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

2016-03-28 15:00董国权
吉林农业 2016年15期
关键词:垃圾美丽环境

一、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能否大幅度提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能否巩固和加强,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是农村,重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发展,不仅要大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且必须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大力气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零乱、房屋结构陈旧、基础设施不配套、公共服务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二)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省城镇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的体制弊端,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对广大农村历史欠账较多,农村面貌与城市反差尤显突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农村面貌改造与提升,让农民尽快和城里人一样过上舒适的生活。

(三)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着力改善“两个环境”的迫切需要。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基础性、保障性工程。改善“两个环境”,农村是基础,也是短板。当前,我省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脏乱差,而且呈现出生活污染和生产污染并存、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新特征。改造提升农村面貌,促进现代村落与田园风光、生态文明有机结合,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

(四)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生活设施落后、生活品质低,是多年来我省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改变传统落后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必须急农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动现代生活方式向农村辐射传播。

(五)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是扩内需、保增长的迫切需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立足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农村。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拉动我省钢铁、建材、建筑等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总体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吉林和新农村建设为总体要求,以保障农村居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垃圾、秸秆、粪便、污水治理为重点,加快村庄整治步伐,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情况,注意把握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整治建设。不搞“一刀切”,防止大拆大建。

——规划先行,科学实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突出抓好县(市)域村镇体系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和农村垃圾处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要注意保护乡村功能、田园风光、民俗特点和古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屯。

——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诉求,不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区分轻重缓急,量力推进各项建设,不得强制或者变相摊派,增加农民负担,不得举债搞建设。

——建管结合,综合治理。坚持以建促管,以管带建,管建结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农村公益事业,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杜绝前建后弃、前清后脏、前管后乱。

——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把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总的抓手,高度摆位,重点突破。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提高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主要任务

我省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主要实施“六大工程”,重点完成32项整治建设任务。

(一)农村环境清洁工程

1.清垃圾。清理公路主干道及村内街道、房前屋后、村庄周边、公共场所的各类积存垃圾,解决好垃圾围村、围田、围路等问题。

2.清柴草。清理乱堆乱放的柴草垛,统一堆放在房屋下风头,远离村屯,尽量避开公路视线,整齐美观。

3.清粪堆。清理村内街道两旁和田间地头散落堆放的粪堆,发酵后肥田。

4.清院落。清理院落内私搭乱建、墙壁乱涂乱画、室内环境卫生不整洁问题。拆除残垣断壁和废弃的棚架、圈舍和仓房等。

5.清沟渠。清理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等内的垃圾污物,保持排水通畅。

6.清卫生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的卫生死角,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整洁。

7.消灭“四害”。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积极消灭村屯及室内外老鼠、蟑螂、蚊子和苍蝇,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8.农村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和农村公路危(险)桥改造建设,逐步提高乡镇与村、村与屯的连通水平。

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和学校饮水安全问题。

10.农村住房的改造。继续加强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它贫困户的农村危房户、无房户住房改造。

11.围墙大门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围墙大门实施改造。积极推进庭院硬化。

12.小流域和河流治理。村内的小流域和流经的河流,沟和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清理河沟道,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

13.卫生厕所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卫生厕所和室内水冲厕所。

14.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农村风能、太阳能和小水电、地缘热。

15.科学储粮仓建设。改变农户粗放式储粮习惯,解决“地趴粮”问题,减少粮食损失。

16.路灯建设。实施农村亮化工程,积极推广节能灯和太阳能灯。

17.电力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因地制宜解决好农村动力电进屯入户和农田生产用电问题。

(三)农村人畜分离工程

18.科学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实施“退户入区”工程,推广规模饲养、集中饲养、标准化饲养畜禽。

19.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规模化养殖场要配套建成符合减排要求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贮存处理设施。

(四)垃圾污水处理工程

20.生活垃圾处理。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化的要求,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

21.生活污水的治理。切实加强建制镇和户用污水设施建设。

(五)公共服务配套工程

22.村部建设。完善配套村办公室、村文化科技活动室、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村档案室、村广播电视室、村警务(治安)室和村多功能服务大厅等。

23.村卫生室建设。配备相应医疗设备、设施和相应的床位。

24.休闲健身广场建设。按照城建部门绘制的效果图,建设健身广场,达到广场硬化,艺术性地种植花草树木,配套各类体育健身设施。

25.广告标语。主要街道两侧院墙可粉刷醒目的宣传标语,也可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宣传画。

