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7)——鳗鲡疾病(四)

2016-03-28 13:35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3期
关键词:鳗鲡全池土霉素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博导)



淡水养殖鱼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27)——鳗鲡疾病(四)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7.红头病

【病原体】鲁氏不动杆菌(Acinectobacter lwoffii),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学者认为病毒亦可引起红头病。水质严重不良及使用药物过度,是至关重要的诱发因子。

【流行与危害】该病养殖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发病率高,日本鳗鲡几乎不发生。该病水温为26℃左右时较易流行,秋冬季则较少发生。在水质偏酸严重或其他理化指标超标较大、养殖密度高的养殖池中易发生。该病传染速度快,往往在2~3天内感染全池鳗鲡的50%左右,而且一旦出现显著外观症状,死亡率高者可达90%以上。另外,鳗鲡经高密度暂养或经长途运输亦易诱发红头病的发生。

【症状及病理变化】头部水肿,上、下颚充血发红,鳃盖膜严重充血水肿,剪开鳃盖膜,流出组织间积水。鳃丝水肿、失血,鳃小瓣融合,顶部或整个鳃瓣上皮组织崩解。胸鳍、臀鳍及腹部皮肤充血发红。肝脏肿大、色淡、具出血点。肠道发炎,黏膜层脱落。肾脏坏死。脾脏肿大。组织病理特征为:鳃小片毛细血管充血、渗出、血细胞溶解,呼吸上皮细胞肿大变性,与毛细血管分离;肝细胞颗粒变性、水样变性,部分肝细胞核肿胀、淡染、核破裂、核溶解。

【诊断方法】凭外观症状可确诊。

【预防方法】

(1)保持养殖期间水质指标,尤其应重视调节pH,如果池水严重偏酸,每2~3天用生石灰调节1次。

(2)保持合理放养密度,尤其在黑仔、幼鳗期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保持养殖池水环境稳定。

(3)生石灰,一次量,10~15mg/L,全池泼洒,2~3天1次,连用2次。

(4)5%的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0.45~0.75mg/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7天1次。

(5)苯扎溴铵溶液,一次量,0.1~0.15mg/L,全池泼洒,15天1次。

(6)三氯异氰脲酸粉,一次量,0.09~0.135mg/L(以有效氯计),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次。

(7)七味板蓝根散,一次量,每千克饲料8~16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7天;同时长期用鳗用多维或保肝宁,一次量,每千克饲料均为4~6g,拌饲投喂,每天2次。

【治疗方法】

(1)生石灰,一次量,10~15mg/L,全池泼洒,1小时后,土霉素,5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次。

(2)黄连(煎汁),一次量,15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天。

(3)10%的聚维酮碘溶液、土霉素,一次量,各1mg/L、5~6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次。

(4)盐酸多西环素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50~8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7~10天。

(5)穿梅三黄散,一次量,5~10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天。

(6)10%的高碘酸钠溶液,一次量,0.015~0.02mg/L(以高碘酸钠计),全池泼洒,2~3天1次,连用2~3次。

(7)双黄苦参散,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1~2g,拌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9)硫酸铝钾粉,,一次量,0.5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3天。

8.赤鳍病

又名红鳍病

【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A. hydrophila)或迟钝爱德华氏菌(E. tarda)。

【流行与危害】该病周年发生,主要流行于季节交替的春夏及夏秋季,与气候、水质变化密切相关。传染速度慢,各种养殖鳗鲡均可发生。引起的死亡率不高,但不易彻底治愈。

【症状及病理变化】典型症状为胸鳍、臀鳍、背鳍充血发红。肛门红肿,腹部皮肤充血或具点状出血点,有时下颚亦具出血点,严重者腹部出现红斑。解剖可见肠壁局部或全部充血,肠内无食物,肠黏膜层脱落使肠管内含血色黏液,有时胃、肠内积水使腹部膨胀。肾脏肿大,充血呈暗红色;脾脏肿大,淤血。体表出血严重时,病鱼严重贫血,使鳃及内脏器官颜色变淡。

