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及产品的英文翻译

2016-03-30 13:55王典
福建茶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产品

王典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中国茶文化及产品的英文翻译

王典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作为茶的故乡和茶文化发源地的中国,要想在现代成为国际市场上的茶叶强国,就必须重视品牌效应。茶叶的商标代表的是茶叶品牌的形象,为了打造中国名牌,必须要对现今茶市场进行有效整顿和规范,归纳茶商标英译的所有问题,并分析得出科学的解决途径。

茶文化;产品;英文翻译

茶叶作为世界之饮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并且东西方的茶文化也是根据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而来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茶文化,对于跨文化的茶产品的翻译必须要结合双方的文化背景和茶叶产品的独特性,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和传播手段,将茶产品、茶商标中的中国茶文化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1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

虽然中国人很早就开始饮茶,但中国茶文化正式开始形成是在唐朝中期。唐朝以前的茶文化发展史可以从《茶经》这部举世闻名的标志性著作中得以了解,该书对茶叶的产地、品种、采摘、烘焙、效果以及饮茶文化等做了综合讲解。从陆羽的这部巨著中我们了解到唐朝的制茶延续前人习惯,主要以制饼茶为主,并且制茶工艺更为具体完善;唐时对煎茶步骤、用水以及用火要求等有着繁复且严格的要求,这点通过陆羽《茶经》中的“缓火炙,活火煎”、“山水上”、“水老,不可食也”等字句中即可看出。

唐朝的茶文化体现在包括饮茶情趣、茶具样式、诗书乐画等的广泛领域,甚至在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领域也有所渗透,总之,唐朝时期全国盛行饮茶之风,茶文化也得以迅速发展。

1.2 中国茶文化的兴盛

自古以来,即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发展至宋朝,我国的茶文化到达兴盛时期。从制茶手段来说,宋朝主制团饼茶,同时也有散茶,并且在制作工艺上达到顶峰,创作出“龙凤茶”这一工序繁多、极为珍贵的茶品;从煎茶方法来说,宋朝盛行点茶法,不同于唐朝的煎茶法,点茶法的茶叶是用沸水于茶盏中冲点,主要有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等数道工序,其中候汤的环节是最为考验技艺的,为了使茶味更为纯正,宋人发明了“声辨之法”。

宋朝的皇家子弟和文人雅士嗜茶如命,饮茶风气举国盛行,这便直接推动我国的茶文化的发展和兴盛。宋时皇帝宴待群臣最常用的就是举办茶宴,徽宗甚至亲自编写了《大观茶论》,各个名流才子以咏茶、绘茶、谱茶为乐,借此抒怀达意。总之,整个宋朝的百姓生活中都充满着对饮茶的高品位追求。

1.3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及至明清,我国传统茶文化发展基本完善。明朝逐渐结束了以往的龙凤团茶手法,推崇散形茶,并且万历时期一改以往的蒸青工艺,开始炒青手法,这与现代的炒青手法极为相似。此外,各地茶艺不断创新,茶类也从单一绿茶发展到多种类型,花茶即是在这个时期被制作,《茶谱》中“薰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就是说的花茶;明时撮泡法代替了点茶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且能保留茶原有的清香,颇受时人追捧,直至今日认识最常用的泡饮手法;在茶具使用上,明时紫砂壶可与黄金争价,茶具以“景瓷宜陶”为上佳。

而这一时期最杰出成果就是“功夫茶”的发展完善。源起于江浙的工夫茶“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是茶艺发展的巅峰之作。总体看来,明清时期对茶文化进行了重要变革,为现代定型做了铺垫,饮茶也更向大众普及。

2 茶叶产品的商标翻译

作为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目前我国的茶产业发展并不理想,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国的茶叶市场混乱,没有打造出著名品牌,很多茶叶的商标的设计和翻译未能表达出我国茶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必须要总结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2.1 茶叶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2.1.1 茶叶品牌混乱,商标翻译缺乏统一性

长期以来我国最常用的茶叶命名方法是根据原产地命名法,这就使得茶叶品牌混乱,这也就必然会使商标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等混乱局面,不能有效统一,久而久之,中国在国际茶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不断削弱,长远发展受到掣肘。

2.1.2 未能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中西文化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心态文化层面等都有着较大出入,作为跨文化传播的茶品牌翻译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尊重与我国出入较大的西方文化,切忌生搬硬套地直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龙井”这种名茶以前常被译成“Dragon Well”,殊不知中国人象征权力、地位的龙在西方人眼中却是邪恶、残暴的象征,不若将其直接音译为“Longjing Tea”;再比如“大红袍”常被译为“Red Robe”,而红色在西方人眼中却是意味着危险的贬义词汇,“Dahongpao Tea”才是最准确的译法。

2.1.3 不能结合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翻译技巧和方法

目前的茶产品翻译中最长见的翻译方法是音译法,然而在东西差异较大的文化背景前提下,这种生硬的音译往往使得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消费者难以理解。尤其是有一些茶名是根据其制茶的专业术语进行命名的,若对此在翻译时断章取义,就会出现翻译词不达意的错误。例如“生茶”和“熟茶”被译为“raw”和“ripe”,就不能表达出它们分别指未发酵茶和发酵茶,“unfermented”和“fermented”才是最为恰当的译法。

