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互文性特征与英译

2016-03-30 13:55张丽君陈琳
福建茶叶 2016年12期
关键词:茶经互文性典籍

张丽君,陈琳

(江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200)

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茶经》互文性特征与英译

张丽君,陈琳

(江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200)

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陆羽所撰《茶经》的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极具价值。本文从互文性特征及英译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茶经》强大的生命力及其纵向和横向互文传承,并且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中,基于原文与译文表达含义的差异、人际意义、概念意义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为了更好的宣扬和译介中国茶文化理念,积累经验供未来茶文化领域翻译典籍时学习和参考,本文也全方位评析了《茶经》国内外不同译本的翻译成果。

功能语言学;《茶经》;互文性特征;英译

1 前言

对于绿色原生态的追逐、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等都是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三大家释、道、儒均融入了茶文化精神。中国最具代表特征的历史文化即为茶文化,把茶文化看成依托物质受到了国内外不同群体的热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关键、核心的发展策略已转移到扩大宣扬本土文化上来。就国家的持久稳定发展而言,保护世界太平稳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进步、生活的舒心安康等均至关重要。所以若想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中国历史文化理念,并将中国文化的凸显特征普遍性,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对外译介茶文化。体现我国茶文化领域的核心精神的文本是《茶经》,作为世界上茶领域的第一本著作,由“茶圣”陆羽编写的,然而使国际上宣扬中国茶文化成为可能则是能够有效译介了《茶经》。

互文性的文本体系是历史上我国茶文化领域数百部作品的凸显特征,从唐朝起直到清朝。茶文化领域的著作之间均采取互相借用文字策略,尤其是参考、引用、模仿《茶经》以及早期的典籍资料。茶文化领域各著作间关联较密切主要体现在词语、短语、语句、片段等细微之处,以及文章的想象、主旨、宏观理念等,包括张源长编写的《茶史》、《续茶经》由陆廷烂编著、黄儒编著的《品茶要录》、闻龙撰写的《茶笺》、蔡襄编撰的《茶录》、毛文的《茶谱》以及经典之作《茶经》。法国知名研究员Julia Kristeva倡导交往式文本关系,彼此相互关联,即互文性,这种文本理念诞生于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时期。借助文本类别、语言风格、片段、语句、短语、词语等不同层级的联系,再通过包孕、深层特指、衍生使文化内涵和词语原始含义贴合,尽管国内语言修饰风格和国外存在差异但无伤大雅,这也说明了语言文本领域是彼此整合与彼此开放、彼此影响与彼此容纳的关系。与此同时,关联茶文化著作文籍的重要渠道就是借助“复制”,“复制”语言文本体系对茶文化文本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2 《茶经》的互文性特征

2.1 《茶经》的纵向互文传承

世界上首部茶文化领域公认的著作《茶经》是唐朝陆羽作为“茶圣”,于780年呕心沥血钻研十几载后撰写的作品。咏茶、录茶、产茶、饮茶、制茶、采茶、摘茶等十个方向是《茶经》论述的主要内容,通篇文字简明扼要,架构清晰紧凑,共计七千多字。作为同构取向度特性突出的《茶经》公开确认其权威度后,社会上广泛流传书中独特的表达方式、茶文化专有词汇、主旨理念等。为我国茶文化领域夯实基础的作家陆羽,在《茶经》中深刻的融入了儒家“中和”理念、道家“人天合一”思想、“五行阴阳辩证理念”等中华民族精髓。在《茶经》出世后,诸多著作采取与之取同构但不同义的文本策略,包括陆廷灿编撰的《续茶经》、陈鉴编著的《虎丘茶经注补》还有屠隆撰写的《茶说》等。同构异义体不但能提升指定阅读者的记忆价值和关注程度,还可以使阅读者加深对后来茶文化著作的印象,因为这些阅读者熟悉《茶经》十章的内容且熟知这十章的题目。借助当前的蕴蓄体制发展“复制”体系是《续茶经》中陆廷灿互文式的“参考”、“借鉴”《茶经》主要模式,而不仅是关联生硬的词汇或短语。发展性互文是茶典籍一种历史的传承,著作文本内涵的变更和深入主要由历史文化的更迭引起,广泛的社会群体更愿意容纳的创作模板或依托是具有相关知识、文化基础的。互文性深刻的影响和提升了数千载茶文化文著的言语表达论述和主旨精神,同时也十足展示了修缮、层叠、反复、拓展等茶文化典籍撰写流程。

