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曾来自高校

2016-03-30 09:57楼大鹏
新体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跟腱校际全运会

楼大鹏

我是1952年从英国回到国内的,当时被叫做归侨。在英国,校园的运动氛围是比较浓厚的,我也经常参加田径、橄榄球等运动,还曾做过学校17岁年龄段的橄榄球队队长,算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

回到祖国后,我惊讶地发现,虽然新中国刚刚成立,很多运动设施不如英国的完善,但校园内的运动氛围丝毫不比英国差。各所学校不仅有校运会,还有校际之间的比赛,学生们也以运动为荣。令我印象深刻有现今的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钟南山,他上学时也是优秀的运动健将,代表北京医学院和我同场竞技。我们在1958年备战第一届全运会时一起集训,他的夫人是著名的篮球国手李少芬。在当时的环境下,运动是件非常健康上进的事情,涌现出众多的全面型人才并不罕见。

1954年5月,我就读于北京8中,并在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中打破了200米低栏的全国纪录。不过,当时的运动水平较低,虽然打破全国纪录,但成绩仍达不到运动健将的标准。

1954年9月,我进入北京钢铁学院学习,感受到了更加浓郁的运动气氛。

当时的北京北郊有八大学院,除了我所在的钢铁学院外,还有地质学院、矿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几所理工科学院,8所学校运动水平旗鼓相当,在校际间的运动会上打破全国纪录是家常便饭。地质学院有个女生掷手榴弹打破了全国纪录,矿业学院的董耀禄也是马拉松好手,在全国比赛拿得到名次。

那个时代,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大家是积极响应的。各所学校都开展劳卫制,争取通过一、二、三级运动员和运动健将标准。1958年,八大学院的优秀运动员在矿业学院集训,备战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

当时的体育报刊很少,几乎只能看到《体育报》和《新体育》,“新体育”三个字是毛主席题写的,大家都很爱护这本杂志,在阅览室传阅时都会小心翼翼。记得当年的《新体育》上经常教授些训练方法,我们也会照着训练,获益匪浅。

当时新中国还没有国家队的概念,只有竞技指导科,负责集体项目的集中训练。各个单项运动,尤其是田径项目,主要在各地高校开展。这很像目前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很早就有了这样的模式,这么多年却走了弯路。

第一届全运会开幕前期,刚好赶上大跃进,提出的口号是“一天等于20年”,每个人的干劲都很高,却不懂得科学训练。跨栏项目有时容易伤到跟腱,我的跟腱就伤了。由于大家都处在亢奋之中,我也不例外,没等伤好就继续练,结果伤情反反复复,最终遗憾地错失了参加全运会的机会。

第一届全运会之后,各省市更加重视体育运动,各级体校孕育而生,到了第二届全运会,运动水平明显提高了一大截。

猜你喜欢
跟腱校际全运会
脚使不上劲或因跟腱断裂
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校际联盟在上海市金山区授牌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常州高职园区校际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及共享分析
跟腱断裂:从刘翔被迫退役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