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恨别》和《送别》看谈拜伦与席慕蓉的离别诗

2016-04-03 05:40杨瑶
文学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拜伦交织余生

杨瑶



以《恨别》和《送别》看谈拜伦与席慕蓉的离别诗

杨瑶

内容摘要:本文从《恨别》及《送别》两首诗作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了拜伦与席慕蓉所作离别诗的相似之处。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时空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的画面;在诗中将情感交织起来刻画离别的复杂心境;并从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体现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关键词:离别诗时空贯穿情感交织第一人称

重团聚、怨别离,几乎是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的共同心理。千百年来,骨肉挚友之惜别,恋人夫妻之恨别,离乡背井之怨别一直是各国诗人作品中的重要主题。《恨别》一诗,是拜伦在二十岁左右所作的最引人注目的抒情诗之一。该诗中虽无桀骜不驯、叛逆高傲的“拜伦式英雄”,却以其字里行间浓郁强烈的恨别之情触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耐人寻味。席慕容的诗读来常有清逸婉转之感,但《送别》一诗提笔第一句便透露出了深深的无奈,一反诗人往常的写作风格,一字一句里尽是遗憾、内疚和悔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两首离别诗虽是由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背景下作于不同的时期,却均是诗人偏离自身写作风格的作品,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将主要从叙述方法、情感刻画、人称选择三个方面比较两首诗的异曲同工之处。

一、昨日、今朝、余生相贯穿的叙述方法

《恨别》全诗由三个时空画面贯穿,即,昔日与你分别的画面、如今我在人群中伤感的画面、余生某日与你重逢的画面。三个时空依次递进,将作者的离愁别恨逐渐展露纸上。

诗歌开篇便以过去时态向读者重现了当初分别的场景。清晰精准的用词,使人深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眼目睹了痛苦的离别之景:我们泪流满面,不说一句话,你的脸苍白而冰冷,你的临别之吻更让我感到寒冷冰凉,而黎明的露水,打在我的眉心上,仿佛是想我提前体会日后没有你的时光,我的心伤。接着,作者绝妙地以一句“我今日的悲痛”将时间拉回到现在,时态也转为现在时,读者同样像一个人群中的旁观者,看着与你分别后的“我”在人群中穿梭:你丢弃了我们的海誓山盟,对自己的名声也弃而不顾,听着别人在我面前议论你的轻浮,我虽能像个局外人一样表面沉默,内心却早已为你感到羞愧,为对你的一往情深而日夜怵惕。我们曾经情深意浓,如今只有绵绵悔恨,已无法跟任何人说起。

《送别》用短短的几行,将人生的聚散离合浓缩其中,并用昨日、今朝、余生三个时空贯穿起来,引人在不知不觉中思考那曾经与恋人携手走过的点点滴滴。

回忆那些与你共度的往日时光,我还有很多想跟你一起完成的梦想、想跟你一起做的事,还有当时总是不愿全部说出来的话,而有一天却发现,我所深藏在心底的那些话已经来不及告诉你,一切都显得太迟。因此,面对分别,诗人首先感受到的是内疚和悔恨,因为过去的生活存有缺憾,离别伤感之情被无限放大。如今留我一个人在原地寻找答案,我一边听取着别人的宽慰,相信“世间种种,终必成空”,却又开始不受控制地自责,自责自己一直在错过,错过了昨日,又错过了今朝,把美好都白白消耗,不断重复那走过的路。诗人说:“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习惯了在每一件事发生之后说出一句“我也不想”。竭尽全力地想去改变什么,可是却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一再地重复又重复,重复相同的错过和别离。余生我们注定陌路,尽管他们告诉我“世间种种,终必成空”,我还是真诚地盼望着你能自己珍重。这也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送别了过往,是否未来必将成空?可即便如此,我仍希望余生你能为我珍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放下,一种与自己的和解。

二、悲、悔、怨相交织的情感刻画

《恨别》全诗一字一句传递出的都是悲、悔、怨相交织的复杂情感,直抒离别之情。

诗人的悲伤之情在第一、二节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泪满面”、“心半碎”、“悲痛”等字眼都是诗人用来直抒悲伤之情的。除此之外,诗人还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间接渲染出恋人分别时的悲伤之调。例如:苍白而冰凉的脸,黎明冷凝在眉头的露水都是对离别时凄凉气氛的烘托。在第三节诗中,诗人的感情由悲伤转到懊悔和怨恨。当别人对你议论纷纷时,我却只能独居角落,当个熟悉的陌生人,不禁觉得羞愧难当,拷问自己为何“往昔情太浓”,由此自然生出追悔之意;一想到我对你深情依旧,你却早已将我忘却,便生怨恨之感,不知如何自处。诗人的悲、悔、怨在最后一节诗中倾泻而出。先是“曾经我们秘密幽会,如今留我默默哀伤”的悲,再是“你已将我忘却,我却独自沉沦”的悔,最后是“疾心遇薄幸”的怨,三种情感交织起来,读完让人扼腕。

