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县水产养殖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建议

2016-03-28 14:31刘广根廖年根黎明晖廖和平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5期
关键词:渔药富营养化面源

○刘广根 廖年根 黎明晖 廖和平

峡江县水产养殖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建议

○刘广根1廖年根1黎明晖2廖和平2

峡江位于江西中部,古称玉峡,因千里赣江最狭处位于境内而得名。土地面积1287.43平方公里,人口17.62万,其中农业人口13.21万,是个典型的农业县。县内水域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业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我县渔业资源衰退和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增加,峡江水产养殖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全县共利用塘库养殖面积3.46万亩,养殖产量达15147吨。伴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产量的增长,水产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也日趋严重,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本文通过分析我县水产养殖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对水产养殖面源污染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水产养殖面源污染原因分析

水产养殖业的面源污染,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水产养殖而产生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业面源污染由沉积物、渔药、废料、致病菌等引起,与点源污染相比,面源污染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成分、过程更复杂,更难以控制。在水产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科技水平低,粗放式的操作管理模式,生产布局的不合理,药品及生产资料的使用不当等是造成水产养殖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1.种群结构简单,净化和调节机制不全。有些养殖户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快速化,把鱼类作为生产过程中唯一的生物,通过不断投放鱼饲料,以期通过鱼饲料直接、快速转化为水产品的形式来达到实现经济产出的快速化目的。这种生产模式过于简单,忽视了其它生物的作用。在这种生产模式中,鱼和微生物是生物,饲料残留和鱼类排泄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既消耗了水中的大量溶氧,又产生大量的有毒物质;而担任净化和调节功能的“藻类”的缺位的后果是水中有毒物质越积越多,溶氧越来越少,厌氧性致病微生物越来越多,水质越来越差;鱼类的抗性越来越差,厌氧性致病微生物越来越多,鱼类的发病死亡率不断上升,渔药的投放不断增加,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为了改善水质,就需要频繁换水和人工增氧,既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2.放养的渔类品种结构和密度不合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里的浮游生物在光合作用下会无止境地繁殖,尤其是入夏以后水温上升,繁殖更加旺盛,水体又无能控制它所繁殖的物种。因此,它只能产生繁殖——死亡,再繁殖——再死亡的结果。它的尸体就会聚集腐烂、随风浮在水面上,发出恶臭,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另外,不同鱼类的食性和生活的水层不同,对水体的清洁作用也各不相同,既有植食性、腐食性和肉食性之分,也有上、中、下层之分,品种的单一,势必造成对水中物质的使用和清洁不充分,某些物质的不断积累,造成水体污染。密度过大,则引发饲料和渔药的投入及排放的增加,也会影响水质。

3.饲料和鱼药的投入不当,极易造成水体污染。渔药的过多投入甚至有的投入违禁药物,对水体的污染巨大;饲料的过多投入,特别是以“藻类”为饵料的养殖中,如果投入过多可溶性氮、磷物质,则易引发“水华”,对水体就是严重的污染。

4.其它原因。如久未清塘造成水底的腐植质和致病生物过多等也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

二、水产养殖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议

要解决水产养殖的污染问题,关键在于推行健康养殖模式,进行无公害生产,只有解决好渔业生产的水质调节,才能实现零污染排放。这样既解决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又解决了水产养殖对天然水域的污染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治理措施:

1.充分利用水体中各类生物的作用,进行生态养殖,充分发挥水体的自我调节和净化功能,把养殖废物解决在养殖水域之中,实现排放的零污染,不污染天然水域。如“藻类”既是某些鱼类的天然饵料,也是良好的水体“净化器”:“藻类”的光合作用既生产有机物和能量,也生产氧气;既吸收二氧化碳,也吸收鱼类排泄的废物(经微生物分解之后);既净化了环境,又增产增效;既减少了致病微生物,又增强了鱼类的抗性,从而提高了鱼类的成活率,减少了渔药的使用、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总之,“藻类”是一个多面手,在渔业生产中应充分利用,必要时可向水中添加某些矿质元素的方式,以促进“藻类”的适度增长。当然,除了“鱼—藻”模式之外,还可采用其它生态养殖模式,如“鱼—菜”、“鱼—藕”、“鱼—稻”等多种模式,其原理都一样。实行生态养殖模式,不但可以实现渔业生产的增产增效,更为主要的是可以实现零排放污染。

2.做好水质监测,科学防治鱼病,规范投料。如尽量使用低毒、低残留的渔药,减少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3.采用科学的品种搭配和放养密度。利用生物食物链的特点,科学放养能净化水质的鱼,能调控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根据调查显示:凡易富营养化的湖、库、河内有底栖动物、碎屑和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这是影响水环境的有害物质,恰是鱼类的最好饵料。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理论基础,由此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参照鱼类食物链特点,针对性地适当放养一些循环食用有害的杂物碎屑和浮游生物的鱼类,如放养鲢、鳙鱼吃掉浮游生物,放养草鱼吃掉湖、库边上的杂草,放养鲤、鲫、青鱼、黄鳝等吃掉湖库底栖动物及杂物碎屑,让这些鱼类充当水体“清洁工”,清除水中的杂物碎屑,有效循环利用浮游生物,最终达到用生物手段调控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在养殖过程中我们要通过“以水养鱼,以鱼净水”来改良水环境,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效地利用水体的天然饵料生产出更多品质好的水产品,供人们享用,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4.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如食场内常有残渣剩饵,其腐败常使病原体大量孳生。加上鱼在这里大量群集,也增加了互相传染的机会。特别在水温较高,鱼病流行季节,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所以要特别注意维护食场的清洁卫生,除了经常注意投饲量和每天清洁食场外,还要定期对食场进行药物消毒,控制病原孳生。

(通联:331409,1.江西省峡江县渔业局2.江西省峡江县农业局)

猜你喜欢
渔药富营养化面源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忆知名人物对中医药论断浅谈中草药渔药的研发方向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渔药年产值8亿元,41家兽药GMP企业!凭借“渔药名片”,今年临猗有哪些改变?
洪口水库近年富营养化程度时间分布的研究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临猗打造“渔药名片”,渔药之乡将强势崛起,引领中国渔药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洞庭湖典型垸内沟渠水体富营养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