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承担与人才成长

2016-04-01 18:55陶彦希
出版参考 2016年3期
关键词:套书书名责编

陶彦希

“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10本)是以二十世纪百年为时间范畴,将百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有代表性的戏曲研究文章编辑成集,以戏曲学十个重要的专题为切入点,兼具文献性与资料索引功能,是一套既具备历史脉络又涵盖戏曲学各个重要断面和领域的研究文集。

热词:戏曲学研究 文集 编辑出版

2015年6月,“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10本)终于全部出版,摩挲着素雅大方又不失文气的封面,我不禁感慨万千。近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这一套书的出版过程可谓曲曲折折。尽管有不少挫折反复,但我更多地积累了经验,丰富了自己的编辑生涯。除了书的出版之外,我还积攒了众多的作者资源,开拓了更广大的选题视野,可谓受益良多。

事情的开端

2013年初,社领导将我社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洽谈的选题意向,即“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这个项目交由我统筹。当时还在综艺编辑室的我感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我的眼里是非常专业非常高端的单位,能与他们进行合作,让我觉得既紧张又兴奋。对方也安排了一位张老师与我进行对接,我们的合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一套书共有十本,不仅方便戏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同时对于戏曲学专业的研究大有价值。出于对合作的重视,社领导带我前去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对方的专家老师们进行了会谈,听取他们的想法,并从出版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在书稿的体例上进行统一,丛书由王文章先生撰写总序,每位分册的作者撰写分册的概述,在正文后还统一有该册涉及的研究文章的索引。在明确了要件之后,最重要的是正文的处理。艺研所的老师们提供的都是收录进书中,近百年来的文章的原件或复印件。内容纷繁,格式万千,还包括许多竖排的繁体字。而且又涉及到相对专业的戏曲知识,如果只由出版社的排版人员来录入,难免会出现大量的错误,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浪费了人力,影响出版的进度。经过协商,这项工作交由艺研所的老师统一完成,由他们请专人录入文字,繁转简,竖转横,完成后将电子稿件发给出版社。

项目的实施

回到社里后,我们也抽调了十一位编辑,组成了“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项目组,也利用QQ建立了专门的讨论组,方便大家沟通交流、反映遇到的问题等。因为我们是文艺社,文学编辑的力量还是非常强的,抽调的人员中除了我本人,都是文学编辑,也都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文学功底扎实。这是对本套丛书出版的重要的人力保障。我将每本书的情况建档,制作了表格,分别列出书名、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字数、交稿时间、发稿时间和一二三校的时间以及对应的编辑姓名等信息。这样一套书的大体编辑过程可谓一目了然。书稿是由艺研所的张老师收到电子稿后转给我,我查看、出纸样、登记后交给事先安排好的编辑。由于对方每位老师的进度不同,因此十本书的来稿时间也参差不齐,最早和最晚到稿的相差了有一年多的时间。由于和前期的设想有出入,十本书中有两本的内容有所修改,所以对应书名也有更改。之前的《地方戏研究论集》改成了《戏曲剧种研究论集》,而之前的《京剧昆曲研究论集》改成了《戏曲文学研究论集》。

在稿件陆续发来的时候,我和美编商量了一下这套书的整体风格,对封面的整体构想以及内文的版式有了初步的意见,在拿到内文版式后,请排版公司的同事灌了单双页的版,拿给领导和各位责编提意见。经过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了内文版式,在每页的翻口,以非常简洁的竖排书名和篇目名作为版式。在确定内文版式后,美编就开始对套书的封面进行设计。

除了承担项目的统筹工作之外,我本人还担任了《戏曲音乐研究论集》一册的责任编辑。由于我一直从事的是音乐书籍的编辑,对书中涉及到的乐谱等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因此处理起来也更对口些。但是,有优势就有劣势,这本书还是以文字为主,时间跨度从1928年到1999年,文章风格迥异,有白话文,也有现代文。作为责编,要在尽量保持文章原貌的前提下,做细致的编辑工作,令整本书以较为统一的面貌呈现出来,以期给从事此方面研究的学者提供兼具社会价值和学术文化价值的参考读物。

