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沟通的“桥梁”

2016-03-25 12:16
中学生天地(B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樱子日方桥梁

职业初印象

我眼中的翻译是这样的

书琴:除了国家领导人,新闻联播上露脸次数最多的应该就是翻译了吧。电视里的他们总是身穿职业套装,发型纹丝不乱,戴着眼镜,手提公文包,表情严肃而认真。他们就像贴心小跟班,紧跟着领导们的步伐,也难怪上镜次数那么多。

叶彤彤:一说到翻译,我就想起娱乐节目上明星背后的“翻姐翻哥”们。可能是因为翻译工作的性质,他们看起来总是宠辱不惊的样子。遇到任何情况,哪怕是再好笑的事情都不会打乱他们说话的节奏。他们的耳朵很灵,再细小的声音也不会放过。

初心:小时候不懂事,看父亲在翻译一本书,跑过去一把抓过那本书,然后把书里的字符用拼音的方式一个个拼出来,还问爸爸:“这些拼音好奇怪,你怎么看懂的?”父亲在一旁笑抽了:“因为我会翻译啊。”那时候觉得父亲好厉害,脑子就像搜索引擎,输入一个字,立马跳出翻译好的词。

Chiaki:翻译不就是指那些字幕组的人吗,比如翻译日剧的猪猪、日菁字幕组成员。我好羡慕他们,因为他们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那些热门剧集,是手握各路资源的看剧达人,问他们要任何热门片源,都能立马给你。

小时候我和妈妈一起在公园散步,看到一个翻译和外国人用英语侃侃而谈,我妈用无比羡慕的目光望着人家,回头对我说:“你以后要是也能这样就出息了。”妈妈的表情我一直记得,进而让我对翻译这个职业心生向往,只要听说谁是翻译,我都会生出一种崇拜感,仿佛他的一只脚已经迈入了幸福的彼岸。如今,应了妈妈当年的那句话,我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小时候羡慕着的那个“有出息”的人——我是一名日语翻译。

“小囡,我有个日本朋友要来杭州交换,要不住你家吧。”在日本交换的表姐在电话中和我说。她让我做家庭接待活动,帮她接待一个日本大学生。我同意了。于是,两周后,家里多了一个新成员——来自日本的女生樱子。

樱子不太说话,总是腼腆地笑着。为了尽快拉近和她的距离,让异国客人感受中国朋友的热情,我带她去家乡各地旅游,并充当她的专属英语导游。可每次介绍到旅游景点的详细信息时,我总是卡壳,樱子的英语也不是太好,我的导游工作最终变成了汉语、英语、日语并用再加手舞足蹈。从那时起,日语慢慢进入我的生活。

樱子的中国交换之旅结束了,在送她去机场的路上,我给她买了一个哈密瓜,想让她在归家的旅途中补充点维生素。两个星期后,我收到她从日本寄来的信,她说她把哈密瓜带回了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她在中国收获的这份情谊。

一个瓜在樱子的心里是这样重要,我们的情谊她是这样重视,仿佛从那时起,日本对于我不再是一个名词,也不再只是我喜爱的日剧《魔女的条件》的发生地,而是一个“有朋友的地方”。

经历了高中最后一年黑暗期的漫长煎熬,在面临专业选择时,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日语专业。

大学期间我赴日本交换学习,曾在当地一家快餐店打工。日本的快餐盒饭中会明确规定不同的格子要放什么菜,比如A格放炸虾,B格放腌菜,每个装菜工只负责其中一格。为了加快速度,我放菜时把其他格子的菜也纷纷装好。本以为这样的“多劳多干”会赢得经理的表扬,没想到他反而训了我一通,说我耽误了别人的工作。我帮别人干完了活怎么反而变成影响别人呢?那时的我非常不理解,甚至委屈地哭了。

之后,通过进一步的日常体验,以及课堂上对日本历史、文化的学习,我才渐渐明白——日本人做某项事情都有一定的程序,如果你擅自修改或者变动,别人必须付出一定适应的时间,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而我当时如果能够和经理进一步沟通,结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日双方在工作中互相理解,不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带着这种愿望,我投出了简历,最后被一家日式企业选中,职位是翻译。

由于文化差异,中日双方工作侧重点也不太相同:日本注重严谨和品质,而中国更注重效率。作为沟通这两方的第一“渠道”——日语翻译,如果没有做好,就很容易让双方产生误会;如果做好了,这些不同反而会成就一种“品质”加“效率”的良好效果。

