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实证研究

2016-03-30 15:22尹彬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农村居民

尹彬

内容摘要:本研究以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主导的农村居民消费变化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现状。在实证研究部分,从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了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得到了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利用基于ELES模型的边际消费倾向结果得到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

关键词:东中西部 农村居民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主导的农村居民消费变化

本研究关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选择的是刘勇《关于我国新三大地带宏观区域格局划分的基本构想》中的划分方式,东部包括河北、天津、北京、浙江、福建、上海、海南、广东、山东、江苏、黑龙江、吉林、辽宁13个省区;中部包括湖南、湖北、江西、重庆、安徽、四川、陕西、山西、广西、河南、云南、宁夏、甘肃、贵州14个省区;西部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

(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

由于收入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本文在对东中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化的研究中,选择2000-2013年间部分年份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来进行分析,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2000-2013年,东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217.3元上升到12052.1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885.6元上升至8125.5元;中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77.6元上升到8376.5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690.1元上升至6925.5元;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661.0元上升到6833.6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236.4元上升至6119.1元。因此,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水平整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在2010-2013年,无论是从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支出的大小差异,还是其增幅与增速来看,其差距都是东部>中部>西部,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二)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我国经济学界与统计学界将消费结构分成八大类,即: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本研究以此消费结构分类为依据,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分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分类数据,整理得到2013年的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如西部食品消费明显高于其他商品和服务,达到44.2%,说明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当农民收入增加时,会首先选择增加食品消费,还处于努力提升其基本生活需求的阶段。从东中西部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食品等生存资料的差距是西部>中部>东部,文教娱乐等享受型资料的差距是东部>中部>西部。整体来看,东中西部消费结构的优化为东部>中部>西部。对于居住消费,东中西部所占比例依次是12.70%、17.5%和10.1%,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基本消费尚未满足,对住房的支出较少,而中部经济发展已达到一定水平,住房支出快速增长,东部地区对住房需求则已基本饱和,而是将重点落在交通通讯的改善上。

实证分析

(一)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分析

1.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利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一般包括针对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两步。通过对原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后,确定原序列的单整阶数,常用的方法是DF 检验或ADF 检验。协整检验则是为了明确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常用方法为EG 检验。当只有两变量时,这两个变量只有同阶单整的情况下才可能协整。

若序列Xt和Yt都是d阶单整的,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则有:Yt=α+βXt+εt,用和表示回归系数的估计值,则模型残差估计值为:。若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就意味着Xt和Yt之间协整,并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如果残差序列非平稳,则两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经检验之后,如果证明了原序列是协整的,则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综合分析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动与长期均衡关系。最简单的ECM模型为:

,其中,是均衡误差。

2.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误差修正模型。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根据前面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方法,按人口进行加权平均,求得东中西部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和实际纯收入的数据。

首先,对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进行单整性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东中西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的ADF值分别为-1.53和-1.93;-1.84和-2.31;-2.26和-1.49,无论在哪种临界值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假设。而一阶差分后的两个序列ΔXF和ΔY的ADF值分别为-5.56和-4.94;-5.76和-3.47;-5.02和-3.27,在10%临界值水平下,均小于相应的临界值-2.63,所以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它们都是同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其次,对消费和收入进行协整检验。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表4为东中西部地区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表4可知,ADF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1%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该序列为平稳序列,上述协整关系成立。

最后,建立东中西部的误差修正模型。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上述误差修正模型能够反映出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均衡误差对消费短期波动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调整系数分别为:0.581、0.675、0.652,东部调整系数最低说明农村居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最强,而中西部调整系数相差不多,且普遍较高,说明中西部农村居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此外,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短期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力都不可忽视,在进行政策改革时,一定要注意稳步推进,保障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避免由于过快调整或长期不调整造成经济发展障碍。

(二)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分析

1.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在消费结构的分析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ELES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式中: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qi表示第i种商品的实际需求量,I表示收入,βi表示消费者对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待估参数为基本需求量ri和边际消费倾向βi。

在对模型进行估计时,令,则模型转化为:V=bi+εi+βiI,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βi和bi。

2.基于ELES模型的边际消费倾向分析。利用ELES模型与《中国统计年鉴2014》统计数据,计算得到2013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2013年东部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370、0.353、0.332,东部>中部>西部,其原因在于东部地区的各项体制改革基本已经定型,居民的消费心理比较成熟,农村居民的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各类消费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东部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065,说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每增加10%,其中0.65%用于食品消费。依此类推,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边际消费倾向前三位分别是:食品(0.065)>交通通讯(0.063)>文教娱乐(0.062);食品(0.072)>住房(0.066)>交通通讯(0.059);食品(0.094)>居住(0.057)>医疗(0.053)。从其排名中可以看出东中西部消费结构优化次序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以后,首先考虑的是增加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而中西部则是用于医疗与住房条件的改善。这符合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现状,中西部地区应以东部地区为示范,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结论与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本文得到结论:从误差修正项调整系数来看,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从东到西依次减弱;从基于ELES模型的边际消费倾向来看,东西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发展较快,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其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交通通讯,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用于住房与医疗。

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针对东中西部农村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差异,着重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落后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建设,并且增加医疗与住房条件的优惠政策;二是实行工业消费品下乡补贴区域梯度差异政策,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的补贴标,缩小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在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上的差异;三是稳步推进,保障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避免由于过快调整或长期不调整造成经济发展障碍;四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与东部新跨越战略相协调,形成东部示范作用,加速中西部在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上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倩敏.ELES模型下东西部农村消费结构实证对比[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

2.宋德勇,贾晓芳.基于ELES模型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收入关系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4(34)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农村居民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