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编辑应具备的五种新思维

2016-04-01 19:00郑卫明
出版参考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交数字时代

郑卫明

数字时代,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读者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作为出版从业主体的编辑要顺应互联网阅读趋势,改变思维,创新出版。

热词:数字时代 编辑 互联网思维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出版界,报刊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许多都市报不复当年荣光,大多是老龄读者订阅;期刊界,各类期刊的最高发行量几乎都成历史记录。图书行业影响相对较小,但碎片化的阅读也挤占了深度阅读时间,除了教材教辅,其他类型的图书销量也不容乐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飞跃,除了技术的催化之外,思维方式的转换替代也是重要动力。互联网时代,编辑应当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站在互联网的角度来重构内容、打造产品、服务用户。

一、产品思维

产品指的是供人们使用、消费的有形物质或无形服务,传统报刊图书作为媒介化的载体,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商品,生产者本身并不消费,只是拿来交换(带来营收)。

但在互联网时代,读者消费习惯已经有了变化。人们更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长篇累牍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阅读的社交化倾向逐步明显,从一篇文章到一部书,在网络平台分享、交流的氛围下传播极其迅速,整个过程在重构互联网的内容结构,形成一个全新阅读模式:社交阅读。

如今,一些纸质媒介正在被局部或全部颠覆,如微博颠覆报纸,微信颠覆杂志,电纸书以及增强型电子书正在慢慢影响纸质图书。新的消费方式汇聚了海量信息、使用方便、成本降低、实时更新、延伸服务等优秀元素,并且可互动、可碰撞、可由用户产生内容(UGC),对一些新闻、知识类信息,还可以交叉验证等。此外,数字产品还可以用技术获取用户群的地理位置、男女比例、年龄结构、行为偏好等。

因此,编辑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技术优势,从选题策划开始就要考虑到产品的全媒体、可互动等数字媒体的特点,在数字媒体上形成自己的关系圈和影响力,辐射更广泛、更优质粉丝群体。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个性化需求,提供优质服务。

针对产品的商业模式开发也是应有之义。数字媒体时代,版权销售不是主流,是一个更广泛的商业模式重构,个性化阅读定制、互动型知识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拓展都已经大行其道。

二、用户思维

购买商品的人叫客户,随着交易的结束,企业和客户的联系也基本中断;使用产品的人叫用户,包括持续的升级服务,企业、产品、用户之间的联系特别紧密,构成一个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入数字出版时代,传统的产业链已经变成产业环。

首先在产品生产上,力求做到用户高度参与,根据用户反馈,在传播、操作便捷、产品体验和后续服务上不断提升。读者原来是被动地看报纸、电视,如今不仅可以从多个渠道感知这些新闻资讯,还可以作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制造者,参与到内容生产过程中,或者在传播链条上发声互动。要努力挖掘读者的同情感、参与感与体验感。影视界有个很好的借鉴,比如,一家公司要拍一部电影,就完全可以通过搜集用户数据,让用户决定拍什么,怎么拍,谁来拍,谁来演,甚至可以用众筹的逻辑来制作。由于前期的高度参与,这部电影获得观众的喜爱也就在常理之中了。

小米总裁雷军形象地说:群众路线讲的跟互联网的互动思维是一模一样的。就得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赖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觉得开源社区、互动营销本质上就是群众路线,只要你理解了群众路线,你就理解了用户思维。

其次,要经营用户。互联网免费阅读的特点已经深入人心,出版企业必须针对用户进行服务型商业模式的开发。在这点上,互联网技术公司已经走在了最前沿。无论是聊天工具、浏览器还是杀毒软件,都是先靠产品凝聚用户,再靠后期的广告、游戏、支付、商城等模式进行赢利。

三、社会化思维

互联网时代,各种社会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进行流动和分配。现在的热词“互联网+”就是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发挥互联网配置资源的优势是社会化思维表现之一。比如,淘宝将各种物质资源集中在一个平台,几乎你能想到的,淘宝都能买到。这点超过任何一个传统的百货商场。维基百科、知乎将各种社会智力资源通过互联网高度集中,通过自我纠错,达到日臻完善的境地。在出版领域,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张嘉佳最早只是在微博上讲故事,受到越来越多的粉丝欢迎。从而进入策划编辑的视野,最后结集成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由于此选题经过众多粉丝甄别和网络发酵,此书出版后发行量一路攀升,破了两百万册。还有一些出版单位自建平台,吸纳和汇聚优秀的译者资源、设计师资源或版权资源,进行公司化运作,创造出版新模式。

