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猪流感的防控问题

2016-03-27 12:15万遂如
养猪 2016年5期
关键词:每千克流感病毒禽流感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130122)

关于猪流感的防控问题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130122)

猪流感(SI)又称猪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养猪场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疾病,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当前我国猪群中流感的流行态势如何?应采取哪些防控对策?本人就此问题谈点意见,仅供养猪场参考。

1 猪流感病毒(SIV)

猪流感病毒(SIV)属于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病毒呈多形态,直径为100纳米,有囊膜,囊膜上有突出糖蛋白,称为纤突。纤突有两种:一种是血凝素(HA或H),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或N)。病毒除了有HA和NA两种病毒蛋白之外,还有基质蛋白(M)、核蛋白(NP)、多聚酶(PA、PB1、PB2)以及非结构蛋白(NS)。SIV的基因组是由8个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组成,由于RNA聚合酶缺乏有效的校正阅读机制,故SIV易发生变异。变异形式主要是通过抗原漂移(drift)和抗原转变(shift)而发生突变,产生新的亚型毒株与毒力发生变异。目前A型流感病毒(又称为甲型),主要危害马、猪、貂、海豹、鲸、禽类与人类等;B型主要危害人类;C型(又称为丙型),主要危害人与猪等。A型流感病毒有135种亚型,甲型H1N1病毒是由猪、鸟类与人类的流感病毒基因在猪体内杂交而形成的。禽流感病毒是产生新的人流感病毒变异毒株的基因库,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进入猪体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通过基因重组,形成新的流感病毒,因此猪是流感病毒的“混合器”或“加工厂”。

2 猪流感流行态势

据有关猪流感血清学调查报告发现,我国猪群中存在H1N1、H1N2、H3N2与H9N2等多个亚型病毒株同时流行,其中以H1N1为流行优势毒株,检测出H1N1阳性率为42%,H3N2阳性率为28%。且出现了H1N1亚型的多个基因型(类禽型H1N1、甲流H1N1、经典型H1N1和类人型H1N1)流感病毒协同共存的流行态势。也有从猪群中分离到H5N1、H5N2、H6N6、H3N8和H4N8等亚型流感病毒的零星报道。近几年来我国又从山东、江西及广东等地的猪群中检出了H6和H10等亚型以及北美大流行的新型H1N1病毒。流感病毒可发生种间传播,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具有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受体SAA2、6Ga1、SAA2和3Ga1,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猪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禽类;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又都可以感染猪。亚洲目前从猪体中检出的H3N2亚型SIV完全是禽源的。2009年全球暴发人的甲型H1N1流感,其流感病毒为人、猪和禽流感病毒的新型重组病毒。目前,该病毒已由人的感染传播到猪群,并在猪群中持续存在,但没有引起大范围的流行。

病猪和带毒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带毒鼠类也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当前SI的发生与流行的季节性不明显,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秋、冬季节与初春多发。天气突变、阴冷潮湿为本病的诱发因素。长江以南地区多发生于夏季与冬春季节,长江以北地区多发生在每年的12月底至次年的2月份,东北地区则多发生于每年的11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本病的易感性很强,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且呈流行性发生。一般发病突然,传播迅速,通常1头病猪出现后于2~3天内可波及全群,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约在4%。

3 临床症状

猪流感的潜伏期很短,从几个小时到数天,一般自然感染者为3~4天。临床上发病突然,病猪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到40.5~42℃,精神沉郁,不食,拥挤在一起,不愿走动,呼吸急促及腹式呼吸,心跳加速,咳嗽,鼻腔中流出浆液性鼻液,眼结膜潮红。妊娠母猪易发生流产,产弱仔或死胎。初生仔猪瘦弱,常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有的仔猪死前出现四肢划水状、尖叫等症状。由于流感病毒可导致机体产生免疫抑制,故在临床上常见本病与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及伪狂犬病病毒共感染并继发感染巴氏杆菌、支原体、放线杆菌、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波氏杆菌及大肠杆菌等病原,引发呼吸道病综合征,使病情加重,症状复杂化,增加发病率与死亡率,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4 防控措施

