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躯干屈伸肌肌力特征的研究

2016-03-25 07:11贺洋文汪萌萌
科学与财富 2016年7期

贺洋文 汪萌萌

摘 要:目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慢性NLBP普遍存在,由于长期受疾病的困扰,生活质量下降,运动能力水平降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比赛。为了寻找到慢性NLBP患者与无下腰痛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相比躯干肌肌力特征,对慢性NLBP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等速运动条件下躯干肌肌力指标进行探究,为防止腰部损伤,进行下腰痛的临床诊断以及指导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下腰痛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受试者为 10 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慢性NLBP患者以及 10 名无下腰痛的男性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分别作为腰痛组和正常组,利用瑞士产的 CON-TREX 躯干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让受试者在不同角速度下分别做躯干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运动。将腰痛组躯干肌肌力指标 PT,PT/BW 与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慢性NLBP患者躯干肌的肌力特征。结果:(1)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屈肌的 PT/BW在不同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伸肌的 PT/BW 在不同角速度时均低于正常组,且在 30°/s、60°/s 和 90°/s 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 120°/s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3)等速离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屈伸肌 PT/BW在两个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慢性NLBP患者存在着躯干屈伸肌肌力下降现象,并以向心运动时变化明显。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运动员;NLBP;躯干肌;等速运动;肌力特征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 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始发于腰部的癥状,既没有神经根受累也没有严重潜在疾患的下腰痛[1]。临床上 85%下腰痛患者均属于 NLBP[2]。

一、研究对象

在成都体育学院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研究生中选择 10 名无下腰痛的运动员和 10 名患有慢性NLBP 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是否患有慢性 NLBP 分为正常组和腰痛组。腰痛组下腰痛发生时间均在 2~3 年,下腰疼痛程度根据视觉类比法(1~10)进行评定为 3~6,即为轻度或中度;腰痛组研究对象在测试时均不在急性发病期。两组研究对象均未参加过躯干肌系统训练,均无脊柱外伤史、手术史,以及心血管疾病史等。

(一)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慢性NLBP的诊断

对腰痛运动员经过病史采集、物理检查,依据慢性NLBP的诊断标准认真判定是否是慢性 NLBP。病史的采集包括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等;疼痛的发病情况;疼痛的部位与性质;疼痛与体位和活动的关系等,根据这些病史做出初步判断。物理检查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脊柱姿势、局部形态,有无畸形,局部有无压痛、肌痉挛等,是否伴有前屈后伸疼痛等。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 1。

表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仪器

实验仪器为瑞士产的 CON-TREX 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及其组件CON-TREX TP 1000,有表面肌电接口,可和表面肌电设备整合使用。此套系统力量测量误差<1%,力矩测量误差<0.5%,实验结果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二)实验方法

测试前利用标准校正程序进行常规系统校准,并向受试者说明等速肌力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应该注意的事项,要求受试者在测试前进行至少 15min 的腰背部热身活动。按照 CON-TREX TP 1000 测力系统使用手册的要求,受试者取直立位,双足置于可调组踏板上,膝关节微屈,将膝关节、髋关节及肩部均用固定装置固定,按动调节按钮把动力仪轴心对准受试者躯干L5S1间隙水平与腋中线的交叉点。选择等速测试模式。用 CON-TREX TP 1000 系统让受试者在整个运动范围内做最大努力的等速向心和等速离心躯干屈伸运动。正式测试前,让受试者在仪器上分别进行 3 次等速向心运动和等速离心运动的练习,以熟悉躯干等速肌力测试的模式。正式测试时,等速向心运动的角速度依次设定为 120°/s、90°/s、60°/s 、30°/s,等速离心运动的角速度设定为 30°/s、45°/s,每次完整的屈伸为一个运动循环,每个角速度条件下分别进行 5 个循环的屈伸运动。每个角速度运动完后休息5min,向心和离心运动之间休息 15 min。测试数据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和保存。

(三)测试指标

1.峰力矩(PT):指在整个关节活动中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即力矩曲线上最高一点的力矩值,单位为牛顿·米(N·m)。PT 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被视为等速肌肉测试中的黄金指标和参照值。

2.峰力矩体重比(PT/BW):指单位体重的峰力矩,即相对峰力矩,可进行不同体重个体与人群之间的肌力比较。有利于排除体重因素对躯干肌肌力测试的影响。

(四) 数据处理

实验所有数据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数据均用平均值和标准

差(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P﹤0.05 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示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结果

