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浅谈

2016-03-25 02:38黄训
科学与财富 2016年7期
关键词:风水古建筑

黄训

摘 要:古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为前人所留,后人应该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我们平常能看到的有古建的美,古建的优雅,不曾想过它的建造是如何完成的,为什么要这样建造。本文通过封建等级制度、风水、艺术布局三个方面来说明他们对古建如何建造的影响。

关键词:古建筑 封建等级制度 风水 布局艺术

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古建筑以其独特的美学特点为后人所铭记。古建筑来在后人看来十分庄严、美观、大方,可这些完美的古建筑背后存在着许多极为苛刻的要求,它的建造并不是随意的。

1、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1.1封建等级制度对统治者的建筑的影响

封建等级制度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生活起居的方式逐渐被区分开来,形成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建筑形态,其中对统治者建筑影响颇为深远。

古时帝王利用礼法来维持秩序,因此“礼”对于古建筑影响甚大。在“礼”的约束下,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显示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都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1]的思想,四周环绕着贵族建筑,其次是矮小灰暗的民房。这也正好体现了上下有序,尊卑有礼。宫殿建筑群中,同样为了体现皇权至上,帝王的起居和处理政务是最宏伟的,例如明清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宫凌驾于当时整个北京城,并且都处于京都的中轴线之上,无疑是至尊之意的象征,再加上嫔妃住处的烘托,上下尊卑之序极为明显。

1.2封建等级制度对平民建筑的影响

古时平民家中,长辈居住在室中西南偶,小辈不可居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东汉以前建筑是坐西朝东。我们所熟知的建筑坐北朝南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则是推行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为尊。[2]自上而下都接受了以南为尊,建筑布局也因此而改变。在封建等级制度制约下,民居建筑等级限制更为严格,如果逾越,就是在挑战天子的权威。例如只有帝王居处才可施重拱藻井;庶人所造房舍不得过三间五架,不得辄施装饰等。“礼”的约束也影响到了平民当中,古时只有长者才可居住房子的纵轴线上,幼者与外人住于横轴线上。

1.3封建等级制度对其他建筑的影响

封建等级制度影响的古建筑中还有桥,石狮,台阶,门,墓室墓碑等等。例如故宫里的金水河桥,午门,东华门处处彰显等级的差距。这些差距其实更多还是为了奴役人的思想,维护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2、风水的影响

2.1风水

“风水”一词,最早见于晋代郭璞的《葬书》中,大意是人们通过建筑周围的风向流动和水的流向判定该建筑里的人的的凶吉。古时人们认为每次的收获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故而敬畏并且依赖大自然,对于大自然的伟力只会顺应,风水一说也就衍生出来了。古时人们对于建筑都会考虑到风水,说明风水对于当时来说是十分重要,因此风水同样对于古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不能直接将风水直接与迷信画上等号,而是要认识是到它存在于古时人们心中的意义。

2.2风水学与古建筑

风水术古称堪舆术,是一种相地相水之术,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早期风水主要是为宫殿、住宅、墓室等选址、朝向、建造提供合适的方法和原则,最终目的是趋吉避凶。

风水学中包含处理阳宅和阴宅的合理方案。阳宅,是给生人住的地方,通过背山面水,负阳抱阴,远离凶淫恶煞等地带给生人财气和活力。古人更加重视的是阴宅,主要还是崇拜祖先的缘故,古时由于礼的约束,人们都很重视孝道,厚葬祖先可以表示后代的尽孝之心,阴宅选址如果恰到好处,祖先遗骸就会被生气包围,子孙也会得到福泽。

风水中还有地势、水质、土壤、朝向、气候的要求。“龙”是崇拜对象,也是权力、富贵的象征,于是山脉便称为龙脉,古人选址一般要求前开阔,后有靠,前开阔是为了耕种,后有靠是为了阻风势。不过,在现代看来这样的选址还是为了环境通风,减少空气污染,防洪涝灾害等等。在水质上,生活、耕种都离不开水,古人在水质上要求也很严格。土地还是国之根本,古时人们选择土壤其一保障耕种,其二地基要求。于是也就有了挖井验土之说。朝向方面风水也有提及,选择坐北朝南是考虑到了光照和环境,光照就是日照程度,环境因素是由于寒气从北而来,大门朝南可以避寒气。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智慧实在不可小觑。现存的浙江的郭洞村,它的选址就很有讲究,地处平整宽广谷地之上,被东西两山所包围,南北向较远处也有丘陵拔起,村落中间有南北向的溪水穿过,整个村子都是坐北朝南。它的选址被认为是一处极好的风水宝地,村庄几乎与风水一词联系在了一起。建筑最终还是为人们所用,当它符合了人的心理生理感受时,就会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这也是风水在封建社会经久不衰的原因。

3、布局艺术

3.1庭院式组合布局

至今还保留较为完整的古建筑已然不多,可是我们能从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建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通过很多单座建筑配合走廊、围墙等先是形成不同的庭院,最终组合在一起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古建筑。庭院式组合通常采用轴对称方式,古建筑一般来说都具有纵横轴,把主要的建筑放在纵轴上,次要建筑也排放在两边的横轴上,这也是为了区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在古时,家里的重要人物或者不能和外界接触的人安置在庭院的最深处,就拿故宫来说,在其纵轴线上主体建筑有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门、乾清宫、御花园、神武门、寿皇殿等,两侧则是六部所在。如果人想全部看完故宫,就需要经过一个个走廊,一个个庭院。

3.2古建筑的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一种重要的建筑因素,无论它是繁华奢靡的建筑还是民居建筑。在古中国建筑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两种类型的平面布局,一种是对称均衡,庄严整齐,另一种是曲折灵活,变化多端。前者一般体现在较为严肃的场景,后者大多数是在园林上得到了呈现。

战国时期,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就在咸阳按照该诸侯国王宫的样子建造类似的宫殿,而这些宫殿的布局则是按照天上的星宿来布置,体现了庄严肃穆的特点。宫殿的建造要数明清故宫最为壮丽,我们可以从其鸟瞰图上发现,故宫整体是一个矩形,其中有很多个庭院,中轴上有最为磅礴的三大殿和后三宫坐镇,视觉上给人无限的冲击,突出体现皇权至高无上。

汉朝时期,随着儒学、佛学不断发展,古代的文人骚客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寻访自然之美。于是贵族阶级不甘落后,纷纷辟地造园,建立私宅。曲折灵活,变化多端的平面布局也就因此诞生。这种方式多用于园林和民居建筑上,它们不追求整齐划一,左右对称,而是因地制宜,面水背山,层层上筑,不会有政治因素的影响。这种建筑多筑于江南一带,如苏州四大名园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为全园的精华;东部是曲院回廊的建筑,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厅、林泉耆砍之馆、还我读书处等十数处斋、轩;北部具农村风光;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古建筑现存至今,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它具有的欣赏价值,还有它的建造方式,历经百年千年不倒,这就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而且古建筑也代表了前人的文化风情,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古建筑到了现代已然不易,如果我们不善加保护,那么就是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所以维护和发掘才是我们所在意的。

参考文献:

[1]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8页

[2]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95页

[3] 百度百科

猜你喜欢
风水古建筑
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山西古建筑修葺与保护
“风水”观念在《金翼》中的体现
正在消失的古建筑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普陀山古建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