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绒棉新海36号的选育技术

2016-03-28 02:49何玉梅何宗铃
中国种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长绒棉抗病产量

何玉梅 余 力 何宗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阿拉尔843300)



长绒棉新海36号的选育技术

何玉梅 余 力 何宗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阿拉尔843300)

摘要:2010年审定的长绒棉新海36号,突破了集“优质、抗病、丰产”于一体的育种难关,使抗病、优质、丰产三者性状在更高层次得到协调统一。本文介绍了新海36号特征特性,总结了新海36号选育成功的关键技术,以期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绒棉;新海36号;选育技术;抗病;产量;纤维品质

新海36号是由新疆兵团第一师农科所与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的,以品系259为母本、051为父本进行杂交,后代材料在天然病圃经过连续多年定向选择而成。2010年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新审棉2010年50号。2013年荣获新疆兵团动植物品种后补助2等奖,同年获得兵团一师阿拉尔市科技进步1等奖;2014年获兵团科技进步2等奖;2015年11月5日,新海36号被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予品种权。至今,已成为南疆阿克苏地区和一师阿拉尔市长绒棉主栽品种之一。

1 选育经过

新海36号是由新疆兵团第一师农科所与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育的优质、高产、抗病长绒棉新品种。2001年以品系259为母本,与具有结铃性好、抗病性强的051作父本进行杂交,后代材料在天然病圃经过连续多年定向选择而成。2005-2006年进行品系比较试验;2007年参加自治区南疆早熟组长绒棉预备试验;2008-2009年参加自治区南疆早熟组长绒棉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自治区南疆早熟组长绒棉生产试验。2010年3月,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新海36号。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全生育期146d,植株呈筒形,茎秆坚硬,抗倒性好,零式果枝,株型较紧凑,株高100cm,叶片中等大小,适宜密植。铃长卵圆形,铃重3.27g,衣分31.6%,霜前花率93.23%,子指12.5g。

2.2 纤维品质优异 上半部平均长度38mm,整齐度指数88.9%,比强度44.5cN/tex,伸长率5.1%,马克隆值3.7,反射率74.8%,黄度7.0,纺纱均匀性指数232.7。各项品质指标配比合理,达到优质棉标准。当前,阿克苏地区主栽品种新海21号:上半部平均长度36.5mm,整齐度指数87.3%,比强度42.8cN/tex,马克隆值4.1。

2.3 抗病性强 经新疆自治区植物保护站田间鉴定,枯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7.69、36.21,属抗枯、耐黄品种。在大田生产中,其抗病性显著高于主栽品种新海21号。

2.4 丰产稳产性好,高产潜力大 在自治区区试中,子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4.6%、10.1%、10.5%;生产试验中子棉产量、皮棉产量、霜前皮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7.43%、11.33%、9.85%。2011年新海36号在塔河种业良繁场17号地进行品种展示,平均产量393.8kg/667m2。2012年新疆塔里木河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繁育新海36号13.3hm2,平均产量408.5kg/667m2。2014年阿瓦提县12hm2新海36号高产示范田,每667m2平均子棉产量380kg,而该县丰收三场大部分棉田产量在280kg左右,增产效果十分明显。2015年在阿瓦提县进行高产示范,面积53.3hm2,每667m2平均产量350kg,较阿瓦提县增加了100~150kg。

3 选育关键技术

3.1 明确育种目标 长绒棉是新疆棉花生产中的一大特色产业,也是新疆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其纤维长度长、强力高、丝光好,已成为当地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之一。长绒棉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新和县、沙雅县、哈拉塔乡)和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垦区、沙井子垦区所属农牧团场)等地区。