等速向心运动时腰痛组与正常组躯干屈伸肌峰值力矩体重比的比较

表1腰痛组与正常组 PT/BW (Nm/kg)的对比结果

注:*表示腰痛组与正常组相比,PT/BW 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示腰痛组与正常组相比,PT/BW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四、分析与讨论

各种原因的下腰痛在不同程度上与腰部肌肉收缩能力下降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7]。有研究认为躯干肌屈伸肌肌肉力量的改变可能是诱发下腰痛并导致其拖延难愈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8]。当躯干屈伸肌力量下降时肌肉容易疲劳,很容易发生腰部肌肉的损伤,并引起腰痛的反复发作[9];肌肉收缩能力下降也可影响脊柱结构的稳定性,造成椎间小关节及其周围韧带组织和椎间盘损伤,引起腰部疼痛[7]。另外,有研究认为,慢性下腰痛患者躯干屈伸肌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疼痛而产生的肌肉反射性抑制;另一方面则由于活动时疼痛加剧,患者为避免疼痛,常减少腰部活动,导致较长时间肌肉静力性负荷不足及运动缺乏,引起脊旁肌组织形态和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肌肉体积变小、脂肪含量增加以及肌肉不同程度废用性萎缩,这些肌肉废用所致的变化导致腰痛症状的进一步加重,使得活动更加减少,肌力不断下降,这种恶性循环是慢性腰痛病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10]。但张德辉等[11-14]认为,慢性LBP患者并不伴有腰背肌横截面积的减小,即无明显的腰背肌肉萎缩,其肌力下降主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肌纤维募集率下降所致。

因此,慢性 LBP 患者躯干屈伸肌离心肌力的评价也是判断肌肉肌力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占飞、沈莉等[30]的研究发现,等速离心 30°/s、90°/s 条件下, 慢性 LBP 患者屈伸肌 PT/BW 与正常组相比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等速离心运动时,腰痛组躯干屈伸肌的 PT/BW 在 30°/s、45°/s 角速度时与正常组相比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向心收缩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的募集,即参与肌肉收缩的肌纤维产生的张力。而离心肌力的大小除受肌纤维产生张力大小的影响外,还受到系列弹性成分的影响[15]。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患有慢性NLBP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和无下腰痛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进行躯干肌等速向心及等速离心测试,将两者躯干屈伸肌的肌力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竞技健美操运动员慢性NLBP患者存在着躯干屈伸肌肌力下降现象,并以向心运动时变化明显。

参考文献

[1] Agency for Health Care Policy and Research. Acute Low Back Problems in Adults.Guideline overview [J]. J Natl Med Assoc,1995, 87(5): 331-333.

[2] Deyo RA, Weinstein JN. Low back pain [J]. N Engl J Med,2001, 344(5): 363-370.

[3] 靳安民.非特異性腰痛的对因治疗[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12):1057-1060.

[4] 白跃宏.下腰痛临床与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03.

[5] 王斌.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与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2):150-153.35

[6] 卫杰,赵平等.表面肌电指标屈曲伸直比诊断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的可靠性研究[J].中国骨伤,2008,21(6):411-413.

[7] 王健,方红光.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的慢性下背痛诊断和运动疗效评价[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5,18(4):287-292.

[8] 成鹏,毕霞等.速度因素对躯干等速肌力测试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8):578—580.

[9] Taimela S, Kankaanpa M, Luoto S. The effect of lumbar fatigue on the ability tosense a change in lumbar position: a controlled study[J].Spine,1999,24:1322-1327.

[10] Thorestensson A, Arvidson A. Trunk muscle strength and low back pain[J].Scand J Rehabil Med,1982, 14:69-75.

[11] 唐琳璇.武术专项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躯干屈伸肌群等速肌力测试的比较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2008.

[12] 王翠霞.躯干等速屈伸运动时屈伸肌的力学特征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3] 张德辉,黄昌林,刘鼎成.青年军人腰痛患者躯干肌力及腰椎曲度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4):279-291.

[14] 张德辉,黄昌林等.训练性下腰痛躯干肌功能变化特点及防治干预[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289-291.

[15] Ellenbecker TS, Davies GL, Rowinski MJ. Concentric versus eccentric isokinetic strengthening of the rotator cuff: Am J Sports Med,1988,16: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