26.农村中小学。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配齐配全安全校车。

27.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村屯要积极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托老托幼场所、农贸集市、旅游景点、邮政、储蓄、网吧、超市、浴池、理发等配套服务设施。

(六)生态环境改善工程

28.农村绿化美化。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

29.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对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进行连片整治示范工程,对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保护。

30.农村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百镇、千村”创建工程,在全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符合国家、省级、市级标准的生态村、生态镇。

31.土地整治。以土地整理项目为基础,搭建土地整治平台,实施田、水、路、林、村改造提升,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32.面源污染治理。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大力推广绿色有机无公害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

四、重点解决垃圾围村问题

(一)我省垃圾处理四种模式

1.通化县“户定点、屯分类、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模式。通化县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用于垃圾处理补贴,按照每个乡镇补贴4万元,每村补助3000元,农村人口每人补贴4元的标准,实施垃圾处理补贴,同时,乡村还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垃圾处理,农民每人每月按1~2元标准,出资用于垃圾处理。临时雇佣保洁人员,保洁人员除了负责垃圾转运外,要求每天清扫街道一次,花草树木管理,垃圾捡拾。

2.绿园区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管、区统运”管理模式。2009年,绿园区投入800万元用于购置环境卫生清运车辆、机械,成立专业保洁队伍。之后每年设立环境整治费用400万元,成立440人的保洁队伍,实施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管、区统运”管理模式,实现了垃圾收集处理城乡统筹运作。

3.吉林市丰满区小白山乡“乡带村”垃圾处理模式。乡里成立环卫队,配备转运车辆60台、环卫人员94人,每天到所辖的18个行政村统一清运垃圾,实现垃圾定点堆放、统一清运、集中处理。各个行政村负责垃圾清理和定点堆放,保证村屯街道和农户庭院整洁干净。

4.公主岭市兴林村和伊通县营城子镇乡村民约管理模式。兴林村村里负责督查,农户自己处理垃圾和管理卫生;营城子镇14个行政村,每个自然屯都有1人收集运送垃圾,每人每月交纳卫生管理费1元,一年1个自然屯缴费1500元左右,解决了垃圾清理的费用问题。

(二)我省垃圾重点整治内容。主要是围绕“八清、一禁止”展开。所谓“八清、一禁止”主要是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清乱建的建筑物,清残垣断壁,清广告,清病死畜禽,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三)我省垃圾整治重点部位。要突出八个重点部位,做到全方位整治,不留死角。一是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镇周边的“三线一环”地带,做到无积雪残冰、无垃圾、无树上浮挂物;二是小城镇和农贸集市,保证垃圾及时清运、环境卫生整洁;三是村部、学校、广场、企业等公共场所,既要美化亮化清洁化,又要整齐规范有序;四是沟渠河道。村道、屯道、巷道两侧的排水沟和村内小流域、河流塘坝要做到排水通畅;五是农户庭院。突出解决好“地趴粮”和散养畜禽问题,搞好室内卫生,做到院落整齐清洁、明亮舒畅。积极推进庭院硬化、净化和美化,建设一批美丽庭院;六是畜禽养殖小区、棚膜蔬菜园区、工业集中区和乡村旅游观赏区,突出解决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废弃蔬菜处理、工业垃圾无污染处理、旅游垃圾清运处理问题,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七是水源地。清除用于农村饮用水的河流、塘坝、泵站等水源地各种化工污染源、建筑垃圾污染源、畜禽粪尿污染源,防治污染,确保饮水安全;八是卫生管理死角,清理城郊、镇郊、村屯相邻地带、公铁路区间相邻地段、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卫生管理死角区域现存垃圾和污物,明确责任分工,落实管理责任,确保环境整洁。

(四)我省垃圾整治方向。一是减量化。能利用的就利用,比如畜禽粪便等发酵培肥地力,建筑垃圾用于平整道路,柴草等综合利用,废纸和废塑料能回收利用的要回收利用,能随烧柴一起烧掉的就烧掉,实质需要统一回收的垃圾就是那些有毒有害的化学品类垃圾,做到垃圾最大限度的减量化;二是资源化。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后,绝大多数的垃圾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无害化。所谓无害化,就是垃圾经过处理之后,对自然环境没有产生二次污染,对农民生产生活没有新的妨碍和影响。