2.2 茶叶商标翻译的有效改进

茶叶产品商标的翻译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必须要对其引起重视,规范茶市场和商标翻译工作。

2.2.1 统一翻译标准,结束混乱局面

目前我国产茶地覆盖全国19个省市,茶叶企业共有上万余家,各个商家注册商标形式多样,这就使得我国的传统名茶的知名度大大被削弱,因此,必须要规范茶产业市场,统一茶产品商标翻译标准,这是打开国际茶市场、创造民族茶品牌的重要前提。

众所周知,好的商标能够增强商品的识别度和宣传度,能够帮助消费者很直观地了解产品。所以茶商标的命名必须要改变混乱的现状,进行有效统一,帮助外国消费者直观地了解到茶叶的种类。此外,茶叶商家还可以在商标旁边进行包括产地、制作工艺等在内的有效信息的标注,将茶叶进行细细归类。例如,红茶是全发酵茶,且可细分为条形红茶、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碎型红茶;绿茶是不发酵茶,可细分为烘青绿茶、蒸青绿茶、炒青绿茶、晒青绿茶等种类。

2.2.2 考虑中西文文化差异,符合西方消费者文化习惯

作为跨文化的传播活动,茶叶商标的翻译必须要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变动,使得英文商标符合国外消费者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宗教禁忌。一些在中国文化中寓意吉祥、富贵的元素可能在西方是截然相反的寓意,例如我们中华民族推崇的红色在西方人眼中却是邪恶、危险的象征。优秀的茶产品翻译者必须要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否则就会出现翻译错误,例如“黑茶”若译为“Dark Tea”,就是未能对“Dark”深入了解,在西方这是阴郁的意味,不若直接采用拼音译法译成“Heicha”;再比如“红茶”在中国这样命名是因为茶汤的颜色为红色,而在西方则看重茶叶本身的颜色,译为“Blacktea”就比“Red tea”更为恰当。

总之,对茶产品商标的翻译要充分考虑西方的文化、风俗、宗教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迎合西方消费者的习惯。2.2.3恰当使用翻译手法和技巧,正确进行商标翻译

第一,直译法。符合文化认同和消费理念的要求,便于记忆的茶产品商标都可采用直译法翻译。直译法是适合大部分茶名英译的常用翻译方法。例如,“岩茶”被译为“Rock Tea”能够体现岩茶是长在武夷山石间的那种坚韧岩骨的文化韵味,而且“rock”的振奋的涵义能传达出岩茶自然健康的功效;“绿茶”被译为“GreenTea”能让外国消费者很快明白绿茶青翠的特点并给人以清新芬芳的感觉。

第二,意译法。对于那些茶名体现的中西方文化、习俗等差异的茶商标,在翻译时就不能采用直译法,而应结合茶的中西文化韵味进行增删、改写等,也就是采用意译的手法。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名茶“铁观音”的英文翻译,观音是佛教中的人物,这是中外周知的,“铁”与“tea”发音相似,综合起来,就可以翻译为“Tea Buddha”,这样,它的英文译名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禅韵,又能使外国消费者准确了解茶叶信息。

第三,音译法。音译法最适用的就是知名度较高的茶产品。音译法一般采用“拼音+tea”或“产地+品种”的翻译形式,例如,“西湖龙井”译为“Xihu Longjing Tea”,产于安徽六安的“六安瓜片”英译名为“Luan Guapian tea”。但是,音译法往往传音不传意,所以对于没有国际知名度的茶产品则不适用这种翻译方法。

第四,功能替换法。中西文化是存在共通之处的,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用具有相似意味的词来进行替换,这样可以提高推广度。在茶叶产品进行品牌翻译时,对于那些难以直译或音译的茶名,可以寻找功能相似的词语进行替换。

第五,创意造词法。对商标进行翻译时如若可以创造新词以表达一种新的文化意义,可能会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实现推广效果。最经典的成功案例就是联想品牌的英文商标“Lenovo”的创造,“Le”来自于“legend”,寓意传奇,“novo”是创新之意,这样不仅读着上口,新奇、创意的意味也很浓。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要想使其在国际市场上有效传播,使得中华茶产业得以振兴,就必须要打造真正的民族茶叶名牌。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茶叶市场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和统一,使得英译的茶名具有民族特色,为更多国外大众所认可。

[1]付艳丽.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J].福建茶叶,2016 (1):35-36.

[2]王战锋.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茶叶商标的翻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8):117-118.

[3]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0-32.

[4]包大明,任天飞.中国茶文化历史漫谈[J].兰台世界,2013(10):115-116.

[5]苏叶.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3):35-38.

[6]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6):67-69.

王典(1982-),女,吉林白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茶文化茶叶产品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香喷喷的茶叶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便携式茶叶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