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乙肝当代中医流派研究*

2016-03-27 02:45毕红岩谢雁鸣王志飞王永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流派乙肝

毕红岩,谢雁鸣,王志飞△,王永炎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乙肝当代中医流派研究*

毕红岩1,2,谢雁鸣1,王志飞1△,王永炎1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当代中医流派并总结其核心学术思想。方法:以代表人物、重要文献、稳定传承和核心学术思想为衡量流派的依据,从文献入手,针对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找出候选团队;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评价候选团队的传承脉络,总结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思想。结果:共有11202位研究者发表了关于乙型肝炎的中医中药论文6828篇,其中高产作者111位,分属于16个研究团队;符合流派定义的团队共4个,分别是夏德馨流派、关幼波流派、王伯祥流派、汪承伯流派。结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在当代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学术活跃、流派纷呈,丰富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

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乙型肝炎;中医流派

1.1 收集文献数据

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以“(乙肝[标题:智能])、OR乙型肝炎[标题:智能])、OR乙型病毒性肝炎[标题:智能])、AND(中医[常用字段:智能])、OR中药[常用字段:智能])”为检索式进行检索,下载全部文献的题录信息,检索日期为2014年5月30日。

1.2 提取作者信息

将全部文献题录信息整合到一个 TXT格式的平面文件里,将整合后的文件导入正则表达式工具软件RegexBuddy,对所有文献题录信息中作者信息进行提取,将获得的作者信息保存在一个TXT格式的平面文件里[1]。

1.3 筛选高产作者

美国文献计量学专家普赖斯(PRICE·D)曾提出著名的普赖斯定律,即在同一科学领域里,完成该领域论文总数一半高产作者的人数在数量上应等于该领域作者总数的平方根[2]。将保存有作者信息的文件导入自编程序 Netdraw格式生成器中,生成含有高产作者信息的VNA格式文件。

1.4 构建高产作者合作网络

将VNA文件导入Ucinet软件中,转化为作者合作关系矩阵,通过 Ucinet软件凝聚子群分析中的“N-cliques(N-派系)”功能生成“2-派系”聚类图,合并派系并形成候选流派,通过 Netdraw软件进行可视化展示,形成高产作者合作脉络图。

1.5 评价候选团队的学术影响力

科学家乔治·赫希于 2005年正式提出 H指数,即一个作者在一定期间内所发表论文有h篇被引次数不低于h,且其余论文的被引次数都小于h,那么该h值就是这位作者的 H指数。H值越高代表其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越大[3]。CBM数据库的作者分析栏中可获取各主要团队高产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H指数,选出平均H指数较高的团队,对其论文发表的时间跨度及各年代论文数进行比较,获得学术影响力广泛的重要研究团队。

1.6 探究流派的学术渊源

对通过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研究方法选出的重要研究团队进行学术渊源探究,主要对其师从关系和流派传承两方面进行考证,得出各学术派别的代表人物,并对其主要学术观点和临床贡献进行阐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获得1977~2014年关于乙型肝炎中医中药相关文献6852篇,去除其中未标识作者的24篇文献,共有11202位研究者发表了关于乙型肝炎中医中药研究的论文6828篇。

2.2 高产作者和候选团队

图1显示,依据普赖斯定律对高产作者定义,11202位作者中高产作者为111人,其发文量均≧9,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Ucinet的“N-派系”功能对111位高产作者进行“2-派系”聚类分析,生成“2-派系”分析层次聚类图,共发现21个合作关系密切的派系,其中有些成员与许多派系的成员合作频繁,说明他在这几个团队中是起到枢纽作用的核心成员。从合作发表论文来看,派系是流派的子网,合并关系密切的派系就形成了流派。

图2显示,利用社会网络软件Netdraw将发文数≧9的111位作者进行合作脉络的可视化分析,图2中节点代表论文作者,节点的大小代表出现的频次多少,节点间的连线代表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4]。

表1显示,以层次聚类图、合作脉络图、文章回溯分析为依据,将21个派系合并为16个候选团队,且从111位作者中甄选出各团队的高产作者57人,并找到其文献中标注的所属单位。

图1 “2-派系”分析层次聚类图

图2 乙肝研究的高产作者合作脉络图

2.3 学术影响力和稳定的传承

表3显示,57位研究者中最高H指数为7,有4位作者的 H指数为0,所有作者 H指数平均值为2.70,分别计算16个团队各自高产作者的 H指数平均值,其中高产作者H指数平均值≧2.70的共有8个团队,相较于其他团队,这些团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统计8个高 H指数团队高产作者的文献发表年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乙肝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只有1篇文献,广州中山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乙肝团队在2010年以后只有1篇文献,广州中山大学乙肝团队总文献量<20篇,低于其他团队的总文献量。综合以上因素,选取4个团队作为最后的研究对象,他们分别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乙肝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乙肝团队、湖北中医药大学藏象肝病研究所乙肝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乙肝团队。

