样写道:“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我是完全按照汤姆·布莱肯希普的原样,丝毫不差地进行描绘的。他愚笨,不梳洗,经常吃不饱,但是他的心肠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他的自由放任是毫无限制的。他是那个村社里唯一真正独立不羁的人——不论是小孩也好,大人也好——结果,他平平稳稳,自始至终是个幸福的人,谁都羡慕他。我们喜欢他,喜欢跟他来往。”[2]小说中除哈克和吉姆之外的其他人物,多多少少也有着马克·吐温儿时伙伴的影子。

这样的人物性格设计为哈克和吉姆的沿河漂流经历奠定了基础,在逃离压迫的漂流过程中,他们时而在岸上,时而在河上,这两种生活交替出现。在他们的经历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岸上生活所代表的“岸上文明”与河上生活所代表的“河上自由”形成的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马克·吐温对冒险旅程布局独特、巧妙。每每在岸上,他们都会经历一些糟糕的事情。他们经历过枪杀事件,目睹过欺骗行为,体味过数不尽的虚情假意。岸上生活对于吉姆来说,意味着无尽的追捕和束缚,不仅如此,他还差点儿被卖掉;对于哈克来说,意味着残酷的约束。哈克饱含对密西西比河的深情;吉姆思想独立,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密西西比河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天堂,河上没有种族歧视,不需要卑躬屈膝和逆来顺受,在这里,命运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在河上,他们“把小腿垂在水里摇摆着,天南地北地聊一阵——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蚊子不跟我们作对,我们总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因为衣服穿在身上实在是不舒服。再说我根本就不赞成穿衣服”[3]。这段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自由而宁静的图景,在河上,他们无忧无虑,充分展现自己的天性。

尽管哈克和吉姆种族不同、背景不同,他们却在密西西比河上实现了“健全的心灵”的释放,对真假、美丑、善恶、黑白有着统一的认识。岸上生活和河上生活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哈克和吉姆展现得淋漓尽致,风光旖旎的密西西比河自然图景和纷繁复杂的小镇社会环境在哈克和吉姆的冒险经历中实现了对话、交织和碰撞。“逃离文明”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岸上与河上两种意识形态的强烈反差和尖锐对立中得到了升华和强化。

三、探索未知——美国西部人的冒险和拓荒精神

印第安居民崇敬自然,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对一草一木温柔以待,而入侵者却有着不同的对待自然的态度。美国西部边疆没有压迫和束缚,是一片自然资源丰富的处女地。移民者可以以纯粹的资本主义方式去开发和利用自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指出:“Up to our own day American history has been in a large degree the history of the colonization of the Great West.The existence of an area of Freeland,its continuous recession,and the advance of American settlement westward,explain American development.”[4]“一部美国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于大西部的拓殖史。”美国独立后,西进运动对整个美国的思想和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向西部边疆移民的过程中,密西西比河流域成了美国开拓和扩张疆土的中心和主要阵地。西进运动和工业化进程难以分离,这种开拓和扩张沿着密西西比河西进,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发展中心的改变和转移。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但是他体内蕴藏的那份独特的冒险和拓荒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就是美国西部人的代表,性格中有着冒险和拓荒精神的深刻烙印,他勇敢,愿意冲破藩篱,助人为乐。黑人奴隶吉姆在逃亡和流浪生活中没有失去信心,反而越挫越勇,乐观向上,追求自由。他们所展现出的善良和坚韧,正是被美利坚民族广泛推崇的美好品质。正如前文所说,小说的人物设计和性格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都结合了马克·吐温的童年生活蓝本,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哈克和吉姆的冒险是一场旅程,这符合常人对美国人的印象:他们热爱冒险和挑战,总是在旅途中。故事中,哈克和吉姆随时都能够出发,从不为旅程担心,他们努力用双手去创造自己需要的东西。哈克总是在冒险,在故事的最后,他又要去西部边疆地区。他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他需要寻找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甚至会扮演成女孩子去获取消息。哈克敢于摆脱束缚,敢于挑战,敢于探索未知,彰显了不断拓展、不断征服的美国西部精神。

四、结语

马克·吐温对美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创作也对美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反映了当时美国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从小说人物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真实的社会现状。小说的语言风格鲜明,符合地方特色,展现了地方语言的魅力。小说的最后,哈克选择去印第安居住,这是没有束缚的西部地区。然而,这片自由的沃土却可能会因为社会文明的扩张和拓展而逐步消失。密西西比河深厚的自然文化底蕴赋予当地人民朴实勇敢、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并且,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在哈克和吉姆的冒险经历中,岸上生活和河上生活交织,两种不同的生活碰撞出火花,更加凸显出自由、平等的意义。他们所呈现的性格恰好符合美利坚民族对探索未知的渴望,他们身上深深烙印着美国西部冒险和拓荒精神。马克·吐温在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冲破了“文明社会”的藩篱,这部小说既是作家推崇逃离文明、探索边疆的代表作,也表达了作家对自然的追求、对奴役的反抗、对未知的探索。

[1]Hemingway,Ernest.Green Hills of Africa[M].New York:Scribner,1935.

[2](美)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M].许汝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Frederick Jackson Turner.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y[M].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947.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mail:yelirong@126.com

2016-09-01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4Y059)

雷雨露(1994-),女,湖北宜城人,硕士研究生。

I106.4

A

1673-1395 (2016)12-0033-03

猜你喜欢
费恩密西西比河哈克
昌耀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我只需要一美元
充满爱心的两美元
《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费恩的成全
只要一美元
建国后毛泽东的密西西比河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