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变

2016-03-28 21:53洪英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经济思想分工

洪英(兰州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变

洪英
(兰州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从亚当·斯密时期开始,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就在经济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经济学说的不断发展,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也日益演进.本文分别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马克思时期等不同经济学发展阶段简要评述分工和报酬递增理论的演进.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在古典经济时期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分工实现内生和自我持续增长的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分工形式的划分增进了对报酬递增的认识.杨格开创了动态分析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思路.新兴古典经济学通过超边际分析对分工和报酬递增进行了理论模型的拓展.

关键词:分工;报酬递增;经济思想

1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

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分工以及专业化对提高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经济理论.而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分工与报酬递增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工与报酬递增的关系.马歇尔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斯密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但更多地是想把报酬递增纳入一般均衡的框架中.杨格继承和发扬了斯密定理,拓展了斯密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的观点,同时更加系统和专业化地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主要内容被后人称为杨格定理.他们三个是古典经济学时期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杰出代表.

1.1 亚当·斯密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其中,斯密的自我持续增长理论主要阐述了分工导致的专业化引起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进一步的分工依靠市场范围的扩大.分工即是经济进步的原因又是经济进步的结果,这个因果循环累积过程就体现了报酬递增机制.

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分工即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获得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节省工作转换的时间以及促进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他通过扣针制造的例子说明,周密充分的分工可以使小工厂的一个工人每天制作4800枚针.由此,亚当·斯密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每个行业的分工都达到极高的程度,那么这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也会提高到极高的程度.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财富增长,进而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同时,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水平取决于市场规模,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相辅相成,市场扩大又会促进新的分工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起源于互通有无的倾向,因此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尽管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分工程度决不是人的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要受到市场范围即市场购买力大小的限制.市场过小,分工和专业化受到限制;相反,市场扩大有利于促进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

1.2 马歇尔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的思想

马歇尔在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这一生产要素.马歇尔所说的组织是指分工的表现形式或者结果.马歇尔特别重视组织对报酬递增的积极意义,也就是分工的作用.分工总是与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它们实质上就是一个问题.马歇尔认为,组织可以通过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两条途径进行改进,从而使生产获得报酬递增.这里马歇尔所说的内部经济就是指企业应该通过内部分工细化,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报酬递增.同时,马歇尔开创性地建立了局部均衡理论并开创了新古典分析框架,他试图在均衡条件下解释报酬递增.为此他引入了“外部经济”、“代表性企业”、以及“厂商生命周期”等概念来说明报酬递增的源泉.马歇尔后来的观点主要集中于说明外部经济对报酬递增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外部经济等于报酬递增.这里外部经济主要是指产业集群可以获得的运输便利和信息优势.产业集聚下,企业之间的溢出效应导致报酬递增,而其他情况下市场的价格与竞争机制仍然有效,因此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可以并存,外部经济是报酬递增的主要来源.事实上,马歇尔只是勉强把报酬递增纳入其均衡的分析框架,他在一定程度上把报酬递增看做是“市场失灵”,这样就制约了对于报酬递增源泉的深度认识.

1.3 杨格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

杨格在他的论文《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中进一步对亚当·斯密的定理进行了拓展,更加深入地研究了分工、交易费用和市场范围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报酬递增的根源以及实现机制.杨格认为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报酬递增来源于分工的演进,即迂回生产方式,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从而带来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大大推动了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范围和分工互相促进,导致报酬递增,从而推动经济进步.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并逐渐加深的,这是一个内在的动态的均衡.分工的发展带来的报酬递增是分工水平提高与市场范围扩大的正向效应.因此,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是经济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因此,仅仅是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或者扩张单个工厂或者是产业,而不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率是难以提高的从而规模经济也是难以形成的.故而我们要推动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

杨格定理可以总结为“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就存在于上述循环往复之中.”其实,分工会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同时,分工使可以交易的商品种类增加;此外,分工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商品需要增加.上述三个因素都会使市场范围扩大.按照斯密定理,市场范围扩大会使分工增进.因此,杨格定理可以概括为“分工取决于分工”.

