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生熬夜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6-03-28 08:12杜成林丁楚杰余洋张磊唐文照赵焕新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分析大学生

杜成林 丁楚杰 余洋 张磊 唐文照 赵焕新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在校本科生的作息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根据统计结果对学生熬夜的心理进行分析,为指导大学生合理作息以及规范学生管理工作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熬夜;心理分析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科技的日益进步,使得大学生熬夜问题愈加突出。睡眠时间不足,不仅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健康隐患,同时也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每日睡眠少于5小时的17~24岁健康年轻人,其发生脑部疾病的风险是每天睡觉超过8~9小时的同龄人的3倍。近年来,由熬夜引发的大学生深夜猝死现象频频发生,“零点现象”已引起教育部门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015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的讲话中就发出“年轻人不要老熬夜”的倡导。“千头万绪通宵达旦,不如从容不迫一针一眼”,规范高校制度管理,引导在校大学生科学作息,在新形势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开展与结果分析

1.概念界定

熬夜:指24点以后入睡。

2.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向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三个专业三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2份,回收率为97%。其中男生205份(35.2%),女生377份(64.8%),基本符合学院总体男女生比例。

3.调查方法

自制“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作息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1)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专业);

(2)一般作息及健康情况(睡眠时间、起床时间、健康状况);

(3)熬夜的影响因素(熬夜行为、原因、压力、周围环境);

(4)熬夜过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对熬夜影响健康的认识;

(5)对制度管理的态度和避免熬夜的意见。

4.统计分析

调查分析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双录法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

被调查的582名学生中,有89.9%的学生在23:00以后入睡,其中42.1%的学生(女生22.7%、男生19.4%)存在熬夜行为。女生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32.0%,男生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54.6%,男生熬夜现象较女生严重。

5.结果分析

(1)熬夜因素(多选)。熬夜学生的主要活动有玩手机、玩电脑、看小说(36.6%),打电话、聊天(14.3%),社团工作、学习(15.2%),习惯性晚睡(25.4%)、宿舍集体性晚睡(21.2%)以及强迫性晚睡(19.98%)等现象较为明显。

(2)性别与熬夜行为的关系比较。调查的熬夜行为中,玩手机的现象较为明显,35.9%的熬夜学生具有玩手机的习惯(男生33.7%、女生37.4%);26.5%的熬夜学生有玩电脑的行为(男生27.6%、女生25.0%);熬夜聊天占18.2%(男生18.1%、女生18.3%),另有5.7%的学生有熬夜打电话的习惯(男生5.3%、女生6.1%)。据数据统计,13.4%的学生需要熬夜学习(男生12.5%、女生14.3%);11.1%的学生熬夜做社团工作(男生12.7%、女生9.6%)。除了13.9%的学生熬夜看小说(男生7.0%、女生19.7%)这一项存在性别差异(P=0.02<0.05),其余各项均无性别差异。比较同一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熬夜比率发现,不同年级男生存在熬夜习惯的差异(P=0.027<0.05)。

(3)年级、专业与熬夜行为的关系比较。综合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熬夜率统计情况发现,2012级学生熬夜率较高,为22.0%(男生26.3%、女生19.7%),2011级学生熬夜率为20.4%(男生20.6%、女生20.2%),2013级学生熬夜率为20.9%(男生21.0%、女生20.8%),且男生熬夜率在各年级存在较小差异性(P=0.0418<0.05)。不同专业的调查结果统计中,药学专业学生熬夜比率(24.5%)相对较高,制药专业熬夜比率(20.4%)与学生熬夜率平均水平持平,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熬夜比率(18.1%)较低,而专业间在性别方面无差异。(男P=0.385>0.05,女 P=0.073>0.05)。

二、心理分析与讨论

1.熬夜的影响及学生对熬夜的认识

熬夜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学生在一次熬夜之后会导致免疫力下降,易疲劳(58%);皮肤受损,干燥,长粉刺(56.6%);记忆力减退,思维不集中(58.9%);阴虚火旺,容易急躁(49.3%);视力下降,眼睛干涩发胀(49.5%)等。头一天熬夜,往往会造成第二天起床困难,影响正常生活(15.9%)。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有困倦感(47.8%),甚至出现头晕恶心等病理表现(4.1%)。长期如此,不仅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而且会导致学生上课、学习效率低,成绩下降等。

综合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熬夜的概念具有清晰的认知,74.2%的学生出于专业角度的考量,可以明确熬夜的时间划分。但是也有18.0%的学生认为,凌晨1点以后入睡才属于熬夜。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寻求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保障学生学习生活正规化,是学校制度建设、学生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2.不同熬夜行为中手机、网络成为隐患

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人类对手机的依赖性显著提高,以年轻人最为突出,由此导致的手机辐射危害越来越大。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35.9%的学生习惯熄灯后玩手机。绝大多数学生会在“玩累了,眼睛酸痛到坚持不住”的时候才放下手机,而且睡觉时喜欢将手机开机放在枕边,这样会直接危害身体健康。另外,13.9%的学生熬夜看电子小说(男生7.0%、女生19.7%),这一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2<0.05),说明女生对于网络小说的热衷度要远高于男生。另外,26.5%的学生有熬夜玩电脑的习惯,包括网络游戏、网购、网聊、熬夜追剧等行为。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中,有23.7%的学生属于强迫性晚睡,而23.4%的学生属于受室友影响而“被熬夜”。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熬夜的学生缺乏健康意识和集体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大学生缺乏合理规划时间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学生教育工作仍需深入进行。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教导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命题。

3.学生对制度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根据调查显示,23.6%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置熄灯时间,以保证正常规律的学习生活。这一数据与“被熬夜”群体的比例(23.4%)相对应。同样有趣的是,在学生给出的避免熬夜的建议中,支持学校限制、制度管理的学生占23.5%。另外,51.0%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应该设置熄灯时间,理由是学习、工作受影响。

在学生给出的避免熬夜的建议中,自觉执行、自我管理的意见占49.4%。通过调查发现,熬夜从事社团活动、学习工作的学生仅占熬夜群体的15.2%,而聊天、打电话(14.3%)等行为受熄灯限电等措施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熬夜玩手机、玩电脑、看小说(36.6%)的学生在给出熬夜理由和管理意见时,虽然自知自我管理的方式不可靠,但仍不愿意接受学校制度约束。在时间管理能力缺乏的背后,隐藏着在校大学生自我价值认同不足和情绪掌控缺失的问题。随着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的降低,时间管理倾向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程度也就越大,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消极情绪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三、应对策略

1.学生

组织学生利用海报、展板以及新媒体等进行广泛宣传,倡导学生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遵循人类的生物钟;倡导学生自主、自觉、自我管理。

2.教师

充分发挥教师课堂引导的作用,结合学院“专家讲座”“学者论坛”等渠道,提高学生对熬夜、睡眠不足等危害的认识。

3.学院

在规章制度上,学院建立合理的熄灯限电管理制度,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心他人,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赵光,周凡.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3):141,153.

[2]倪杰,白瑞,昌婷婷,等.大学生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9):54-55.

[3]程怀志,曹德品,孙国栋,等.危害医学生健康的相关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55-757.

[4]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338-343.

猜你喜欢
心理分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局外人”到“局内人”的转变
浅析艺术院校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