图3 8个高H指数团队各年代论文数比较

2.4 师从关系和学术思想

对4个学术研究在时间上表现出稳定性的乙肝研究团队进行学术渊源的挖掘和考证,并对各研究团队的代表人物进行师从关系探寻,从而理清其学术传承,并且暂以该团队所在的大学或医院等单位的名称来命名该团队,总结各团队代表人物在乙肝为主的肝病治疗的不同特色列之于下。

表1 16个乙肝研究团队

2.4.1 上海中医药大学团队 已故沪上名医夏德馨乃中医大家夏应堂之堂侄孙,擅长于肝病的诊治。其对于乙肝不同阶段的治疗可以概括为清利、调整、补肾三法,对于处于恢复期或慢性肝炎的患者,久病及肾、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是常见的2种类型,优选补肾之品投于方药之中,以立人之根本[5]。王灵台在继承夏德馨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补肾为主、清化为辅的慢性乙肝治疗思路,创制了由巴戟天、菟丝子、甜苁蓉、桑寄生、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虎杖、黄芩、丹参、青皮等药物组成的补肾方,所选补肾药性质平和、补而不燥,可根据患者症状及疾病需要辨证加减[6]。其所带领团队中也不断涌现出像陈建杰、高月求这样中医肝病研究的继承者和开拓者。

2.4.2 首都医科大学团队 关幼波乃当代名家,自幼秉承家学,其父为清末民初的京城名医关月波,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治疗肝病上,宗张仲景“治肝实脾”之说,重视中州调理在肝病治疗中的作用,用药遣方务必使肝气疏导有致、脾胃升降无碍。同时还十分重视气血条达对于疾病治疗的意义,阐明了“痰-气(血)-瘀”之间的病理关系,丰富和发展了痰瘀学说[7]。钱英为关幼波第一入室弟子,全面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并依据叶天士“肝体阴而用阳”的理论学说,结合慢性病毒性肝病自身的特点,提出体用同调作为其治疗大法,在补益肝阴和肝血的同时重视肝阳和肝气的功能。在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方面,应用“快速截断”联合“逆流挽舟”治法,即用急下存阴、清营凉血等法快速截断病势发展,若病人有脾肾阳虚之征,可兼以温补脾肾之法逆流挽舟,防止出现大气下陷或阳气脱厥[8-9]。其团队的李秀惠在学术和临床上得钱英精髓,曾获得北京市群众喜爱的青年名中医称号。

2.4.3 湖北中医药大学团队 王伯祥出身于中医世家,是湖北中医学院肝病研究的奠基人。他认为肝郁证的治疗对于乙肝的转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曾从肝郁气滞、肝郁湿热、肝郁脾虚、肝郁血瘀和肝肾阴虚5种证型治疗乙型肝炎,取得一定的疗效。他所带领的团队勤求古训,根据清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的论述,认为乙型肝炎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中医病因学上应从湿热疫毒方面考虑,且疾病有从“毒”到“毒、痰、瘀”,再到“毒、痰、瘀、虚”逐步发展变化的趋势,相应采取治疗措施[10]。王伯祥为我国中医肝病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如盛国光、张赤志、周大桥、聂广、季光等。

2.4.4 解放军第302医院团队 汪承柏为首批北京市名老中医,曾跟随岳美中从事中医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在临床用药上融合中西医药理,将活血药按药物作用可分为4级:主要用于补血养血、活血化瘀的何首乌、当归、阿胶、鸡血藤等为第一级,具有祛瘀生新、活血化瘀作用的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为第二级,着眼于攻瘀散血的大黄、水蛭、虻虫、地龙等为第三级,有强烈破瘕祛瘀功效的乳香、没药、血竭、三棱等为第四级,临床可根据血瘀程度酌情选药[11],这些辨证和用药思路渗透到其对乙肝疾病的诊治之中。除此之外,还首创“凉血活血重用赤芍”治疗重型瘀胆型肝炎,并研发出治疗此病的中药新药“赤丹退黄颗粒”。目前由其学生李筠带领的解放军302医院肝病团队也在对以乙肝为代表的肝病领域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2.5 4个符合流派特征的学术团队 表2显示,经过以上的层层筛选和比较,最后有4个学术团队符合流派特征。本文以各流派的开创者来命名各流派,对其流派的人物关系进行整理。