《送别》全诗也是以悲、悔、怨为基调,但它的怨不如《恨别》中的强烈,它更温和,更偏向于是诗人的无奈和劝勉。

该诗以“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两句开篇,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悲凉之感。“人生得意须尽欢”是最完美的状态,但若是不小心失去了呢?失去的将永远不会再来了。如果还有时间将话说完,是否分别便不再那么忧伤?但可笑的是,这世间,哪有如果?当一切已成定局,我们还能改变什么?错过后不得已的离别,必然悲伤。而当我幡然醒悟之时,便又是新的悔恨产生之时。“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在离别的悲伤中,我站在原地,苦心求一个解答,却不知时间流逝,我又错失了眼前的“花满枝桠”,徒添新的内疚和悔恨。故事已成旧事,故人已成路人,今朝,“我”却仍在重复相同的别离,诗人的哀怨之情逐渐显露出来。人们说得失最终都是空,诗人只剩无奈的叹息——“请为我珍重”,这既是对失去的恋人的祝福,也是对自己的劝勉,既然送别了过往,就要珍惜当下,我们不能总是重复相同的别离。诗人以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刻画,用简单的语句,向读者展现了诗中悲、悔、怨交织的复杂感情,细细读来深觉感伤。

两首诗均以悲、悔、怨相交织的的手法刻画情感,使读者不约而同地体验到贯穿全诗的似悲似悔、似怨似爱的复杂情感,一字一句都重重地叩响了读者的心门。

三、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

在采取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角色,他既可以参与到故事中,又可抽离故事环境向读者进行主观心理的独白。两首诗作均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并且,在进入故事层以后,叙述者“我”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使作品的笔调更加亲切,易被读者接受。

《恨别》中的主角是“我”,以“我”的视角叙述,缩短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者能直接体会到“我”的复杂情感。例如:诗歌开篇便是“我”与恋人惜别的场景,诗人刻意将第一节诗以过去时态叙述,表明作为叙述者的“我”正以一个回忆者的身份向读者重现当初分别的情形,此时的“我”,作为一个昔日分别画面的旁观者,对分别场景的细节式再现,使读者不自觉地跟“我”一起回到那个依依惜别的清晨。那离别伤感之泪仿佛流自读者的眼角;读者也仿佛被这离愁绞得心碎;那冰凉的离别之吻似乎落在了读者脸上;那黎明冰冷的露水也似乎打到了读者的眉心上……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将时间拉回到现在,“我”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在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于别人口中听到你的名字,听别人对你议论纷纷时的羞辱感,对自己如此情重的长久悔恨,“我”的这些想法都无需任何过渡,读者可直接进入到“我”的内心,接触“我”细致、复杂的内心活动。在诗歌的最后一节,“我”对昔日恋人的爱、怨、恨和一系列的疑问,未对他人道过,却可以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倾向于站在“我”的立场上看待这场别离,直接深切地感受“我”内心的痛苦与不舍,进而引起有相似经历读者的共鸣。

《送别》更像是诗人的自白。诗人于轻声细语中低诉自己在送别恋人后的哀痛与悔恨,语言虽平实,感情却格外浓重,表达了作者及所有在相似处境中的读者的心声。在挥别恋人时,诗人昔日未能开口的话、如今的内疚悔恨、对错失爱人的遗憾和悲伤、以及道给失去恋人的那一声珍重,都停在了唇齿间,这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再也不能被过去那个亲密的人知道了。因此,这首离别诗更像是诗人对读者的倾诉,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便是理所当然的事。席慕容的诗里行间没有繁琐的意向堆砌,字字含情脉脉,全诗没有强烈的感情宣泄,更无冗长的说教,“我”只是在与“你”分享自己在与恋人分别后的伤感和悔悟,清新朴实的语言,却如山涧清泉,使读者耳目一新,立意不再错过,同时认真思考何谓珍惜。

诗歌是诗人丰富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最便于抒情。这两首离别诗均是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将诗人的强烈情感自然释放出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也能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通过以上对拜伦《恨别》及席慕蓉《送别》的分析,可以得出,两首诗歌都巧妙地运用了昨日、今朝、余生相贯穿的方法来叙述离别时、离别后及重逢时的画面;在诗中将悲、悔、怨交织起来刻画离别时、离别后及重逢时的复杂情感;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使诗人丰富的感情自然流露出来。两首诗作虽作者不同、创作背景不同,却存在极大的异曲同工之处。由此看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表现伤别之情的手法却是相似的。

参考文献

[1]郭群英.英国文学新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2]茅于美.中英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孟志明.约翰·多恩与杜甫的离别诗比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4]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5]席慕蓉.时间草原[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拜伦交织余生
“新”与“旧”的交织 碰撞出的魅力“夜上海”
Chinese High-Net-worth Individuals Have the Highest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Economy of China
图书馆里的赞美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交织冷暖
余生,请多多关照
一种改进的块交织方法及FPGA实现
真的想过和你度余生
奥运梦与中国梦交织延展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