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高雄诗作中的现实关怀

2016-04-03 13:02张忠进
关键词:拜托高雄余光中

张忠进

(台湾文学馆,台湾 高雄 84041)

余光中高雄诗作中的现实关怀

张忠进

(台湾文学馆,台湾 高雄 84041)

诗人余光中,1950年从大陆来到台湾,写过大量怀乡诗作,曾被称为“乡愁诗人”;然自1985年9月10日定居高雄以来,即所谓“高雄时期”,却写下大量以高雄为主题的诗作,计30余首,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高雄的现实关怀。本文聚焦此30余首高雄主题诗作,从乡土、环保、政治议题切入,援引传统文学理论,尤着重于现实关怀的论述。

余光中;高雄;现实关怀

一、前言

诗人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来到台湾,住台北;1974年去了香港;1985年返台,定居高雄,迄今长达30年,高雄已成为余光中住得最久的城市,从异乡变故乡,占去三分之一以上人生岁月,诗人也表示再无他迁之意,[1]诗人的晚年将在这里度过,因此,毫无置疑地,高雄是余光中的最后故乡,“高雄时期”是余光中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要的时期。

1948年10月31日,21岁的余光中在南京写下第一首新诗《沙浮投海》,1952年3月出版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创作60余年来,“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兼及翻译、评论,创作凡50余种,文学地位举足轻重,如今年近90岁,依然创作不辍,近作《太阳点名》诗集正在出版中。

余光中自1985年从香港返台,接受中山大学(台湾)校长李焕邀请担任文学院院长,从此定居高雄,迄今出版诗集有:《梦与地理》(1990)、《安石榴》(1996)、《五行无阻》(1998)、《高楼对海》(2000)、《藕神》(2008)。这些诗作之中,以高雄为主题的计有36首,其中有关乡土议题有:《望海》、《梦与地理》、《让春天从高雄出发》等20余首;有关环保议题主要有:《控诉一枝烟囱》、《许愿》等;有关政治议题主要有:《拜托,拜托》、《深呼吸——政治病毒——患者的悲歌》、《秋后赖账》、《投给春天》等。此可印证余光中对高雄的现实关怀。

在《论语·阳货第十七》中,孔子明白指出诗的现实关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毛诗·序》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儒家阐扬《诗经》的精神,说明了诗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诗的社会功能。刘勰生长于骈俪文风时代,在《文心雕龙》中,他认为“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亦即在阐扬儒家强调文章应为社会人生、政治教化服务的理论观点,为文章写作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到了唐代,陈子昂提出“风骨”、“兴寄”之说,注意到诗的现实主义问题;白居易以《诗经》六义尺度衡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主张诗文为时为事,反映现实主义的诗论可以说是唐代诗坛的复古运动。另一方面,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一改南朝骈俪声律文风,主张文以载道,注重儒家的实际功能。综合上述,可见在历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社会现实关怀总是为文学(评)家或思想家所主张、所关注。

本文即聚焦余光中以高雄为主题的诗作,从乡土、环保、政治三个议题切入,探讨诗人对高雄的现实关怀。目前所知相关文献,台湾现有针对余光中研究的学位论文计有25篇,以“高雄时期”为研究主题的4篇:郑祯玉《余光中台湾诗研究》(佛光大学文学系博士论文,2013)、许淑椒《余光中诗中的台湾书写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硕士论文,2013)、曾香绫《余光中诗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在职进修硕士班硕士论文,2004)、陈葆玲,《余光中高雄时期现代诗创作之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所硕士论文,2003)。期刊论文主要有:萧萧《余光中结台湾结——〈梦与地理〉的深情》、陈素云《余光中诗中的台湾关怀——民国七十四年定居高雄之后》(上、下)、李瑞腾《余光中的高雄情——以诗为例》、黄维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光中的乡土诗》、丁旭辉《诗写台湾:余光中诗中的台湾书写》等,或探“台湾心”,或析“高雄情”,可做为本文的参考。