表2 四个流派的人物列表

3 讨论

3.1 当代中医乙肝研究流派传承特征

中医学术流派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师承而形成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12]。本文拟定中医流派的显著特征,即著名医家、鲜明的学术思想、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述和稳定的传承。著名医家往往是对流派的开创、发展起到独一无二作用的人。在夏德馨流派中,夏德馨是该流派的开创者,而王灵台对流派的学术地位的确立、学术思想的传播和学术后代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两人皆处于该流派学术中心的位置。鲜明的学术思想是流派的符号,如王灵台的补肾法以及汪承柏的凉血活血思想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影响力。从古今来看,著书立说是流派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书的评价很难形成共识,而以论文为研究评价的对象,通过H指数这一指标做相关分析可使结果客观化。稳定的传承是流派生命力强弱的体现,本文淘汰了一些于某一年代论文数较低的团队,这些团队的传承呈现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或起步较晚,或逐渐衰弱,难以在学术上体现出稳定性,故不做进一步的研究。

3.2 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社区网络研究虽然可以使人更直观地从软件所生成的图中获得作者间的信息,但单纯依靠文献建立的网络关系不一定就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彼此的关系。如在王伯祥团队中,由高产作者合作脉络图所显示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盛国光,而现实中团队的权威人物是王伯祥,如果不做文献内部特征的提取和一些必要的考证工作,结果必然有所失真。H指数只是从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引用情况探讨作者在其领域的影响力,而中医有其特殊性,其学术地位的建立往往通过书籍和同行的认可来实现。如关幼波在CBM数据库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只能搜到8篇文章,其H指数也只有2,但其学术思想的影响范围遍及全国甚至海外。对于稳定传承的考量采用各年代论文数比较方法,主要是以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各候选团队的稳定结构,这不同于以往从传承人数和广度来分析流派发展的办法。选择4个团队和6位医家进行流派学术思想的阐释,其主要考量指标是基于之前在方法学上的逐层筛选,并不能全面反映乙肝中医流派的当代支流状貌,但本文仍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读者对其流派的学术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3.3 流派的研究方法展望

本文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过去38年间关于乙型肝炎的中医中药论文作为文献来源,通过高产作者、合作团队、学术影响力、各年代论文数、师从关系和学术思想5个方面的比较选出最后符合流派特征的团队。对于流派的这种研究是在文本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框架,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文献来源上最大限度地网罗各个数据库(如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论文资料,引入更多类似专题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电话采访等这类基于现实社会的调查研究。

[1]王志飞,谢雁鸣,王永炎.正则表达式在上市中药文献信息提取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88-2890.

[2]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9):20-22.

[3]杜云祥,王颖,杜海洲,等.文献计量评价的新指标:h指数[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9,25(3):222-224.

[4]王运锋,夏德宏,颜尧妹.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工具NetDraw的应用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4): 85-89.

[5]谢炳国.夏德馨辫治病毒性肝炎的方法论[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1):16-17.

[6]聂红明,王灵台.王灵台教授肝病辨证论治特色[J].上海中医医药大学学报,2006,20(2):32-34.

[7]吕嫒嫒,薛博瑜.关幼波治疗慢性肝病经验[J].河南中医,2013,33(4):521-522.

[8]章红英.钱英教授肝病治疗学思想探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1):43-44.

[9]杨华升,杨薇,李秀惠.钱英治疗慢性肝病临证思辨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6):456-457.

[10]聂广.王伯祥教授论治乙型肝炎的经验[J].新中医,1995 (5):3-4.

[11]盛国光,黄育华,李晓东,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治规律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6):382.

[12]王艳.汪承柏治肝炎血瘀证经验[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 (13):34-35.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on Hepatitis B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d Social Network

BI Hong-yan1,2,XIE Yan-ming1,WANG Zhi-fei1△,WANG Yong-yan1
(1.The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CACMS,Beijing 100700,China; 2.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med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CACMS),Beijing 100091,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on Hepatitis B and summarize their academic thoughts.Methods:Measuring a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representatives,important literatures,stable inheritance and core academic thoughts.From the medical liter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hepatitis B,to identify candidate team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bibliometrics and social network,evaluate inheritance of candidate team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urveys,and summarize core academic thoughts of central figures of every schools.Results:A total of 11202 researchers published 6828 paper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hepatitis B ,111 productive authors of them belong to 16 teams;4 teams meet the defini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they are Xia Dexin’s,Guan Youbo’s,Wang Boxiang’s,Wang Chengbo’s schools.Conclusion: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s of hepatitis B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modern.Academic researches are active.All kinds of schools come forth,which enriched the principle-method-recipe-medicine system.

Bibliometrics;Social network;Hepatitis B;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s

R512.6+2

:A

:1006-3250(2016)03-0370-04

1 材料与方法

国家“973”中医专项(2013CB532004)

2015-07-25

毕红岩(1989-),男,在读硕士,从事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王志飞,Tel:010-64014411-3351,E-mail:wzhftcm @163.com。

乙型病毒性肝炎因其传染性、危害性和广泛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重灾区,其病毒感染者近亿人次。传统的中医中药疗法对于乙肝的防治有很大的临床价值,许多医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模式。本文借助文献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现有的乙型肝炎中医中药文献进行挖掘,总结分析乙型肝炎的当代中医流派,为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流派乙肝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