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讨

2016-04-03 06:22吴卓
文学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叶中素养情感

吴卓

初中作文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讨

吴卓

语文是为人的学科,长期的应试套作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力消失殆尽,品格也深受其害。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和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相关经验,对学生写作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做一些探讨,以期方家的批评指正。

作文教学创意思维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是以考试作为指挥棒,传授学生的是一些应试写作技巧。其中多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思维发散不开。久而久之,学生写作内容模式化,写作思维僵化,写作情感虚假化。用一种“万能”的写作模式去套作所有的题材。这实在是一种“伪写作”,“假性情”。语文是为人的学科,长期的应试套作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潜力消失殆尽,品格也深受其害。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笔者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和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相关经验,对学生写作中创新思维培养策略做一些探讨,以期方家的批评指正。

一.遵从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彰显学生的审美情趣

1.外在包装:打造靓丽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外在包装,是情感表达,思想传递的载体。好的语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有点石成金之妙,将原来呈现出僵化、俗气的材料“盘活”,将视若常见的人、事、情改变的蕴味十足,足以语音绕梁。初中阶段语言表达的创新培养可先从基本的人物形象描写,修辞适当运用入手,让学生整体对语言有一种感觉,即形象地将人、物、事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精品,也可能妙处较少。但这终归是学生注重放缓了写作的节奏,将更多的笔墨倾入在这些人、物、事的刻画、描述当中。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曾讲到“慢慢走,欣赏啊。”写作也可以说是“慢慢写,体会啊。”写作不是吃快餐,只有放慢步伐,用心去呈现一个人、一件事,形象感出来了,情感、理趣等东西就会呼之欲出了。这一阶段语言训练主要是将一个片段扩充、放大去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语感。

接下来的语言训练就可以提高要求,加入一些能充分展现写作者个人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的东西。如环境描写去渲染烘托,抒情议论来直接展现内在的情与理,人物刻画有了细节意识、形象意识,可以倾向诗意性的语言。根据学生审美情趣的差异,语言是精彩纷呈,耐人咀嚼回味的,也是蕴含理趣的。

2.内在张力:呈现理性思考美

学生的情感认知是一个逐步丰富与发展的历程。所以,教师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对他们的写作修改应根据年龄特点和情感认知发展规律提出适合他们自己的写作建议。

语言包装只是文章外在的东西。一篇文章真正打动人,令人回味的地方在于内在的理性思考。训练理性思考,首先从学生对身边人、物、事的感受入手。在写人、叙事当中,教师可以让他们寻找写作这件事而非其它事的理由,进而让他们写出这件事的过程中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中人物所有的表现是什么(语言、动作、神态等)?你当时以及事后回忆时的心里感受是什么?

对于身边的人、物,经历的事能用一种理解、感激的内在情感视角表现出来,有了自己的情感抒发和对这种爱的思考,就可以将他们的这种视角转移到身边。从而对社会现象、自然环境、伦理道德、价值判断等一系列的东西思考、感悟。文学的魅力是它的唤醒作用,而绝非简单的呈现外在世界和内在情感。文章充满了大量理性思考的因素,就会使文章更深刻,更有张力,更易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初中生思考事物的理性因素较少,较浅,但是一种意识、能力的培养从来都是缓慢、渐进的过程。能有超前的意识,能看到别人不曾看到的,想到别人不曾想到的,这本身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一种能力了。

二.抓住学生的思维模式特征,展现学生的独特个性

1.思维模式不是思维模板的固化表现

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个人文学素养、家庭教育环境、写作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写作思维模式是不同的。思维模式是学生在写作时习惯性的选用一种文体或语言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写作“惯性”而非一种套作模板。

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语言方式和文体倾向,教师应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放大他们的这个特点,让他们没有束缚的采用任何一种方式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有的孩子语言朴素自然,可以训练他们写出真实的人、事、物,用语言的本真美打动人。有的孩子语言较华丽,可以训练他们写出诗意的生活,美的境界;有的孩子理性思维比较好,可以训练他们对事物的分析推理和总结归纳的能力。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他们在写作中必然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才是语文应该交给学生的真正的东西。