二、从乡愁到乡土:高雄时期诗作主题的转变

余光中1950年从大陆来到台湾,三度赴美,又去了香港,直到1985年返台定居高雄,这样的漂流经历,成为余光中诗风多变的因素,“乡愁”也成为诗作的核心主题,如:《当我死时》、《忘川》、《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其中1972年所写的《乡愁》,更是传遍两岸及华文世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2]

余光中写这首诗时45岁,离开大陆来到台湾已经22年,22年所酝酿出的思乡情怀特别浓郁。杨昌年在提到余光中的创作时说:

文学史上,每当国族播迁,多有怀乡之作(如东晋的新亭之泣,南宋的李清照、陆游等人的诗词)以真挚之情,清刚之音,唤

在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成果数据进行管理时,以往使用的管理方法是构建不同种类、数据量较大的数据库,并统一对多元异构数据的格式进行转换,或使用相似的方式进行数据建模,但是经常会因为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给数据管理与维护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然而,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对不同数据的特征及关系进行描述,并可以支持更多领域。数据仓库是根据某一特定数据主体进行分析的集成系统,可以对地理信息成果数据进行选取、加载及清洗等,在处理好这些关系后,可以形成更加精准、更贴近主体、集成性较强的数据信息[2]。

起同仇敌忾,所具的鼓舞作用是很大的。[3]

文学是诗人自然情感的抒发,自不必为政治所箝制,也不必为政治服务。《乡愁》这首诗浓浓的思乡情怀,深深扣动两岸无数华人的心灵。余光中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4]他同时没忘记喻为妻子的台湾情,在来年(1973年)写下的《断奶》即可看出蛛丝马迹:

一直,以为自己只属于那一望大陆

为了一张依稀的地图

泪湿未干的一张破图

竟忘了感谢脚下这泥土

衣我,食我,屋我到壮年

海外这座永碧的仙山

富丽而长满菠萝与甘蔗

屹对台风撼罢又地震

一半孕两胎蓬莱肥沃的生命

一直,以为这只是一舢渡船

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忧虑

甚至这小小的蓬莱也失去

才发现我同样归属这岛屿[5](P167-169)

余光中意识到离开“母亲”的怀抱,要与“妻子”长相厮守:“一直,以为这只是一舢渡船/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忧虑/甚至这小小的蓬莱也失去/才发现我同样归属这岛屿”。由此可以发现,余光中早年除了浓浓的乡愁,对台湾这块土地也已有了归属感。不过,这种最初的归属感,与后来“高雄时期”认同乡土、拥抱乡土的表现,自不可同日而语。1985年,余光中回到台湾、“就位”高雄之后,他的作品主题有了极大的转变,开始正视脚下所踏的这片土地,写出大量关心所居之地的自然与社会的诗篇。他刚到高雄不久便说:

我来高雄,不是来享受文化,而是来开垦文化。我来此地,不是为了坐享绿荫,而是为了播种青苗。我是归人,不是过客。[6](P14-148)

30年来,余光中实践了他的“诺言”。他写高雄,歌咏乡土,控诉环保、批判政治,表达了深厚的社会现实关怀。陈芳明曾说:

一九八五年回到台湾高雄之后,他的创造力依旧锐不可挡。……他的笔可以干涉政治气象,也可以批评现实环境,更可以歌颂乡土生活。他的心灵与台湾社会脉动起落有效地相互呼应。如果说他的诗写得很“台”,亦不为过。[7](P25)

干预政治、批评现实、歌颂乡土,不只是余光中与台湾社会脉动的相互呼应,也是与高雄社会脉动的相互呼应。依笔者整理结果,余光中高雄主题诗作36首,依内容可分为乡土议题、环保议题和政治议题,现分别论述,以印证余光中对高雄的社会现实关怀。

