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领

2016-03-29 05:26孙 杰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念经济发展

 孙 杰



新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领

孙 杰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贯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窗口期,必须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精髓,自觉做到在头脑中深深镌刻、在实践中牢牢扎根,努力以新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从国际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赢得先机、占领综合国力制高点的必然要求。从国内看,我国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坚持创新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突破我国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寻求新的发展方式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证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赢得更大的战略主动,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形成创新的体制构架,塑造更多的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中拓展发展空间。树立落实协调理念,一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着力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问题,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四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五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向往。目前,协同推进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美丽的任务艰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富足。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有把绿水青山作为核心竞争力,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发展方面,既要做好经济发展的“加法”,又要做好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的“减法”,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效益。未来五年,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全球视野思考中国发展问题,提出开放发展理念,既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的立场,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内在共赢逻辑。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发展牵动世界目光,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已为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实践所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如果只单纯注重经济数据的起伏涨落,忽视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真实的幸福感、获得感,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就难以持续。“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古往今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权,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共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的部署,这既是关于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我们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蹄疾步稳。通过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增进人民团结,让13亿多中国人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理念经济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