随着棉花常年连作,枯萎病、黄萎病不断蔓延,已成为新疆海岛棉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长绒棉品种主要缺点是:(1)高产不抗病。枯萎病在南疆地区普遍发生,一些高产品种不抗病或抗病性不强,只能在稻茬地、新荒地或轻病田种植,种植规模呈下降趋势。(2)抗病不优质。生产上推广一些的品种,其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好,但纤维长度短而粗,达不到优质标准。总之,生产用品种的抗病、高产、优质等性状还未能有机结合,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随着长绒棉生产发展和纺织企业对优质棉花需求的增加,培育兼具优质、抗病、丰产的长绒棉品种尤为重要和迫切。只有通过长绒棉新品种的选育,才能彻底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为此,在品种选育上,我们确定了以抗枯萎病为核心,优质为前提,稳定和逐步提高产量的育种目标。

3.2 广泛收集原始材料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从国内外引进和收集了多份长绒棉原始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鉴定,筛选出强力和细度较稳定的材料、早熟材料、高衣分材料、丰产性好、抗枯萎病强的材料各若干份,并对其进行配合力测定,为正确的亲本组配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杂交组合。以早熟、丰产性能突出、品质优良、结铃性强、适应性好的材料作亲本的杂交后代组合,继续与具有结铃性好、抗病性强的父本进行组配。在配制的杂交组合后代中,连续多年定向选择,最终创造出将优质、抗病、丰产、早熟性结合较好的材料。

3.3 采用复合杂交法 采用单交、远缘杂交、多亲本复合杂交,打破了优良性状负相关,实现了多项优良性状聚合,创造了多血统、具有广泛遗传基础和多项抗逆性状的材料,抗病性、优质性、丰产性得到很好的统一。新海36号的母本选用了高产稳产、品质较优的大面积推广品种新海14号和自育优质材料;父本则利用了外引抗病材料BD05、当地高产主栽品种新海21号、抗病品种新海28号。通过杂交手段,使多个目标性状有机结合,丰富了遗传基础。

3.4 加强抗病性田间鉴定筛选 在抗病性选择上,将杂种后代早代种植在重病田,淘汰发病重的材料,下年继续在保留株行中选择。通过抗病性选择鉴定,对田间性状整齐稳定、早发快长、结铃好、抗病强的株系,连续选择单株,分收考种。这样,既保证了品系的抗病性,又兼顾了综合农艺性状,有效加速了抗病育种进程。

3.5 分析测试决选材料 利用本所先进的HVI900系列纤维测试仪,每年在田间决选大量单株材料,进行分析测试,扩大了田间选择数量,以利优中选优,使品质指标稳步提高。

3.6 试验与扩繁结合,扩大应用效益 为了尽快扩大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新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进入自治区长绒棉区域试验的同时,我们抓住新海36号确有苗头,有应用推广的潜力,在进行生产示范的同时,即进行了预繁,使育成品种提前进入生产领域。在预繁过程中,严格防止生物学混杂和人为混杂,以便更好地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和纯度。同时,为鉴定品种的适应性和稳产性,我们连续几年将品系安排在阿克苏地区及第一师多个生态条件不同的地块,如稻茬地、多年重病田、轻病田、无病田等进行了试种。结果表明,新海36号的抗病性突出,丰产稳产性强,受到农户的认可。

为协调长绒棉抗病性、品质、产量3个存在负相关的性状,使之得到同步提高,我们通过多年的努力,以优异品质资源的挖掘创新为基础,组配具有广泛遗传基础和多项抗逆性状的基因组合体为突破,加强天然病圃和人工病圃的有效利用,早代加强抗病性和品质性状的选择,后期重点加强产量和农艺性状的优化筛选。通过资源、组合、选择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了丰产性、优质、抗病性多项优良性状聚合的育种目标,历时10年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长绒棉新品种——新海36号,并在生产上推广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收稿日期:(2016-03-22)

猜你喜欢
长绒棉抗病产量
埃及长绒棉特性分析与纺纱面料质量控制
近几年新疆长绒棉的质量变化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提高玉米产量 膜下滴灌有效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
钾肥不同用量对长绒棉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