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初探
——基于敏感性与脆弱性的分析

2016-03-28 21:53柳相宇王田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脆弱性敏感性

柳相宇,王田诗(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中美经济非对称性依赖关系初探
——基于敏感性与脆弱性的分析

柳相宇,王田诗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两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这种依赖是一种非对称性依赖,在贸易、投资、金融领域都有所体现.造成这种非对称性依赖的机制包括两国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模式的差异与美元霸权.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倾向于做两手准备,在防范中国的同时推进合作.对此,中国应积极促进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努力提升本国在中美贸易中的地位,以改变现有的不平衡状态.

关键词:中美经济;非对称性依赖;敏感性;脆弱性

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经济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经济关系更是构成了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两国经济关系是一种非对称性的相互依赖关系.如何认识中美经济关系中这种非对称性依赖状态?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是什么?美国与中国在这种关系中分别会有怎样的政策选择?笔者尝试从敏感性与脆弱性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1 理论架构

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共同构建了明晰的相互依赖理论框架,在他们看来,“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支配或极大影响的一种状态.在国际政治中,相互依赖指的是国家之间或者不同国家中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形”,“当交往产生需要各方付出代价的相互影响时(这些影响并不必然是对等的),相互依赖便出现了”.也就是说,相互依赖是指强制力或者付出代价各方的相互影响.

为了深入说明相互依赖在政治领域的意义,讨论其与权力的关系,基欧汉和奈引入了敏感性与脆弱性两个概念,作为衡量相互依赖所包含的代价的尺度.所谓敏感性指的是“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即一国变化导致另一国家发生有代价变化的速度有多快?所付出的代价多大?”,所描述的是一国承受来自外国的意想不到的变化的敏锐反应成本.所谓脆弱性指的是“如果存在更多的选择,如果制定新的或完全不同的政策是可能的,针对外部变化进行调整的代价是什么?”,所反映的是一国进行政策调整和改变的能力和难度.

2 实证分析

从规模和经济重要性上看,中美两国的贸易关系显然比投资与金融关系更加密切.因此下文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分析重点在贸易领域,敏感性和脆弱性将成为衡量非对称性依赖的两个重要标准.

2.1 中美贸易相互依赖分析

2.1.1 敏感性分析

在分析敏感性时,笔者主要运用了贸易关系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作为主要指标.

从概念上看,贸易关系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两国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比率,表明了两国国民经济对两国贸易的依赖程度.一国对另一国的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同某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表明一国国民经济对同另一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通过搜集公开报道的中美两国2008年至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与GDP,笔者计算得出了指标数值.

首先观察贸易关系依存度指标,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依存度从2008年的3.53%逐步增加到2013年的4.01%.从趋势来看,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再看外贸依存度指标,2008年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是7.38%,美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2.32%;2013年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是5.67%,美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3.10%.从数值上看,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8年到2013年期间始终大于美国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因此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敏感性更大.从趋势上看,中国对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呈下降趋势,美国则恰恰相反,在长期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敏感性将会逐渐变小.

2.1.2 脆弱性分析

衡量中美贸易相互依赖的脆弱性的关键,是分析中美双边贸易中进出口商品具有多大的市场可替代性.从商品角度来看,一方面,要考察两国贸易产品所属的产业类型,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市场可替代性较小;另一方面,还要考察两国战略品贸易的可替代性,战略品贸易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十分巨大,本文中战略品主要指能源产品、金属产品和农产品.从地区角度来看,要考察双方是否还有其他可以替代的市场.

在对2013年中美进出口商品贸易进行统计后,笔者发现,总体上看,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二是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较为均匀.因此,中国对来自美国的进口产品可替代性较弱.相反,尽管美国从中国进口大量产品,但其中最多的还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在2013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前十类商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箱包、玩具和服装等.总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是:技术含量较低;可替代产品较多.这些商品的市场替代性都比较强,而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市场有很多,如加拿大、墨西哥、欧盟、日本、东盟等.因此,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可替代性较强.

由此可见,美国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的可替代性大于中国对来自美国的进口商品的可替代性,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脆弱性更大,从长期来看,这一现状将持续很长时间.

2.2 中美投资相互依赖分析

除了商品贸易之外,投资也是中美之间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这一领域中,跨国公司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2.1 敏感性分析

历史上看,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从1991年开始恢复,1993年时迅速增加到20亿美元,200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54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吸引外资的15.8%.然而,2004年以来美国对华的投资规模有所回落,2010年投资额仅为26.2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吸引外资的6.9%.但目前美国仍是中国的第六大外资来源国.比较而言,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虽然一直在增长,但规模远逊于美国对中国的投资.1998年中国对美投资仅有0.23亿美元,占美国吸引外资总额的0.013%;2007年增长至1.96亿美元,占比为0.084%.截至2012年,中国对美国的投资为40.48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直接投资目的地.

由此可见,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规模远远小于美国对中国的投资规模,中国在中美相互投资关系中敏感性更大.