三、乡土议题关怀

乡土关怀主要是“土地”的现实关怀。李汉伟认为主要有三个特色:其一是展现俭朴勤奋的耕作精神,其二是展现眷恋土地的深深之情,其三是展现认同的扎根意识。[8]

余光中明显的在于后二者。因他既非农民,也非生长于农村,不可能写出“展现俭朴勤奋的耕作精神”的作品;但如从广义讲,他写过许多的水果诗,像荔枝、莲雾、苹果、水蜜桃、葡萄柚、安石榴等,都与土地、农民有关,自可视为展现勤奋的耕作精神。现就后二者分述如下:

(一)展现认同的扎根意识 1986年1月7日,余光中在定居高雄四个月之后,参与高雄市第一届“木棉花文艺季”活动,写下主题诗《让春天从高雄出发》,充分展现了他对扎根高雄的在地认同:

让春天从高雄登陆

让海峡用每一阵潮水

让潮水用每一阵浪花

向长长的堤岸呼喊

太阳回来了,从南回归线

春天回来了,从南中国海

让春天从高雄登陆

这轰动南部的消息

让木棉花的火把

用越野赛跑的速度

一路向北方传达

让春天从高雄出发[9](P37)

木棉花是高雄市市花,高雄市政府办理第一届“木棉花文艺季”时,苏南成市长特邀诗人在市府对面植下木棉花的树苗,诗人因此特地写了这首诗。高雄位于台湾南部,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台北。台北是台湾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似乎样样优于高雄,唯有春天,美丽的春天,却先从南方的高雄登陆,优于台北。春天是时空象征,也是文化象征,这首诗隐喻住在高雄,是高雄人的骄傲,也是诗人的骄傲,显示诗人对高雄这块土地的扎根认同。诗人曾说:“而真正就位于高雄,当始于《让春天从高雄出发》和《控诉一枝烟囱》,那已是来高雄的第四个月了。”这首诗引起政府和民间许多共鸣,丁旭辉曾说:“《让春天从高雄出发》,成为他在高雄时期的第一首‘名诗’,后来几乎要成为高雄的‘市诗’了。”诗人定居高雄,自许“就位”高雄,并以诗为证,展现扎根意识之认同。再以《冬至》为例:

想了很久都不能决定

最别致的一张圣诞卡

该怎样来为你剪裁

直到冬至那一天,我说

对了,便沿着浪花的花边

剪下西子湾空旷的海景

正面,是今年最短的一日

——在壮丽的下端

红艳艳印着一枚夕阳

反面,是今年最长的一夜

——在寂寞的上端

银晃晃贴着一签冷月

而横在壮丽和寂寞的中间

我的思念是烧炼的晚霞

这一切,几何学最妙的设计

天文学最精确的安排

直到平安夜前的四天

顿然才发现,却已经

唉,来不及邮寄给你了[10](P78-79)

诗人此时就位高雄西子湾已经2年,到了圣诞节,西子湾的美让他想要“沿着浪花的花边,剪下西子湾空旷的海景”,设计成为“最别致的一张圣诞卡”,寄给远方的友人,显示诗人对于西子湾的自豪与认同。

(二)展现眷恋土地的深深之情 高雄生活不似台北紧张,海洋的拥抱更让诗人悠然自得、醉心不已。余光中初到中山大学(台湾),曾住在教授宿舍15年,甲栋四楼,依山(寿山)面海(西子湾),不管在书房或窗口都可俯眺港船,远望海峡;而办公室在文学院四楼,西子湾的海天更是日日在望,诗人将之入诗,自然成境,“海洋诗”成为余光中高雄诗作的一大特色,像:《望海》、《梦与地理》、《高雄港的汽笛》、《雨,落在高雄的港上》、《西子湾的黄昏》、《高雄港上》、《与海为邻》、《高楼对海》等,都显示诗人对这座港城深厚的乡土情怀。在《高楼对海》的《后记》中,余光中说:“西子湾的山精海灵给我的天启,至少引出了二十四、五首诗。”因为高雄是海洋之都,所以黄维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光中的乡土诗》一文中说:“这些都是乡土诗”。[11]以《与海为邻》为例:

与海为邻

住在无尽蓝的隔壁

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

却拥有一切

最豪爽的邻居

不论问他什么

总是答你

无比开阔的一脸

盈盈笑意

脾气呢当然

不会都那么好

若是被风顶撞了

也真会咆哮呢

白沫滔滔

绝壁,灯塔,长堤

一波波被他笞打

所有的船只

从舴艋到艨艟

都拿来出气

有谁比他

更坦坦荡荡的呢?.

有谁又比他隐藏着

更富的珍宝

更深的秘密

我不敢久看他

怕蛊魅的蓝眸

真的把灵魂勾去

化成一只海鸥

绕着他飞

多诡诈的水平线啊

永远找不到线头

他就躲在那后面

把落日,断霞,黄昏星

一一都盗走

西班牙沉船的金币

或是合浦的珍珠

我都不羡慕

只求做他的一个

小小邻居

只求他深沉的鼾息

能轻轻摇我入梦

只求在岸边能拾得

他留给我的

一枚贝壳

好搁在枕边

当作海神的名片

听隐隐的人鱼之歌

或是搁在耳边

暧昧而悠远[12](P83-87)

诗人把海当作很好的邻居,极力赞美他,还说:“我不敢久看他/怕蛊魅的蓝眸/真的把灵魂勾去/化成一只海鸥 /绕着他飞”,有了这样的好邻居,他甚至不羡慕“西班牙沉船的金币/或是合浦的珍珠”,而“只求他深沉的鼾息/能轻轻摇我入梦/只求在岸边能拾得/他留给我的 /一枚贝壳”,可见诗人对乡土的眷恋深情。再看这首《高楼对海》:

高楼对海,长窗向西

黄昏之来多彩而神秘

落日去时,把海峡交给晚霞

晚霞去时,把海峡交给灯塔

我的桌灯也同时亮起

于是礼成,夜,便算开始了

灯塔是海上的一盏桌灯

桌灯,是桌上的一座灯塔

照着白发的心事在灯下

起伏如满满一海峡风浪

一波接一波来撼晚年

一生苍茫还留下什么呢?

除了窗口这一盏孤灯

与我共守这一截长夜

写诗,写信,无论做什么

都与他,最亲的伙伴

第一位读者,就近斟酌

迟寐的心情,纷乱的世变

比一切知己,甚至家人

更能默默地为我分忧

有一天,白发也不在灯下

一生苍茫还留下什么呢?.

除了把落日留给海峡

除了把灯塔留给风浪

除了把回不了头的世纪

留给下不了笔的历史

还留下什么呢,一生苍茫?.

至于这一盏孤灯,寂寞的见证

亲爱的读者啊,就留给你们[12](P151-153)

余光中写这首诗时已70岁,想着老诗人夜里坐在对海的楼窗下,挪着近视眼镜,看看桌灯,望望灯塔,诗人的生命就与海融为一体了。而“至于这一盏孤灯,寂寞的见证/亲爱的读者啊,就留给你们”,薪传的意味甚浓,处处具见深情关怀,正如丁旭辉所说:“而诗的结尾处,诗人把苍茫一生仅留的一盏孤灯留给他的读者,那幽微其间的‘传灯’暗示,动人无比!”[13]

四、环保议题关怀

台湾环保意识在80年代抬头,余光中初来高雄,西子湾空气还颇污染,所以写了《控诉一枝烟囱》,时间在《让春天从高雄出发》之后的一个月(1986.2.16):