社会化思维的第二个含义是社交和口碑。数字阅读时代,用户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交网络上,极大地发动了每个人的参与热情,用户共同传播纷繁信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他的情绪、选择和行为都相互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孤立的阅读很难产生大的影响,评论、分享、发酵才是受欢迎的阅读模式。一本好书、一本好刊、一个好的作家如果没有经过网络传播,很难被广泛认同。诗人余秀华,如果她的诗作仅仅是在《诗刊》发表,恐怕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经过微信传播后,一夜成名。两家出版社也反应迅速,乘着网络东风迅速出版她的诗集,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如今社交媒体发达,出版业要善于利用粉丝的口碑传播力量。豆瓣网、点评网也是口碑化运作的典型。一部电影,即使前期投资和宣传力度再大,如果上映后口碑不好,就很难让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在出版领域,“虚荣出版”和“赞赏出版”是典型的社会化应用。前者是社交分享的需要,后者是粉丝口碑效应,你的东西好,我就给你打赏,赞助你出版。微博和微信也已经推出了打赏功能,读者可以对每一篇文章打赏。

四、焦点思维

焦点思维指的是专注、极致,集中做好一个点的成就。具体来讲,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专注和速度。

焦点思维的第一个含义是专注。4G移动互联时代,用户停留在社交APP、阅读应用、购物网站的时间越来越短,三分钟、一分钟,甚至可能十秒钟。各种碎片化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用户:这个世界刚刚发生了什么。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不要做加法,而是要做减法,要专注出版要明确自身品牌的焦点性优势和战略方向,然后坚持下去,做到极致,让用户产生深刻记忆和好感,以口碑让品牌长青。

焦点思维的第二个含义是速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先入为王,模仿者想超越前者非常困难。比如最早做即时聊天工具的腾讯,后来无数互联网公司想取而代之,但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具体到出版界,好多传统期刊还秉持着按期出版的概念,《壹读》率先打破了这一点,该刊结合社会热点做深度剖析,随时可以出版,值班编辑全天候与用户互动,获得极佳口碑。由于焦点思维给电子商务领域带来不错收益,《壹读》甚至将纸质型态停止出版,专注于数字产品运营。

因此,移动互联出版时代,快比完美重要,选题、策划、出版、创新都要快人一步。在商业模式上也需要不断突破,要勇于打破现有规则,敢于冒险,果断决策,快速行动。

五、价值思维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真正找到用户的痛点。

如果仅仅是给用户提供商品本身的消费价值,粉丝是没有动力去买你的东西的。我们必须为用户提供商品之外的人文价值、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这些价值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在最朴素的层面,人文就在我们寻常生活,就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

同样是卖手机,苹果公司为什么能成功,苹果公司的品牌理念“人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创造者,不应该服从于机器或创造者”,价值观是“个人的、明确的、机智的”,该公司全是围绕人展开价值构造。同是卖戒指,Darry Ring凭身份证购买,一生中只能买一次,传递的是“真爱一生”的价值。罗辑思维推出8000套图书礼包,用户基于对罗振宇的品位及价值立场、罗辑思维的认同,在不知道具体书目的情形下就甘愿买单,每套图书定价不菲,但在90分钟售罄,真是让传统出版人大跌眼镜。

这些案例说明,在互联网时代,品牌是所有用户社交关系的总和,用户的凝聚则是基于对品牌特质、价值的认同。无论表面多么喧嚣,技术多么华丽,人性中的情感需求、价值认同不会改变,解构后还要重构,所以,作为满足用户精神文化需求的出版主体,其态度和立场非常重要。与产品相关的商业化运作,都要以不违背自己的价值立场为原则,否则,会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和粉丝忠诚度。

在数字化时代,更加注重用户“说了算”,用户的民主权益被放大,扁平网状、开放参与、互动快速、数据化、社会化互联网特点更加强了用户权益的表达和监督。出版主体要特别注重用户的意见表达和个性化需求,以满足用户的个体价值期待。

总之,在新的技术与新的传播手段面前,编辑要不断转变思维,拓展知识,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潮流,真正成长为一个数字时代的现代出版人。

(作者单位系青年文摘杂志社)

猜你喜欢
社交数字时代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