2.2.2 脆弱性分析

在进行脆弱性分析时,笔者主要关注中美两国投资伙伴关系的可替代性,这反映出双边投资的依赖关系受到损害时双方可选择性的强弱.

就中国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主要是亚洲和拉美,而就中国吸引FDI的存量来说,美国只能排在第四位.因此,无论是在对美国直接投资还是吸引美国外资上,中国对美国的依赖脆弱性都不大.就美国而言,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市场主要是欧洲和北美,同时,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吸引FDI国家.因此,无论是在对中国投资还是吸引中国投资上,美国对中国的依赖脆弱性也都不大.在中美投资相互依赖关系中,相互依赖的脆弱性较小,比较而言,中国的脆弱性比美国的略大.

2.3 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分析

在分析中美金融相互依赖时,笔者主要关注中国购买美国国债问题.

2004年,萨默斯教授提出了“金融恐怖平衡”的概念,描述了以日本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可能在不损害本国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停止为美国融资.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确保互相摧毁”.对于中国来说,其购买美国国债的数量逐年攀升,2000年中国购买了603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仅是美国国债第一大买家日本的19%,占美国国债外国持有总额的5.9%;随后这一数量迅速增长,在2008年年底,达到7274亿美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截至2013年,中国所持的美国国债大约有1.3万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在美元指数呈下降趋势时仍增持美国国债,尽管这会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因此,在金融领域,中国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更大.

3 形成机制

从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相互依赖中地位相对弱势.这一现状的形成有多种因素.首先,中美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中国相比,美国在科技领域具有的先发优势作用巨大,中国的科技水平远低于美国.美国将附加值和利润较低的产品转移到中国,并采取多种措施遏制中国的技术进步,导致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结果就是,中国制造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将其出口到美国以换取微薄利润,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则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且利润更高.总而言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替代性较大,而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产品替代性则较小.

第二,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大差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实施的一直都是出口导向型的政策,也就是说,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中国通过扭曲国内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使出口商品具有过度的价格优势.在此前提下,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美元,而这些美元大多被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这使得其陷入了“斯蒂格利茨怪圈”.同时,中国一直以来不够重视国内市场,更加依赖国外市场,美国则与之恰恰相反,更注重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发展.

第三,美元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提供支撑.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使得美国在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使得美国在有关贸易的问题上享有主动权.在此情境下,中国只有获得足够多的美元,才能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进而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使得中国形成了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极易陷入“美元陷阱”.

最后,其他因素如政治因素.如美国一直以来都限制高新技术流入中国,这一政策使得中国只能通过自主创新开发新技术,从而增加了技术成本.

4 美国对华战略及中国对策

中美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是一种非对称性依赖,中国对美国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大.虽然美国对中国有所依赖,但其敏感性和脆弱性与中国相比较小.尽管这种非对称性的经济依赖关系会随着中国的发展而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但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在可预见的将来几乎不可能发生.这就决定了美国在对华较长期战略会做两手准备.

美国对华战略的重要特点就是防范与合作并存.从军事领域看,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华的军事防范,如抨击中国的国防建设并与台湾以及东亚各国加强军事合作,这种对华军事战略短时间内不会被轻易改变.在经济上,美国已经摆出了以欧盟和北美自贸区为后盾,以TPP为先锋,TTIP为主攻,TISA以及其他的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为副攻的全面进攻态势,意图掌握新一轮全球经贸规则的制定权.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美国也在积极促进与中国的合作,如建设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等.由此可见,中美关系的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中国必须对美国对华战略有充分的认识,并以此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在非对称性依赖的现实下,中国应努力提升自己在中美贸易中的地位,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提高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重点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扶持.第二,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发展战略从出口导向转为内外平衡,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第三,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求打破失衡机制、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经济非对称性依赖的状况,中国处于弱势地位.对此,中国应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来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并保持与美国的合作.只有这样,中国才有机会在与美国的经贸往来中争取相对平衡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项卫星,王冠楠.“金融恐怖平衡”视角下的中美金融相互依赖关系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 (1):44-54.

〔2〕李尉华.经济相互依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国际关系学院,2009.

〔3〕周睿.浅议中美贸易的不对称依赖及其形成机制[J].亚太经济,2011(3):57-60.

〔4〕高尚涛.相互依赖框架下的美国对华战略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0,27(5):76-90.

〔5〕宋国友.中美经贸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基于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3):33-39.

中图分类号:F757;F832;F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13-03

收稿日期:2016-02-12

猜你喜欢
脆弱性敏感性
裂纹敏感性钢铸坯表面质量控制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基于DWT域的脆弱性音频水印算法研究
煤矿电网脆弱性评估
光纤应力腐蚀敏感性的测试与计算
杀毒软件中指令虚拟机的脆弱性分析
考虑脆弱性的复杂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路径
基于攻击图的工控系统脆弱性量化方法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