有一次,我随工作人员去工厂,有个机器坏了,日本技术人员强调先不要碰,因为强试可能会引起电路短路,而中国工人打算先试试看再做决定。那时候如果没有翻译在,双方就可能会产生误解,中方会误认为日方技术人员在阻扰自己工作。于是我及时向中方表达了日方人员对于机器的担忧,也向日方述说了中方人员的对工作效率的担心,最终避免了一场冲突,并有效解决了产品维修问题。

中日在历史或者文化上的确存在一些不同的认知,作为一名翻译,不可能让偏见消除,但应尽量不让偏见扩大。做日语翻译最大的成就感,不是翻译的字句多优美,而是减少了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冲突,成为一个有效的中日“润滑剂”。

怎样是好翻译,怎样是差翻译?在学生时代我们认为这取决于有没有良好的语言功底。然而,入了这一行后,我才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只是当一名合格翻译的基础,却并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翻译除了高大上的会议和宴会,还需要去各种场合,比如工厂。记得我下厂翻译的第一个词是“冲压”。公司内部有一套专业翻译词汇的词典,我事先也是反复熟读了相关词汇,但是因为没有去过现场,感觉翻译效果并不是太好。

一个星期后,日方技术人员临时决定周末加班,需要翻译陪同,而日方翻译被调回日本了,急需一个中方翻译跟随。我觉得这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就报了名。在日方技术人员检修和调试机器设备时,我拿了个本子,不停地做着记录,一有不懂的地方马上询问现场的工人。这比坐在办公室里看词典的效果好多了。就这样跟了两天,我基本上把公司词典里有关机器设备的日语词汇从头到尾地学了个遍,感觉很多平时不懂的东西一下就通了。

日方技术人员在回国前的晚上,专门找到领导表扬我,说我很聪明也很肯学,是个好翻译。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翻译的好和坏并不完全是语言水平决定的。让人信赖并认可才是一个真正的好翻译。

很多人说翻译是个“风光”的工作,可以跟着领导人出访,接触外国人。但在我看来,翻译更多时候只是个调和者,或者说是帮人传达思想的陈述者,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对语言的热情,对中日交流由衷的喜爱,让我甘愿继续做着这个默默付出的工作,因为“人生に夢があるのではなく、夢が人生をつくるのです”(不是人生中有梦想,是梦想造就了人生)。

未来面对面

Q1:翻译可以选择哪些单位就业?

侯睿恺:最适合翻译的工作单位是外事机构,比如外交部、商务部、安全部,以及一些相关的事业单位,比如外事办公室。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领导人随身翻译、新闻发布会同声传译、交替传译员等,都来自这一类工作单位。其次,各个领域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商务会议也需要翻译。再者,一些专业的翻译机构也是很好的就业单位。

Q2:从事翻译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张 祎:我觉得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水平线”来衡量你是否能做翻译,你只能靠提高自己来不断适应更难的翻译工作。基础条件:一、过硬的语言水平。这是先决条件,也是你自信的来源。二、较高的双商(智商和情商)。这一点在交传(小编注:交互式传译,指说话者说完一段话后,翻译者再翻译的翻译方式)中,尤其重要,你不仅要准确地传达双方的意思,还要扮演语言不通的双方之间的沟通者,让交流顺畅。三、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职业翻译的工作时间不固定,经常需要应对突发工作任务,因此学会管理时间十分重要。

Q3:我是个高中生,我在课余时间可以做些什么,为将来从事翻译工作打下基础?

Zongwengao:在不耽误高考的前提下,建议看看英文原版小说,增强对外语的理解能力,一些日后碰到的翻译难题,往往都跟不理解某个单词在文化语境中的真正意义有关。毕竟,这些单词得以形成的环境对我们来说很陌生。另外,要扩大自己的母语阅读范围。翻译会碰到各种题材和类型的文本,这就需要我们在母语方面也有相应的储备。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再追求语言的质量,就得在母语上下功夫。其他的翻译理论或者能力培养,可以大学后再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樱子日方桥梁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歌唱比赛
不喜欢牛奶的小樱子
伤脑筋的衣服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汉方、韩方、日方,自然酝酿完美养肤力
用爱心架起希望的桥梁
心悲之至,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