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德文化”凝练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生态”下的新审视

2016-03-27 13:04朱建设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孝德价值观青少年

朱建设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 476100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孝德文化”凝练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生态”下的新审视

朱建设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商丘476100 )

“孝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合理内核”经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要求的“扬弃”,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密码”。引领青少年以“孝文化”的“文明钥匙”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新时期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切实路径。

孝德文化;凝练;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2月24日下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1]“孝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合理内核”经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发展要求的“扬弃”,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密码”。引领青少年以“孝文化”的“文明钥匙”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体现出中华民族在文明成果继承创新方面的大智慧、大谋略。在广大青少年中,以具有广泛“认知度”和稳固“基层根基”的“孝德文化”来推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的“助推剂”,是实现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入魂、入髓、入言、入行”的长效方法之一。

一、“孝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统一性

(一)“孝德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逻辑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的“孝德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逻辑统一性。儒家思想在中国文明历史的进程中构成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主流,以“孝德文化”为基本内核的儒家大同思想主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3]。儒家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探索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目标上“殊途同归”,有其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二)“孝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融性

1.“孝德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规划了全社会成员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上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中国传统的“孝德文化”的4个境界层次:小孝治家有方;中孝治“郡”普康;大孝治国安邦;至孝大爱无疆。“至孝”体现的内涵实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世界公平正义事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外交方略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现。治国安邦的“大孝”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供了“精神家园”;治“郡”普康的“中孝”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精神命脉”;治家有方的“小孝”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提供了“精神动力”。以精神源泉为契合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创新、凝练与升华。

2.“孝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精髓”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与孝文化的内涵呈现内在有机的契合。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理论根基和灵魂。产生于欧洲文化摇篮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硕果累累,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在社会理想、伦理观念、人文情怀等方面的社会发展理念上“融通契合”,在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上“殊途同归”。“有国才有家”的朴素情感根源于“孝德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和创新,这与“孝德文化”包含的“谏亲”思想即民主思想完全吻合。“八荣八耻”中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孝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孝文化”作为一种辩证地批判传承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青少年认知与践行“孝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契合性

(一)“孝德文化”是青少年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主渠道

著名作家冯骥才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是文化的贵族,我们有诸子百家、哲学、戏剧、唐宋散文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不乏孝文化的典范,我们不能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从贵族变成文盲。”坚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学生抓起,把孝德文化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学校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教育工作之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青少年孝敬、感恩、修德、笃实的高尚情操,这对于引领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发展方向,构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与践行”的科学方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引导青少年关注现实、铸造灵魂,始终坚持“心灵鸡汤”的精神滋养。以特色“孝德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为基点,组织推动各中小学校将“孝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宣传橱窗、文化墙、走廊、教室等显要位置,张贴弘扬孝文化的名篇名句、经典孝德故事、孝德宣传画等。将“孝德文化”融入学校管理、融入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绩效评估,用校训校规、师德师风、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教导青少年学生践行孝德。将“孝德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把孝德教育纳入学生德育工作计划,引导青少年学生阅读《中华孝文化通俗读本》《中华新二十四孝》等孝德文化书籍,在校园营造浓郁的孝文化氛围,以氛围促“自觉自为”。

其次,对青少年科学教导、旗帜引领,推动青少年“孝德主题实践活动”实效开展。各级中小学积极组织开展“日行一孝、知恩图报”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从日常做起、从小事做起,推进以“做好事不图利、不留名;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畅谈读《爱我中华》书籍的心得;发挥团结协作力量共建文明班集体”等孝德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举行孝德主题班会、讲孝德故事、唱孝德童谣、办孝德手抄报,举办孝德格言征集、孝德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感恩长辈养育之恩、感激老师教诲之恩、感谢同学帮助之恩、感知社会援助之恩,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实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奉献社会的育人效果。开展“孝老爱亲少年”“孝亲敬老小天使”“美德少年”等青少年学生身边的孝德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在全国各地青少年学生中形成知孝、行孝、扬孝、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以“孝行天下、孝昌神州”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常抓不懈的“常态化”激扬校园“正能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营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新指针

为了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形成构筑美好精神家园的共识,我国广大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及高中、中职中专学校必须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孝德文化”的宣传普及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目标化、系统化、品牌化、特色化为导向,在广大青少年中积极倡导和弘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要求,将其融入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各项工作实践中。

