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中国近代军校发源地

2016-03-25 15:49王残阳
看历史 2016年2期
关键词:直隶北洋总督

王残阳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拥有悠久的历史。这座得名于“永保大都(即元大都北京)安定”之意的城市,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历史人物的因缘际会,保定得以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深深影响着清末民初的历史进程。

一个人与一所军校

抵达保定后的第一站,首先探访直隶总督署。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也是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三开间的黑色大门上方,悬挂着“直隶总督部院”匾额,内分为东、中、西三路,透出十足的威严气势。从清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1912年2月清帝溥仪退位,182年间,驻守于保定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但任期超过5年的只有方观承、李鸿章、袁世凯等10余人。原因就是直隶总督为“八督之首”,管辖京畿重地,位高权重,清皇室忌惮一旦其形成自己势力,就会出现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不利局面,于是就上演频繁换将的戏码。

对保定的军校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担任过6年直隶总督的袁世凯。1901年11月,袁世凯如愿以偿地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走上了他仕途的又一个高峰。可令人奇怪的是,袁世凯并没有在直隶总督署走马上任,而是在距离保定城30多公里的高阳县城举行了拜印仪式,接过了他梦寐以求的直隶总督的官印。原来,在一年之前,英、德、俄、日、美、法、意、奥八国,以平定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发动了侵华战争。保定作为义和团的重要中心,是西方侵华势力围剿的重点区域。根据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以礼相待”的指令,留守的廷雍、沈家本等清朝官员命令守军撤离保定,任洋人烧杀掳掠。然而,他们的软弱退让,并没能换来洋人停止杀戮。1900年11月16日,英、法、德、意四国侵略者,在直隶总督署组成“国际法庭”,英军盖司礼少将宣判廷雍等5人死刑,并推出城外斩首示众。这样的审判,在清朝总督衙署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屈辱。处于走马上任的喜庆时刻,袁世凯特意避开了总督署,或许就是因为阴影还未散去,内心的隐痛尚在。

新官上任的袁世凯,将他一手编练的新军一起带到了保定。1895年起,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逐步兴办并控制了晚清最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北洋新军。然而,在1900年签订《辛丑条约》后,驻扎天津的八国联军向清政府递交了一个蛮横无理的照会,严禁清政府在天津周围20华里和津唐铁路沿线驻扎军队,以免与联军“相撞滋事”。由此,距离北京距离适中、战略地位重要的保定,就成了新军驻守的大本营。

袁世凯在保定开始了其雄心勃勃的扩军计划后,越来越感受到缺乏适应近代战争要求、堪当指挥打仗重任的将领,已经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拦路石”。于是,他在保定相继创办了一批近代意义上的军校。

其实,早在袁世凯之前,出于图存救亡的目的,晚清的洋务派就开始了创办新式军队、兴建新式军校的努力。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首开船政学堂。此后数十年间,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山海关随营学堂等一批军校相继创办。虽然这些军校积极吸取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教育方法,但指导思想上依然是守旧的封建伦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所以还算不上近代军校。

1902年5月,袁世凯创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员额定为120人,其中将领20名,哨官长40名,弁目60名,学员大部分是淮军的旧将领和中下级军官。袁世凯期望通过8个月的速成学习,让这些旧军官了解新军所崇尚的德系作战思想和训练方法,能够为其所用。参加学习的学员来源五花八门,年纪最大的60多岁,武官官职最高的为提镇,文职最高的为道员,有的还带着侍卫前来读书,管理的难度极大。担任督办的冯国璋刚柔并济,苦心经营,让这些学员十分佩服。这个学堂共举办了4期,毕业学员总数为545人。这座学堂,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军校的萌芽,1902年,也被史学界认定为保定军校的肇始之年。同一时期,袁世凯还相继创办了北洋参谋学堂、北洋测绘学堂等短期培训性质的学堂。

走进保定军校纪念馆,只见这座修复而成的建筑重檐飞脊,气势恢宏,堪与直隶总督署相媲美。学校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河道两岸种植着茂盛的垂柳。走进纪念馆,用作展厅的尚武堂门口两侧写有“军魂”两个鎏金大字。教室、宿舍、检阅台等建筑,都是在遗址上修复的,其建筑格局均仿造原军校式样。

这片建筑所在地,在清朝末年是一座拥有百间殿宇、千亩庙产的关帝庙,可惜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付于一炬。1903年,袁世凯上书清廷,提出了借鉴西方军事教育经验,创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利用12年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军事教育的计划及试办章程,清廷当即准奏。由此,袁世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拉开了大办军事教育的帷幕。

在花费了22.3万两白银、耗时1年零8个月之后,1905年3月,一所规模空前、设施齐全的“陆军武备学堂”(亦称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在原保定关帝庙旧址宣告建成。这所军校占地1500亩,共有校舍573间,中轴线上为校门、尚武堂和大操场,东西两侧为校舍、马棚及靶场。在《北洋官报》上,它被称赞为“当今中国陆军的第一学府”。此外,袁世凯还相继创办了北洋陆军示范学堂、军械学堂、军医学堂、马医学堂、经理学堂、宪兵学堂等一大批院校,培训了一大批急需的人才。

袁世凯长期霸占军事教育、使军官成为其附庸的情况,让满清权贵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提出了两个对策,其一是创办满族人控制的高等军事学堂,其二是坚持要求把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堂办在北京,以便于控制。但老奸巨猾的袁世凯绝不会甘心拱手让出办学事务。1906年,他一边在原将弁学堂的旧址创办保定军官学堂,造成既有事实;一边又上书朝廷,提出军事大学堂“论其章程,仍应设于京师”,但考虑到“学堂次第设立,诚恐缓不济急”,以及“高等教习急切尚难多选,仍不能不借才异地,在京延订亦多未便”,提出“略事变通”,在保定设立军官学堂。清政府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他的要求,但提出一旦京师设立大学堂,保定军官学堂即行停办。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袁世凯与满清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

猜你喜欢
直隶北洋总督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清代直隶旗地考述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
一部稀见的明代军事志《苍梧总督军门志》
北洋六镇
总督
谈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