2 马克思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

马克思对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也有突出的贡献.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均衡的过程,他从分工出发深入地分析了技术变迁,并且对资本主义的报酬递增做了详细的研究.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两个阶段,把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两种形式,这些划分对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场手工业产生的背景是分工的原理应用于没有机械化的产业,正是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机器和大工业的产生.马克思还从技术特征上将工场手工业划分为混成的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最典型的代表是钟表手工业,它的生产组织方式可以采用包买制.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最典型的例子是亚当?斯密的制针业,它表明的垂直分工的益处.正是从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来考虑分工和市场规模的关系导致了企业内分工和企业外分工的区别.规模报酬递增的技术导致了企业内分工,社会分工最基本的问题是最小经济规模问题,也就是至少多大的经济规模可以产生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实质上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工场手工业的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同时,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又会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正是这种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运动诞生了报酬递增机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企业性质的深刻认识使他对报酬递增的根源和机理有了突破性的分析.

马克思关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的核心是分工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揭露了报酬递增的根源是资本主义企业生产过程的特有性质,同时,马克思通过对企业的动态分析,揭示了由于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分工相互作用下的不可逆的报酬递增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马克思的报酬递增理论还强调由于分工和收入水平之间的矛盾,导致其对制度变革产生一定的压力,而这有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处新兴古典经济学.他们用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把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对经济学的研究从特定的经济组织结构的最优配置问题转变为对技术以及经济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新兴古典经济学对专业化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对深化分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交易费用与分工水平成反比;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对生产力提高和技术变迁的速度具有决定作用,进而实现报酬递增.

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专业化所带来的收益和交易费用决定了分工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大多数人自给自足,交易费用比较高,分工很难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人们可以负担起一定的交易费用,分工随之诞生.正如斯密所说的,分工产生后,专业化程度升高,导致技术变迁,进而促进生产率提高.但是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随着分工专业化程度升高,交易费用也会相应增加.如果专业化程度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获得的收益大于增加了的交易费用,那么分工和专业化将会进一步发展,如此良性循环下去,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生产率也越来越高.

3.1 杨小凯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杨小凯运用超边际分析拓展了古典经济学中分工和专业化的经典思想,他用数学的方法建立了决策和均衡模型,从提高分工促进组织结构的创新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具有动态的拓扑性质.杨小凯认为分工是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和生产率提高良性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是由于经济学中的边干边学效应和报酬递增引起的.分工后,重复学习的费用降低了,而边干边学使人力资本与生产经验同时得到积累,这使得企业整体效益有效提高.

杨小凯—博兰德(1991)建立了一个动态的用劳动分工解释经济增长的一般均衡模型,这个模式主要是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解释了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机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劳动分工是指不同的当事人在不同的最终产品生产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个体即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既可以去生产产品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也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产品然后购买其他人生产的产品,因此分工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交易成本的限制,经济增长率决定于社会中所有个体的专业化决策.如果社会中的分工水平到达一定的程度并且仍然能够继续进行进一步的分工,那么生产率就会持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这就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

杨小凯关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报酬递增经济思想的阐述,是将空间因素纳入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大尝试.这使得分工和报酬递增的思想再次被理论界重视起来.超边际分析方法又能使专业化与分工思想形式化,适应了主流经济学形式化发展的要求,这使得重新确立分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顺理成章、势在必然.

3.2 贝克尔-默菲的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理论

贝克尔—墨菲(1992)建立了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理论模型.他们把单个部门的劳动分工看做是内生变量,分析不同工序之间的劳动分工,他们发现分工水平由组织专业化工人的协调成本以及社会知识水平决定.即分工水平的提高导致了报酬递增,同时协调成本上升,而知识的运用和积累、技术的变迁可以降低经济的协调成本,促进分工专业化水平和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贝克尔和默菲认为分工是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技术进步与分工是相互影响的,但不具有直接同一性.知识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分工提高生产率,分工又能促进知识的积累.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美]阿伦·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

〔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72.

〔5〕贾根良.报酬递增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一)[J].南开经济研究,1998(06).

〔6〕汪斌,董赟.从古典到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与当代产业集群的演进[J].学术月刊, 2005(02).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07-03

收稿日期:2016-02-13

猜你喜欢
经济思想分工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元代畜牧业经济思想的探析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与亮点
2015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
从专业化分工角度分析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习近平少数民族经济思想探析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