五、2016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

今后一个时期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必须立足改革创新,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步伐。具体要实现十个转变:一是在总体安排上,由过去重视新村建设向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方向转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二是在统筹推进上,由过去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向统筹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方向转变,要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基础、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是在建设时序上,由过去重视各项建设一起推进向先基础设施、后环境整治、再提升田园景观3个步骤方向转变,要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新农村建设升级版;四是在选点布局上,由过去重视均衡发展向连点成线、集中连片、整乡整区域推进方向转变,要集中打造一批高起点、高标准样板村群和示范景观带;五是在建设方式上,由过去重视整齐美观向“一村一特”、“千村千面”、尊重自然生态方向转变,要因地制宜推进各项建设、不搞大拆大建;六是在文化挖掘上,由过去重视典型宣传向保护古村落、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方向转变,要不断增添新农村特色、增强吸引力;七是在增收致富上,由过去重视农民增收向既富村、又富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劳务财产性收入等方向转变,要把规模经营、合作经营、引入社会资本、发展乡村旅游放在突出位置;八是在产业发展上,由过去重视产量提高向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绿色、生态方向转变,要走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子;九是在建设内涵上,由过去重视“物的新农村”建设向“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并重转变,要提高职业农民素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十是在组织推动上,由过去重视政府投入向科学规划、整合社会力量方向转变,要切实落实全党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责任。

具体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第一,高标准建设435个重点村。省政府将新农村建设纳入民生工程重要内容,继续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435个重点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打造集中连片样板村群80个,带动乡村集体、各级财政、农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投入10亿元,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第二,开展200个村完善提升。对2006年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重点村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完善提升200个村。提升内容:建立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机制;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日常保洁机制;完善农村绿化美化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文化品牌,包括完善文化广场、建立宣传栏、丰富墙体文化、挖掘历史名人、保护古井古树等历史古迹、建立村史馆等;完善村级“一站式”大厅服务功能,主要是增加农村电子商务、快递、便民服务等;推动新农村与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积极推动农村连锁超市建设。

第三,建设20个精品片区。每个片区3~5个行政村,实行十统一,即:统一规划,分头施工;统一预留植树台,集中绿化美化;统一建设道路、排水沟,实现道路硬化、排水渠系化;统一改造围墙大门,实行庭院综合整治;统一改厨改厕,推广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统一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美丽乡村;统一打造文化品牌,注入文化元素;统一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丰富建设内容;统一整合投入,实行片区责任包保;统一建立设施维护和环境卫生保洁,建立村规民约。

第四,创建150个美丽乡村。以建设农民幸福家园为目标,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可持续发展生态美的要求,集中力量建设150个天蓝水清、创业增收、宜居宜业、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开启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第五,打造15万户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建设5万个美丽庭院、10万户干净人家创建活动。美丽庭院要求围墙大门改造到位,房屋、仓房、圈舍、厕所、储粮仓建设有序,柴草堆放科学合理,庭院人行道实行硬化,菜园景观化,院内干净,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干净人家要求室内外干净整洁,讲卫生、讲文明、讲科学,生活方式健康向上。

第六,建立100个文化品牌特色村。继续开展百名文化专家进百村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村史馆100个,对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古井、古树、美丽传说以及抗日英雄事迹进行整理、修复和完善,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文化品味。

第七,推进2000个整村环境整治。坚持不懈地开展春秋两季农村垃圾专项整治活动,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深入实施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环境整治整村推进行政村达到2000个。继续推进村规民约,建立健全设施维护、垃圾处理、卫生保洁、绿化美化、清雪街路等门前“三包”管理长效机制。

第八,推进24个整县(市、区)美化。选择磐石市、通化县等24个县(市、区),在农村房前屋后和公路两旁栽花种草,重点推广步登高、串红等一二代花种和多年生木本科黑心菊蜀葵等,美化自然屯,打造精品线路,建设一批花海旅游基地。建立小庭园、小果园、小花园,营造各具特色的立体网络化的绿色居住环境,展现田园风光,体现郊野自然,达到“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自然景观效果。

第九,完成2000名村干部培训任务。注重三农政策理论学习,加强农村电子商务、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操作培训,完成1000名贫困村村组织书记、300名大学生村官、700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任务。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推广能人治村、项目支书带动新农村建设典型,创新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和建设模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第十,推进2个村精准扶贫。积极推进靖宇县景山镇光明村、崇礼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产业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收入,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年度脱贫目标。

(省新农村办供稿)

统筹推进美丽乡村、新农村和人居环境建设

省新农村办主任 董国权

猜你喜欢
垃圾美丽环境
垃圾去哪了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环境
倒垃圾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