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转眼到了2014年的3月,各位责编都在认真努力地进行着图书出版的流程,期间社总编辑召集项目组定期开碰头会,请各位责编通报自己手中稿件的进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体说来,这套书专业性非常强,因此给责编带来不小的压力,在出版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也都与各自的作者进行了联系沟通。这时出现了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戏曲研究所的副所长刘祯老师提出书名需要更改。他认为原先的“研究论集”不够准确、科学,要求每本书都要改成“研究卷”。此时出版物的书号和CIP都已经产生,如果要更改,必须向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中心提交报告,且未必能获得批准。在向社领导汇报了这个情况后,我又几次与刘祯老师沟通,最终确定必须更改书名。于是我拟好了更名申请报告,由社总编办的同事发给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中心。在忐忑中我等待了近半个月,终于得到了同意改名的批复。由此,十本书的书名更改为《戏曲理论与美学研究卷》《戏曲音乐研究卷》《戏曲跨学科研究卷》《戏曲表导演研究卷》《戏曲剧种研究卷》《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卷》《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当代戏曲研究卷》《戏曲剧种研究卷》《中国戏曲史研究卷》《戏曲文学研究卷》。

关于设计的那些事

在封面设计问题上,美编先后做了七个方案。在征求了对方的意见之后,选定了其中一稿,进行再次的修改、完善,才最终确定了套书的方案:以白色作底,每本书用不同颜色的渐变色块做成宽宽的带状,色块带的左侧做成卷起的效果,书名印在色块上,卷起的效果与“研究卷”的书名形成呼应;书的右上角打上脸谱加丛书名的LOGO;封底是极简的竖排丛书名和书名,加上与封一色块颜色一致的云纹。整体看起来很简单大方又不失文气,与套书的专业性、学术性相得益彰。最终方案得到了作者和其他责编的肯定,也让我觉得离成功又进了一步。接下来我请美编将十本书每本的封面先出黑白样,交给各位责编核对书名、丛书名、作者名、丛书作者名以及勒口文字等,再统一收齐交给美编进行逐一修正;改好后再统一出封面彩样,交给各位责编进行再次核对,确认无误后加条码、定价。最终将封面文件传给出版科备印。

在与出版科和美编一起协商后,我们决定为正文选用80克的东方书纸,手感较为光滑细腻,80克的厚度也较为适中;封面则采用了230克的铜版纸,加上与封面色块颜色相应的衬纸,较有分量,在第一批下厂印刷的三本样书送到社里后,社长发现封面用铜版纸过于简单,让书籍的质感打了折扣,于是我们迅速叫停正在印正文的几本书,在社长的亲自指导下,与设计总监和美编重新设计了封面的工艺。将封面做成软精装,采用星炫云宣银白色的纸,并加上硬封。在进行了这一系列调整之后,书籍终于以更典雅又有内涵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而我也深刻意识到,此类书籍的封面用纸,不能简单地用以往做实用类的音乐书籍的思路,必须多问多想多看,这样才能让外貌不辜负内涵,让书籍的价值——无论是内涵还是外貌都得以最美好的体现。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就在来来回回、点点滴滴的“折腾”中,已经到了2015年。因为最后一本稿件是2014年的秋天才到,所以作者们也很体谅,一套书终于在2015年的六月出齐。果然,当刘祯老师拿到十本样书后,非常满意,还迅速拍了照片,在他的微信朋友圈发布。这时我也体会到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词——“顾客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

为了这个项目,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也沮丧、焦虑、忐忑过,起初我对统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做一些细碎的小事的层面上。经过这个项目的锻炼,我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作者沟通交流,向同事反馈、传达意见,学习领导对事态的及时把握和处理,培养自己做事要更加有条理、更严谨、更高效。我要把这一项目里积攒的经验和教训转换为职业生涯的财富,在出版业面临各种挑战和机遇的大环境下,相信社里还会有更多的项目,这样我才能有机会有能力去承担更多的工作,争做一名出色的、优秀的出版人。

(作者单位系安徽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套书书名责编
《了不起的故宫》
我们学校是书的海洋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rotein C-terminal labeling by carboxypeptidase Y
出书
完整的书名
一颦一笑
对读者丢失图书馆成套多卷书赔偿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