4.1 免疫预防

接种疫苗可采用活疫苗与灭活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目前有一种流感核酸疫苗,它是将可表达保护性抗原基因的重组DNA质粒导入机体细胞,通过机体内源性表达并提呈给免疫系统,诱导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从而达到免疫保护作用。由于核酸疫苗成本高,其使用受到限制。

4.2 药物保健预防

在早春、秋、冬寒冷多发病的季节,可选用下列方案实施药物保健预防,既可达到预防流感病毒及通过呼吸道感染其它病毒与细菌的目的,又具有抗应激、降低免疫抑制、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作用,预防效果尚佳。对猪群每月保健预防1次,每次连续使用7~12天,大、小猪只及妊娠母猪都可使用,安全、方便、效果好。

方案1:清开灵粉(黄芩、黄连、石膏、水牛角、地黄、连翘、知母、甘草、桔梗、淡竹叶、牡丹皮等)1 000克、干扰素600克、细菌素3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柴葛解肌散(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等抗病毒活性物质成分)500克、转移因子5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小柴胡散(柴胡、黄芩、党参、姜半夏、甘草等)600克、排疫肽(5种高免球蛋白)500克、抗菌肽3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4.3 其它预防措施

加强对猪群的科学管理,坚持消毒制度,驱虫、灭鼠、杀虫等。猪舍内要保证适宜的温度,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及合理的饲养密度;舍内坚持通风,又要光照充足,保持干净与干燥;减少空气中的尘埃,消除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降低各种应激的发生;注意饲料营养平衡,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增强猪只的抗病力;猪场只养猪,不要饲养其它动物,更不能与其它动物混养。

4.4 发病猪的治疗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发热不食、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可选用下列方案实施治疗。

方案1:清开灵注射液(小猪每头每次10~15毫升、中猪15~20毫升、大猪20~30毫升)加转移因子(每50千克体重1毫升),混合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4天;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每千克体重5毫克)或头孢拉定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3~4天。

方案2:板蓝根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加排疫肽(5种免疫球蛋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4次;同时肌内注射泰拉菌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每2天1次,连用2次。

方案3:银黄注射液(金银花、黄芪、柴胡、连翘等),每千克体重0.2毫升,加干扰素(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3~4次;同时肌内注射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第4代头孢),每千克体重2毫克,每天1次,连用3~4天。

辅助治疗:不食者,下午肌内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天1次,连用2次;气喘咳嗽严重者,肌内注射冰蟾熊胆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2天1次,连用2次;病重者可用10%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300~500毫升,加维生素C 200毫克混合静注,每天1次,连用2次;猪群改饮电解质多维600克、葡萄糖粉600克、黄芪多糖粉500克、甘草粉200克对水1吨,饮用7天。

以上方案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止咳利喉、镇静安神、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之作用。疗效尚佳,安全可靠,不易反复,方便实施。

5 公共卫生意义

猪流感虽然发病死亡率不高,经济损失较小,但猪体可同时感染不同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在流感大流行中猪起着重要作用。猪是人类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间发生基因重组的重要场所,是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当猪体同时感染人源与禽源两种流感病毒时,由于基因的重排和重组,有可能产生新的流感病毒,在人群中造成大流行。猪是人流感病毒的保存宿主,当人群中的流感病毒株消灭后,能在猪体内保存很长时间,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病毒也可在人群中造成大流行。因此,猪扮演着流感病毒中间宿主及多重宿主的作用,在人和动物流感的病原学、生态学及流行病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SIV在公共卫生与流感病毒的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与人类的流感暴发有惊人的平行性和相关性,因此,进一步开展猪流感的研究工作、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及防控工作等,对保障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护人类的安全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编辑:柳青)

S858.285.3

A

1002-1957(2016)05-0093-02

2016-08-15

万遂如(1938-),男,江西南昌人,教授,主要从事家畜传染病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每千克流感病毒禽流感
抗甲型流感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未标明每千克体质量用量时应如何换算
卖 葱
防治H7N9 禽流感 家长知多少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流感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从噬菌体随机七肽库中筛选抗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多肽的研究
鸡大肠杆菌病并发禽流感的诊治
禽流感的防治措施
禽流感的防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