首先,以“孝德文化”的宣传普及内化促进“道德感恩”活动,打造平安校园,深化特色校园文化创建,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通过“好书伴我一生、快乐大家共赢”活动,学生之间真诚交流,共享好书,传递快乐,对学校倡导的特色校园文化主题:“浸书香”“观世界”“重实践”“爱生活”“怀天下”“孝德昌”起到了深化推进作用。通过广泛开展“敦品励学,成才圆梦”活动,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前往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缅怀先烈、文明祭扫、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等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铭记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其次,以“道德感恩”反哺“孝德文化”建设成效,营造“崇德向善”氛围,引领广大青少年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通过广泛举办“感恩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将情感升华到“三热爱”层面上,升华到“报国为民”层面上,升华到“高尚”层面上,升华到“社会责任”层面上,让学生懂得“感恩回报”,让感恩精神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深入组织开展“家风、家训”进校园活动,搭建网络识家风、召开班会说家风、组织家长聊家风、开展活动诵家风,学校通过开展“家风、家训、家规”演讲会、诵读比赛、征文等活动,增强学生“感恩父母、传承家训、奉献社会”的意识,以“我为长辈做点事”为抓手,将思想观念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三、青少年以“孝文化”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突出理论宣传模式创新,不断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孝文化的内容应紧贴时代、凸显时代精神、深化内涵建设,涵盖青少年学生日常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具体来说,应抓好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忠诚正直教育,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情系孝老爱亲、胸怀报国之志;其次是道德责任教育,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胸怀天下、情感正义、真诚友善、奋发进取,充分展示其“社会正能量”。第三是仁爱关怀教育,教育青少年学生心怀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富有博爱、仁爱之心。第四是诚信奉献教育,教育青少年学生真诚务实、重诺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二)突出“信念养成”机制创新,不断发挥孝文化的引领平台重要作用

各级学校和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要顺应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创新教育孝德教育的方法和载体,努力把孝德教育贯穿于宣传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学习心得探究、实践体会等各环节,融孝德信念于校园文化构建之中,以孝德典型榜样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孝德情感,充分发挥孝德文化潜移默化的正确导向功能。全面推进孝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家庭、进社团、进网络、进心灵、进行动”,做到情理结合、情真意切,增强孝德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行动力,并在开展孝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借鉴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将孝德教育工作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践行的实际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青少年小的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突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明确培育方法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要求,使青少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入眼、入耳、入心、入脑、入髓”,必然依托于切实有效的实践载体。对于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如果方法恰当得力,可以事半功倍,有效地达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目的。在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进程中,体现个性特色、成长特点、教育规律的有机结合,实现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融通,使“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由个性自发到个性自觉,再到青少年群体性的社会自觉。

(四)突出“五项抓手”,构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良性机制

以青少年成长教育规律为基点,坚持集中教育与“常态化”教育相结合、引领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说服教育与感召教育相结合、实效教育与全面教育相结合、规范引导与兼容并包相结合,使青少年学生有效地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内化、践行、坚守、升华。以培育和凝练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以开展青少年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教育活动为主线,充分体现教育规律、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文化,使青少年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感悟中深受感染和启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精神命脉”的继往开来之中,成为自己价值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结语

当今时代,“精神生产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实现“孝德文化”凝练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及时把握青少年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才能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戴圣: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吴树青,陈占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72.

(责任编辑张佑法)

Conceding “ Teenagers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Filial Piety Culture”:Under the New “Political Ecology” Perspective

ZHU Jian-she

(Shangqiu Medical College, Shangqiu 476100, China)

“Filial morality culture” as the 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ts “rational c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ublation” development request of the era becomes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password”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It leads the youth to concis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with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and is the necessary way to improv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filial morality culture;conceding;teenagers;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朱建设,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9.017

本文引用格式:朱建设.以“孝德文化”凝练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生态”下的新审视[J].重庆与世界,2016(9):96-99.

format:ZHU Jian-she.Conceding “ Teenagers Socialist Core Values” by “Filial Piety Culture”:Under the New “Political Ecology” Perspective[J].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9):96-99.

G41

A

1007-7111(2016)09-0096-04

猜你喜欢
孝德价值观青少年
我的价值观
青少年发明家
孝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润物细无声”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小学“外养内构”孝德教育模式的建构及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