2.2 《茶经》的横向互文传播

作为世界茶文化领域尤为关键的一笔和我国茶文化领域著作的典范,各国茶文化方面作品纷纷引用和模仿《茶经》。受到《茶经》带来益处的包括世界诸多国家和国内农民,不同国家借助翻译将其纳入本土文化,彻底抛弃了文化和语言差异,因此捍卫了《茶经》在国际上不可动摇的凸显地位。日韩茶文化典籍中每本典籍被互文参考将近20次数,横向传播模式下频率最高的。其中有三本典籍用于英文期刊,均模仿了《茶经》著作的目录格式以及内容架构,凸显出《茶经》的社会声望。《茶叶全书》翻译文本语言风格过于单一乏味,仅在描述原文本的表面含义,并没有效仿《茶经》中运用的精美修饰手段,如多样性的文体结构包括药方、经典故事、散文、诗歌,严谨的架构、优雅的词藻等。《登成都楼》张孟阳、《娇女诗》左思等隶属于《茶经》第七部分凸显文化底蕴的众多诗文遭到大幅度减少,“茶之事”模块中删除了部分茶文化诗篇。不恰当的引用或参考不但会使阅读人片面的误解其撰写人陆羽,比如第二节里用“中国的浪漫喜剧家”称呼陆羽,还会使有深度的茶文学色彩和有深意的茶文化底蕴等特征逐渐远离《茶经》典籍。

3 《茶经》英译本的功能语言学分析

3.1 概念意义

意义潜势的可选择特性主要依靠物性系统来实现,基于及物性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大众借助文字认知和熟悉大千世界。换个层面说,大众社会群体感受和熟悉大千世界主要通过对存在过程、语言表达过程、动作行为过程、人际关系过程,心里认可过程以及物质感知过程等及物性系统过程的规范利用。各个过程都有自身存在的不尽相同的价值,如果引用时变换原文所调用的及物性过程则翻译必将出现差异。比如两个《茶经》的英译版本中(Francis Ross Carpenter翻译版本和姜怡、姜欣翻译版本),诸多译文内容变更了原文调用的及物性过程导致译文和原文出入很大,扭曲了原著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得茶文化的宣传和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3.2 人际意义

借助语言评析和表达关于所有事物的观点,影响其他人的动作行为和操作规范,基于言语工具组建人与人关系网和沟通交流平台等都是人际意义的主要体现和核心作用。级差、介入、态度是语言评测体系的核心指标,语言评测体系是文章展示人际意义的主要模式,2005年由Martin&White引出的。评析和推测事物存在价值即评赏(appreciation),决断人与事物的善恶即评判(judgement),展示人的欢喜或哀愁情绪即情感,这三者是态度指标的内涵,也是语言评测体系的关键。通常来讲,批评与表扬、贬低与褒奖两组反义词反映的是人们情感表达、事物评判、评赏的双面性。希望周围其他群众对于自己陈述的价值观世界观予以回应,发言人基于语言的奥妙间接或直接的利用他人的语言资源,从而对谈话过程施以点评和分析。聚焦(focus)与语势(force)描述的是评价程度,发言人评价程度可以减弱(lower)或者加强(raise),即语势;模糊(soften)或者明显(sharpen)是人物范围聚焦后两种体现。对于所有著作意义来讲,其关键环节就是评价,Thompson提出的所有文本中人际意义的评测与其评价息息相关。基于此,《茶经》是茶文化领域的典范文籍应该在译文的评价部分充分展示和表达,关于茶文化的观点和态度译者通常蕴藏在茶文化基础知识介绍部分,著作阅读人体会茶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主要参考的就是对茶文化的评析和解读,可见著作原文中反映撰写者语气和观点的词汇对译文的分析尤为重要。副词、形容词、实意动词等核心的情感色彩浓烈的词汇或短语构成了评价体系,词汇的多样性成就了评价意义。

4 结语

延伸、扩展、改善、容纳、模仿、借用等是国内茶文化领域著作利用互文式引用《茶经》的流程,作为茶文化著作编撰的核心资源,《茶经》已经具备了显著的影响力和社会威望。《茶经》典籍发展的成果之一即《续茶经》。茶文化领域的典籍实现了历史文化的交接、实现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作为一个有机的分剥载体,历史遗留的互文性和茶文化典籍之间开展了互动、交际、形成。此外,本文基于原文与译文表达含义的差异、人际意义、概念意义三个角度以及功能语言学框架,明确了现有的两个全英文《茶经》翻译文本均存在缺陷。为了向世界范围内推广我国的茶文化,全方位解决《茶经》典籍在国内外翻译过程存在的缺陷,整个译文期间目的语译者和中国译者必须全程参加,形成合作译文模式,人际意义和概念意义的诠释由中国译者承担,译文的写作则交由目的国家译者承担。

[1]龙明慧.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茶经》英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 2015(2):98-106.

[2]熊兵.应用翻译研究视角的嬗变(2000-2012)[J].中国翻译,2012(6): 11-17.

[3]陈莉.典籍英译研究视角的嬗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9):119-122.

[4]董静.《茶谱》翻译实践互文性问题解决方案[D].大连理工大学, 2014.

[5]姜欣,刘晓雪,王冰.茶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 2009(5):291-296.

[6]姜怡,姜欣,方淼.基于互文性度量的文本翻译索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5):3490-3493.

[7]朱利勇,朱志娟.读《茶经》英译谈典籍翻译之道[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36):125-126.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式研究(编号JXJG-14-76-3)

张丽君(1985-),女,江西上饶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陈琳(1985-),女,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茶经互文性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