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的总体规划

2016-03-29 05:13马中文柴建军焦军胜格伦
协和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筑群协和医疗

马中文,柴建军,焦军胜,格伦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北京协和医院1后勤保障处,北京100730

3北京建筑大学医疗建筑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医史钩沉·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的总体规划

马中文1,柴建军2,焦军胜1,格伦3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2北京协和医院1后勤保障处,北京100730

3北京建筑大学医疗建筑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平面布局;交通流线组织

西方近现代医疗建筑在18世纪末开始发展,约一个世纪后随医学传教士在华开展医务传道活动进入我国[1]。我国经历了依附于教堂的简单空间形式到南丁格尔式的广厅医院形式,传统医疗空间模式逐渐被现代医疗空间形式所替代,西方医院建筑逐步完成本土化进程,医疗建筑发展进入“移植”时期。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协和医院建筑群的发展,其现象被称为“协和模式”[2-3]。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介绍“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的建设时代背景,对其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功能布局和交通流线组织进行分析,提出其对当代医疗建筑设计和发展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协和模式”的时代背景

西方医疗建筑

近代医学经过16~17世纪的奠基,18世纪的系统分类,在19世纪得到全面发展[4],生物医学理念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和逐渐完善。这一时期,细胞病理学、细菌学、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实验药理学纷纷出现;喉镜、胃镜、支气管镜等诊断仪器先后发明;一氧化二氮、乙醚等麻醉药品,石碳酸消毒、止血钳、血管结扎等方法的应用为外科手术发展铺平了道路;1860年南丁格尔创办护理学校,传播护理学思想,使护理成为一门科学。在自然科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医疗技术设备飞速发展、医疗理念日趋完善的同时,医疗建筑也由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的结合逐渐朝着满足医疗功能的分科、分栋的分离式方向发展。

中国医疗建筑

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传教士在华开展医务传道活动,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但初期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抗衡,西式医疗空间被形容为“宇墙崇闳,器械精良,由门而庭,俨如王者,病者受传呼而入,则入于博士诊病之室,白昼而玻窗也,必四周以曼幔,绝不通一丝之阳光,张电灯而从事,病者仰望医生,如见阎罗王”[5]。然而随着传教会的不懈努力和西医本身的显著疗效,西式医疗空间在我国逐渐得到认可和发展。与此同时,当局政府和民间也有一些医疗设施建设。这一时期,集门诊、医技、住院功能于一体的西式医疗空间得到广泛的应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中医空间,中国医疗建筑发展进入“移植”时期。北京协和医学院、上海中山医院、南京中央医院(图1)等建筑均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而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协和医院,在中国医疗建筑史上被称为“协和模式”。

“协和模式”的功能布局

图1 南京中央医院(A)与“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B)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属中华医学基金会创建,主要由16栋独立的楼群组成,其中一期14栋,建成于1921年;二期2栋,建成于1925年[6],多为3~5层砖混结构楼房。南部教学区,为解剖教学楼、化学楼、生理和药理教学楼构成的三合院,由主通道与北部医院区相联系。医院区建筑群按使用性质,以分栋连廊式的布局方式,将门急诊、医技、住院、行政办公、后勤等分别设计为12座单体建筑,通过公共连廊使之结合成为有机整体,共设床位250张,配备手术室(图2)、X光室等医疗技术与设备,心电图仪通过线路直通全院各病房,有完整的电力、采暖、压缩空气等现代化设备,是北京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医疗建筑群。

图2 北京协和医院原10号楼4层手术室

分栋连廊式的布局方式使该建筑群功能分区明确、相互联系紧密,空调技术的应用,增大了建筑物的平面进深,缩短了楼宇之间连廊的长度,提高了土地的有效利用率。教学、医护人员宿舍、门诊、医技、病房等洁净区域布置在光照充足的上风方向,传染病房、太平间、动物房、洗衣房等污染部门处于下风方向,洁净区与污染区相对隔离,避免了院内交叉感染。整个建筑群以庭院、厅、廊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三处三合院,不仅利于自然采光和通风,也是新的时代令人神往的医疗建筑布局形式之一;庭院中增加园林绿化,引入自然因素,发挥医疗建筑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和员工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这种人性化的设计方法,初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理念,在尊重中国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西方专业标准提供适宜的卫生场所,传授西方医学实践。