2.独特个性不是毫无章法的天马行空

学生个性的培养有一个前提,讲究写作章法。这里的章法可以是写作的一般规律。诸如,认识事物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事、景、物事载体,人物形象是核心,理性思考是升华;文章中心要明确,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不可用华丽的辞藻堆砌成一座虚无缥缈的语言“空中楼阁”。独特写作个性要遵循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即是一篇“文”。“文”就要求一定的结构、内容、中心、人物形象、主题、情感等。个性不是毫无章法的天马行空,符合文章的一般规律才可以个性十足,否则就是一通胡言乱语,情绪发泄而已。

教师在为每一个孩子量身定做属于他们独有的写作训练方案时,切不可一刀切,拿一个模型去衡量每一篇作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每周布置一次的随笔小练习,学生根据题目或者话题可以写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题材、篇幅、观点、情感均无特别要求,只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东西。在写作随笔中,为了真正激发个性,写出不同的东西,笔者曾做过一些有趣的尝试。如写作《落叶》时,提示学生要叶中有物,叶中有人,叶中有事,叶中有情,叶中有思,叶中有季节,叶中有自然,叶中有世界,叶中有人生……思维角度豁然开朗,下笔写作就容易创新且写出自己的个性来。

三.引导学生的道德价值构建,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

1.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写作的灵魂

学生写作有一个核心因素,即道德价值观。当下,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念有偏差,甚至极端。写作有“为人”的功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态度、看法、评判、表达、呼吁等都应该建立在“唤醒”、“改变”、“引导”的基础上。写文章,弘扬人类共有的正能量是主旋律,揭露不合理、黑暗的东西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这种人类共有的正能量。现在一些学生深受社会某些观念的影响,写作中永远是批判。这时候教师应在肯定学生思维深刻性、独见性的同时,根据现实情况询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没有人同样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自己能够超越一般人的视野,看到了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别人改变而非单纯抱怨呢?语文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一两句恰到好处的提问,帮助学生的不仅仅是写作水平的提升,更是一种精神的引导,人格的塑造。在引导学生在批判的同时思考如何重构。这是文学的魅力,也是文学的力量。这时候学生的创作已经是灵魂深处对社会、制度、人类等高层次领域的思考。思想的深刻性,视野的前瞻性均超越了一般人。但是他的写作核心是为了人类,为了正义,为了光明,而非只是揭露、批判,一个人“生闷气”。只有超越现实的意识,包容现实的胸怀,拯救现实的担当,才是习作的本真。

2.综合素养的高低是写作出彩的本源

综合素养是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能力体现。它可以由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处事能力、应变机智、认识思考事物的方式等多方面要素构成。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和他身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人生经历、阅读经历等密切相关。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低是文章的出彩本源。综合素养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看待和考虑问题。他的素材充沛、新颖独特,他的写作视角多面,写作内涵深刻,拥有超越同龄人的思想情怀。语文教师可以影响、引导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从初一开始,笔者就会和学生交流他们的每一门课程,比如音乐、美术、地理、历史、政治、计算机等等。笔者做一个倾听者,听学生讲述每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看法、收获。不同的学科可以开拓视野,积淀知识。还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课外兴趣社团,如礼仪文化社团,手工制作社团,模拟联合国社团,服装设计社团等等。同时推荐阅读古今中外各类书籍,提倡写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借鉴、模仿经典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情感、思考问题的方式等等。回家后提倡看新闻,阅读报纸时评,每周外出参观一些地方(如海洋馆、博物馆、历史馆、民俗馆、历史遗迹、现代公园、秦岭山区、周边地域特色)。一个人阅读的越多,经历的越多,见识就会越多,写作的时候就会从大量感性的第一手资料中选择典型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去写作,去思考。这也是具有超越同龄人视野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叶中素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
木菠萝叶中水溶性黄酮苷的分离、鉴定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