用那样蛮不讲理的姿态

翘向南部明媚的青空

一口又一口,肆无忌惮

对着原是纯洁的风景

像一个流氓对着女童

喷吐你肚子不堪的脏话

你破坏朝霞和晚云的名誉

把太阳挡在毛玻璃的外边

有时,还装出戒烟的样子

却躲在,哼,夜色的暗处

像我恶梦的窗口,偷偷地吞吐

你听吧,麻雀都被迫搬了家

风在哮喘,树在咳嗽

而你这毒瘾深重的大烟客啊

仍那样目中无人,不肯罢手

还随意掸着烟屑,把整个城市

当作你私有的一只烟灰碟

假装看不见一百三十万张

——不,两百六十万张肺叶

被你熏成了黑恹恹的蝴蝶

在碟里蠕蠕地爬动,半开半闭

看不见,那许多蒙蒙的眼瞳

正绝望地仰向

连风筝都透不过气来的灰空[9](P39-41)

这首诗以“流氓”和“大烟客”比喻大烟囱,像流氓般向纯洁的女童喷吐脏话,又像大烟客把整座城市当做私有烟灰碟。一百三十万市民被熏黑了肺叶,令人为之窒息。余光中说:“我初来高雄,西子湾空气还颇污染,所以我写了《控诉一枝烟囱》,当然不止一枝烟囱,不过象征而已。……后来有市议员拿这首诗来做环保质询。当时环保单位就派来一辆环保车,来测这一带空气污染的程度,那辆车就停在我们甲栋宿舍的外面,停了很久,后来空气污染就渐有改善了。”其实,这首诗除了受到政府当局高度重视,更引发环保团体以及社会大众的热烈讨论,诗人渡也和一位政府官员也分别“和诗”呼应。这首“环保诗”充分体现了深层的社会现实关怀。再如这首《许愿》:

让所有的鸟都恢复自由

回到透明的天空

不再怕有毒的云雾

和野蛮的烟囱

让所有的鱼都恢复自由

回到纯净的河川

不再怕肮脏的下游

和发酵的海岸

让所有的光都恢复自由

回到热烈的眼睛

不再怕僵硬的面孔

和冷漠的表情

让所有的爱都恢复自由

回到充满的心胸

不再怕白昼的孤独

和夜晚的恶梦

让所有的手都恢复自由

回到欢迎的形状

不再握仇恨的拳头

握亲切的手掌

让所有的手都恢复自由

回到友谊的典礼

不再做打击的拳头

做拥抱的手臂[9](P112)

这首诗写于1987年高雄第二届“木棉花文艺季”,主题明确,情感真挚。诗人许愿环境能够净化,人、鱼、鸟万物都得到自由;许愿人心净化、人间有爱。诗人以诗为批判社会环境的媒介,捍卫净土,关怀现实,寓诗明志,心意自明。

五、政治议题关怀

1987年台湾宣布解严,台湾是更民主了,但选举的怪象层出不穷,颇令有识之士担忧。此时诗人来到高雄已2年,不久,遇上一场选举,看到乱象,便写下了《拜托,拜托》:

无辜的鸡头不要再斩了

拜托,拜托

阴间的菩萨不要再跪了

拜托,拜托

江湖的毒誓不要再发了

拜托,拜托

对头跟对手不要再骂了

拜托,拜托

美丽的谎话不要再吹了

拜托,拜托

不美丽的脏话不要再叫了

拜托,拜托

鞭炮跟喇叭不要再吵了

拜托,拜托

拜托,拜托

管你是几号都不选你了[9](P15-16)

全诗口语化,以选民视角,仿候选人的拜托选民,反过来拜托候选人,诗人也不厌其烦列举选举花招:斩鸡头、叫骂、骗选票……,富谐趣,却又极尽嘲讽的手法,让人感受其强烈的政治关怀。

诗人既关心选举前,也关心选举后。选举期间选民被骗选票,选举后候选人政见一一跳票,形同赖账,余光中称之为《秋后赖账》:

垄断过十里街景

可怜这满城选旗

曾经招展迎风

呐喊过三色的口号

攻占不安的安全岛

升高广场的战争

却不敌一串密集的鞭炮

在呛咳的硝烟纸雨里

杆折,旗倒,全军覆没

不分敌友,更无论编号

只见伤亡枕藉,满坑满谷

一夕之间全作了废票

而不论上面印的是什么

这一切信誓旦旦,大言炎炎

样板的丰采,招牌的笑面

管你是正是反,是倒是颠

一视同仁,都被车尘抹黑

除了风,偶然来翻弄

再也没行人掉头回顾

就连当初

闹热滚滚

那些拍胸握拳的候选人[12](P61-71)

诗人以“一串密集的鞭炮”、“呛咳的硝烟纸雨”、“杆折,旗倒”等选后街头乱象,以及选旗上候选人的“信誓旦旦,大言炎炎”、“样板的丰采,招牌的笑面”“都被车尘抹黑”,候选人的选举支票成了废票,选民的这张选票也形同废票,这种赖账,这样的选举恶风,令人生气。

六、结语

余光中1950年从大陆来到台湾,60余年来创作不辍,文学地位举足轻重。诗人创作历经台北时期、香港时期,乡愁为其诗作重要核心主题,但1985年定居高雄之后,书写台湾及高雄成为最重要核心主题,展现深厚的台湾心、高雄情。其中高雄主题诗作30多首,呈现高雄在地现实关怀。

综合上述,余光中从乡愁到乡土,都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精神。从以高雄为主题的诗作中,可见诗人对在地深切的现实关怀,这正好印证诗人在《梦与地理》的《后记》中所说:“自从定居高雄以来,我就一心归命做定了南部人。”[9]这对高雄,对诗人创作生命而言,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1]叶振辉主访、陈慕贞记录.序《让春天从高雄出发》[A].口述历史:让春天从高雄出发──余光中教授专访[C].高雄:高雄市文献委员会,2001.

[2]余光中.乡愁[A].白玉苦瓜[C].台北:九歌出版社,2012.

[3]杨昌年.现代诗的创作与欣赏[J].台北:文史哲,1995.

[4]余光中.从母亲到外遇[A].日不落家[C].台北:九歌出版社,2012.

[5]余光中.断奶[A].白玉苦瓜[C].台北:九歌出版社,2012.

[6]余光中.乐山乐水,见仁见智[A].凭一张地图[C].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

[7]陈芳明.诗艺追求,止于至善[A].余光中六十年诗选[C].台北:印刻文学,2013.

[8]李汉伟.台湾新诗的三种关怀[J].台北:骆驼,1997(10):102.

[9]余光中.梦与地理[M].台北:洪范书店,1990.

[10]余光中.安石榴[M].台北:洪范书店,1999.

[11]黄维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光中的乡土诗[J].华文文学,2007(02):5-11.

[12]余光中.高楼对海[M].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

[13]丁旭辉.诗写台湾:余光中诗中的台湾书写.现代诗的风景与路径[J].春晖,2001(07):143.

Realistic Concern of Yu Guangzhong's Poems in Kaohsiung

ZHANG Zhong-jin
(Taiwan Literature Musuem,Kaohsiung Taiwan,84041)

The poet Yu Guangzhong came to Taiwan from the mainland in 1950.He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about hometown,thus he was called"nostalgic poet".However,since he settled in Kaohsiung on September 10,1985,the so-called"Kaohsiung Period",he had wrote many poems about Kaohsiung,more than 30 poems in all,which fully expressed the poet's realistic concern for the city.This paper,focused on those poems,studied the realistic concern through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from the aspects of country,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olitics.

Yu Guangzhong;Kaohsiung;realistic concern

I226.2(58)

A

1674-0882(2016)02-0042-06

2016-01-25

张忠进(1949-),男,台湾嘉义人,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余光中的文学成就。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拜托高雄余光中
拜托了,牙齿
拜托了,痘痘君
高雄焦宅
高雄快轮直航大陆送年货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高雄食饮见闻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
活动在高雄举行
拜托不要 不要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