“协和模式”的交通流线组织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共设教学、医院、后勤、物资供应等出入口5处,后勤、物资供应出入口位于建筑群后方,配备足够的空间供车辆停靠,并远离教学、医院出入口,有效地减少了人流、物流之间的交叉与混杂。污物出入口单独布置,洁净、污染隔离的平面布局方式使得整个建筑群在交通流线组织上避免了交叉感染。医院区出入口朝西,分别设置行人、车辆通道,门诊、住院人流经行人通道首先到达圆形集散广场,再通过十字形汉白玉石桥引入各功能单元。石桥之下的地下一层环形下沉庭院是车辆通道,为急诊患者快速通行提供便利,立体设计方式实现了门急诊、住院人流的物理分离(图3)。

图3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医院区出入口平面图

医院区东西向设双通道,并以连廊相连,北侧通道连接门急诊与各个医技功能单元,南侧通道将医院门诊、医技科室、住院部门串联在一起,可以使所有人流顺畅地到达各个功能单元且做到不交叉,类似于当今设计医院时常设置的医疗主街,而北侧通道相当于医疗次街(图4),多层医院街道不仅可以通过不同层次合理组织分导人流、物流,还可合理组织布置各类公用专业系统干管。整个医院建筑群内部通过集散广场、街道、通道将复杂的功能空间组织起来,形成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的线性交通体系。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既使患者易于找到相应部门完成治疗检查,也方便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

图4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医院区线性交通组织图

“协和模式”的参考和借鉴

2003年,我国爆发“非典”疫情,引发医疗建筑过度强调外观设计的反思,满足医疗流程和流线组织的功能主义被重新置于建筑设计的首位,人、物流分离,通风和自然采光,防止交叉感染得到重视。此后,以人为本,在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为患者提供健康舒适和心理认同感的优质空间环境开始应用。“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兼顾中国传统庭院布局和分栋连廊式医院布局的优点,可在满足医疗工艺流程的同时营造符合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为当代医疗建筑功能主义和人本主义设计与发展提供参考。

虽然历经数次维护性改造,但“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整体结构和布局未发生改变,礼堂、解剖教学楼、化学楼、生理和药理教学楼继续发挥原有的功能;因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不断增加及现代医疗设备的日新月异,部分医疗和科研功能转移到周边建筑中,依据不改变文物原状、少干预和尽可能多地保护现存实物原状和历史信息原则,目前“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在进行保护性使用。洗衣房(图5)、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管沟、垂直运输系统等设施依然延续着为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办公提供后勤保障的功能,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的使用中得到充分体现。

图5 北京协和医院13号楼1层洗衣房原貌(A)与现状(B)

主要结论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诞生于政局动荡、社会变革频繁、中国医疗建筑发展的移植时期,在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历经近百年的洗礼,凝聚了一代代协和人的心血,见证了八年长学制医疗精英教育,是“三基”、“三严”实行地、疑难杂症的终结地、中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创新地,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精神所在。“协和模式”在考虑人本主义的功能布局和基于医疗工艺的交通流线设计等方面对当代医疗建筑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通过剖析“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获得以下主要启示: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是近代西方医疗空间模式在中国的积极探索,其完善的医疗系统和工艺,对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在平面布局上将我国固有建筑之美德与西方医疗建筑的使用功能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医疗建筑设计的功能主义和人本主义。

“协和模式”医疗建筑群交通流线设计避免了人流、物流之间的交叉和混杂;按医疗工艺流程将各功能单元组成脉络清晰的交通体系,为当今医疗建筑设计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

[1]郝晓赛,秦佑国.中国早期医院的建筑风格形式:1835-1928[J].建筑学报,2014,(11):36-42.

[2]刘玉龙.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的演进[D/OL].北京:清华大学,200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03-2008087909.htm.

[3]王勇.略论“协和模式”的形成及其社会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5-76.

[4]夏媛媛.民国初期西医教育的构建研究(1912-193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5]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9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柴建军,马中文,格伦.协和老式建筑群的发展历程[J].协和医学杂志,2013,4:350-353.

柴建军电话:010-69156608,E-mail:cjj6214@aliyun.com

TU246

E

1674-9081(2016)01-0074-04

10.3969/j.issn.1674-9081.2016.01.017

2015-09-14)

猜你喜欢
建筑群协和医疗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我们班的“运动健将”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
协和学子“爱星”献爱心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协和-霍普金斯老年医学论坛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组建“协和队” 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