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016-03-25 18:18刘晓月王玉芹刘洪珍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医嘱栓塞肢体

刘晓月,王玉芹,郑 雯,刘洪珍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江苏徐州 22100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刘晓月,王玉芹,郑 雯,刘洪珍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江苏徐州 221000)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包裹术等。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因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39例,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术后主要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9例患者中,男10例、女29例,年龄35-73岁,平均57岁,均经CT、MRA、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动脉瘤部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多发动脉瘤8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其中2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主要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颈项强直、偏瘫等。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24例,支架辅助下行颅内动脉瘤弹簧圈填塞术15例。

2 护理

2.1 动脉瘤再破裂出血 是血管内栓塞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伴剧烈头痛、呕吐等[1]。术后需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并认真记录。术后严格的血压管理也是预防动脉瘤再破裂的主要措施之一,必要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以控制血压在120/80mmHg左右。指导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48-72小时,翻身动作轻柔,避免剧烈晃动头部。保持环境安静,治疗及护理时间安排集中,以保证患者足够休息。需特别注意动脉瘤再破裂多为血压波动引起,因此应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避免患者血压骤然升高,向患者及家属提供术后指导,给予镇静药缓解焦虑、紧张;调整饮食,防止便秘;预防感冒、咳嗽,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也可让患者听轻柔音乐以放松心情。一旦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伴或不伴精神紧张、躁动、剧烈头痛、小便失禁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以降低颅内压,并急查头颅CT,必要时做好再次手术准备。

2.2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迟发性脑缺血,严重时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而影响动脉瘤患者预后,是常见的致死及致残原因[2]。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和麻木、失语,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严重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语言、肢体活动及生命体征变化。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脑组织缺氧状况。给予心电监测,观察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变化,如患者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mmHg)、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90%)等,应警惕患者可能发生脑血管痉挛,需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扩容、解痉等治疗。临床常用静脉输注尼莫地平等抗血管痉挛药物,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掌握用量及速度。用药期间一般每小时测量血压、心率、呼吸1次,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色潮红、血压降低及心率大幅度波动等,必要时调整液体输入速度或停药。同时还应该注意观察有无药液外渗现象,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停止静脉输入尼莫地平后,遵医嘱指导患者按医嘱口服尼莫地平片。本组术后有19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经积极治疗缓解。

2.3 脑梗塞 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0%左右[2]。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感觉功能、言语和肢体活动情况,同时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一旦患者出现一侧肢体麻木、偏瘫、失语等,应考虑脑梗塞的可能,要立即告知医生,遵医嘱进行扩血管、扩容等治疗。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应遵医嘱给予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连续口服6个月,以预防脑梗塞。服用抗凝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主诉,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小便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及皮肤瘀斑等,尤其需要警惕颅内出血,故需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及肢体活动情况。本组有1例患者术后48小时内出现一侧肢体偏瘫;另有1例患者在术后第5天出现意识障碍伴一侧肢体偏瘫,CT均示脑梗塞。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1例患者肢体活动恢复正常,康复出院;1例患者右上肢瘫痪,后期进行康复理疗。

2.4 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术侧肢体制动、卧床休息、活动减少等原因,易导致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指导患者保持下肢伸直的同时进行踝泵运动,并经常按摩下肢,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若病情允许并征得医生同意后,在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后,指导患者肢体被动及主动活动,同时嘱患者多饮水以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正常,是否出现下肢肢体肿胀、疼痛等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制动并抬高以促进静脉血回流,禁止按摩和热敷患肢。遵医嘱予以活血化瘀、抗凝药物等治疗,必要时于DSA造影下进行静脉滤器置入术及置管溶栓术。本组有1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抗凝、活血化瘀药物保守治疗后治愈。

2.5 穿刺部位血肿 穿刺局部血肿易发生在栓塞术后6小时内[3]。最主要原因是穿刺处按压方法不当,按压时间不够,或术后穿刺侧肢体未严格制动、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等。栓塞治疗术后患者右腹股沟穿刺处常规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卧床休息24小时以上。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渗血和血肿等情况发生,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积极处理,必要时进行重新加压包扎。一般情况下,小的血肿可通过延长压迫时间而自行吸收;如出血量较大,早期予以局部冷敷并抬高下肢15度,后期予以热敷理疗等。为减轻患者疼痛,可经常更换患者体位,向穿刺侧翻身60度或向对侧翻身20-30度,保持穿刺处髋关节和小腿伸直,对侧下肢自由屈伸,并注意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4]。

3 小结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一般无临床症状,但一旦破裂出血,则发病急、来势凶猛,常引起脑疝而致患者死亡。随着医学技术快速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因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后可有一些并发症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应全面做好各项护理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重视健康教育用药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袁库,程佩杉,黄春娟,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4):48-49.

[2]李小云,李靖丽,陈美群.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40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0):28-29.

[3]万付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8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50-51.

[4]陈宏玲,刘振川,陈明慧,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20-621.

(护理医学栏目编辑:张 健)

R47

B

1004-6879(2016)03-0230-03

(2015-08-03)

猜你喜欢
医嘱栓塞肢体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肢体语言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
门诊医嘱管理系统中医瞩执行单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