【诊断方法】凭外观症状初诊,确诊则需进行病理分析及病原菌分离鉴定。鳗鱼的鳍充血现象,在多种情况下均发生,如水环境条件突变、密度过高、筛选或运输鱼体操作等,这些由应激产生的鳍充血往往仅表现为臀鳍充血,其他鳍正常,所以应将这些由应激引起的赤鳍与赤鳍病严加区分。

【预防方法】

(1)生石灰,用法用量同上。

(2)戊二醛溶液,一次量,0.04mg/L(以戊二醛计),全池泼洒,15天1次。

(3)苯扎溴铵溶液,用法用量同上。

(4)5%的聚维酮碘溶液,用法用量同上。

【治疗方法】

(1)含氯石灰(漂白粉),一次量,1~1.2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天。

(2)10%的高碘酸钠溶液,一次量,1.2~1.6mg/L,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4天。

(3)盐酸多西环素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20mg(以多西环素计),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7~10天。

(4)盐酸土霉素,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100mg,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5天。

(5)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水产用),0.15mg/L(以戊二醛计),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天。

(6)氟苯尼考粉(10%),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10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7)复方磺胺嘧啶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均为150~200mg,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4~6天。

(8)噁喹酸散,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20~3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5~7天。

(9)聚维酮碘溶液(5%)和土霉素,一次量,0.09~0.15mg/L和5~10mg/L,全池泼洒。

(10)三氯异氰脲酸粉,用法用量同上。

(11)溴氯海因粉,一次量,0.03~0.04mg/L(以溴氯海因计),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续2次。

9.赤点病

又称红点病。

【病原体】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流行与危害】流行季节一般为水温低于25℃的春、秋及冬季,水温高于25℃时较少发病,另外在半咸水养殖池中较纯淡水养殖池中的发病率高。各种养殖鳗鲡品种均有发生,传染迅速,但引起的死亡率不高。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鳗在水面缓游或在池角水流缓慢处聚积,体色变浅,不摄食,体表黏液增生脱落,全身体表尤其是腹部皮肤、下颌、肛门周围具有明显的细杆状出血点,严重时出血小点连成片状。吻端充血,肝脏、肾脏淤血呈暗红色,脾脏褪色,胆囊肿大,肾脏萎缩,肠内无食物。

【诊断方法】

(1)皮肤出现许多细杆状出血点,一般在低水温发生,可初诊。

(2)取脏器或血液接种,培养病原体,鉴定为鳗败血假单胞菌,可确诊。

【预防方法】

(1)生石灰,一次量,20mg/L,全池泼洒,2~3天1次,连用2~3天。

(2)含氯石灰(漂白粉),一次量,1.2mg/L,全池泼洒,15天1次。

(3)苯扎溴铵溶液,用法用量同上。

(4)10%的高碘酸钠溶液,一次量,0.02mg/L(以高碘酸钠计),全池泼洒,15 天1次。

(5)三黄散,一次量,每千克饲料,5~6g,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5~7天。

(6)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均为300mg,拌饲投喂,每天2次,连用4~6天。

【治疗方法】

(1)提高水温至27℃,保持一周。

(2)聚维酮碘溶液(5%)和土霉素,一次量,0.09~0.15mg/L和5~10mg/L,全池泼洒。

(3)黄连,15~20mg/L(5倍水煎开0.5小时后取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次。

(4)噁喹酸散,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20~3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5~7天。

(5)复方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100m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用7~10天,首次用量加倍。

(6)氟苯尼考粉或甲砜霉素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5~15mg或5~15mg,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7)硫酸新霉素粉,一次量,每千克鱼体重10mg,拌饲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4~6天。

(8)三氯异氰脲酸粉,用法用量同上。

(9)溴氯海因粉,用法用量同上。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猜你喜欢
鳗鲡全池土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畜禽肉中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的残留检测研究
泥鳅鱼
小龙虾常见病防治措施
神秘的鳗鲡
花鳗鲡静水养殖实用技术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花鳗鲡静水养殖实用技术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土霉素高产菌株N56育种及工业发酵条件优化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