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象似性的识解与翻译
——李清照词英译探析

2016-04-03 13:02季淑凤葛文峰
关键词:李清照词人英译

季淑凤,葛文峰,2

(1.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9)

·语言·文化·

语言象似性的识解与翻译
——李清照词英译探析

季淑凤1,葛文峰1,2

(1.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089)

象似性的发展为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象似性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中,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以李清照诗词翻译为例,运用象似性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认为象似性凸显形式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达到“形美”和“意美”的翻译效果。

李清照词;象似性;识解;翻译

一、语言象似性与诗歌翻译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于上世纪提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这一观点得到语言学家们的一致赞同,并在语言学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打破了“任意性”一统天下的局面。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并不总是任意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理可据的。换言之,语言的基本特征,除了任意性外,还包括理据性。任意性和理据性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固有属性。基于语言符号的理据性,语言学家们提出了“象似性”这一概念,用以阐明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就是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同的学者对象似性有不同的分类。本文主要依据斯皮尔的分类方式,语言象似性分为:映象象似性和拟象象似性。映象象似性指映象符和所指对象之间存在声音和形状等特征上的相似性,因此映象象似性主要体现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具体到语篇层面,主要体现在声音象似性和形状象似性。拟象象似性指表示语言形式的结构与内容的结构具有一致性。国内拟象象似性类型的划分体现出多样化特征,比较突出的有: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接近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对称象似性、非对称象似性。[1][2](P4-7)、[3](P160-162)

大量象似性语言事实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言语符号的象似性本体特征。Hiraga指出,象似性不仅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中,而且是制约诗歌篇章结构的重要原则之一。[4]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而言,诗歌在音、词、句、篇章结构等方面,更加强调对外部世界的模仿,也就是说,象似性是诗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在诗歌翻译中,尤其要注意识别和分析其中的象似性,以“象似”译“象似”,才能达到“形神皆似”的理想状态。鉴于此,笔者拟以李清照词英译为个案,从声音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标记象似性、对称象似性等方面探讨语言的象似性的翻译。

二、李清照词的语言象似性与英译

(一)声音象似性与李清照词英译 声音象似性,包括拟声、语音象征和节奏三种类型,它是对大自然声音的直接模仿。在修辞上,能使语音形式更好地表现内在意义,有助于表达情感,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令诗意更加传神。如林语堂翻译李清照《声声慢》中一个片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5](P78)

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Keeps on droning:/Pit-a-pat, pit-a-pat.[6](P21)

原诗中的“点点滴滴”恰如其分地模仿了雨滴落在梧桐树上的声音,又在视觉上使人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译文巧妙运用声音象似性,采用拟声词“Pit-a-pat,pit-a-pat.”首字母押头韵,并且各重复两次。这不仅从视觉形象上而且从听觉上烘托了一种悲凉、孤寂的气氛,再现了原文的音美和意美。

(二)顺序象似性与李清照词英译 顺序象似性指句子的顺序映射现实事件实际发生的顺序,这其中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顺序和认知顺序方面的象似性。时间和空间顺序指句子结构的顺序体现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认知顺序是利用句子的先后顺序来模仿人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过程。利奇(1981)认为,所谓的心理顺序指句子顺序体现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出现的顺序,包括对叙述者和思考者思想顺序的模仿。[7](P68-70)例如《声声慢》词首著名的七对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5](P78)开篇便多角度、多层次地淋漓尽致地将女词人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巨大悲痛以及忧郁重压下的精神状态,表现了出来。“寻寻觅觅”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受到各种打击之后整日若有所思、东寻西觅,执意要把丢掉的东西找回来的一种坐立不安、极为焦虑的状态。然而,她整天寻觅的结果只是一片空幻,凸显了女词人孑然一身、“冷冷清清”的悲凉情景。如果说“寻寻觅觅”是通过动作展现词人的心理状态,“冷冷清清”则是通过环境衬托出词人的心理,而“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词人的内心深处的直白。十四个叠字是作者心理顺序的认知体现,作者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体现了女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痛苦凄凉。由一系列叠词的运用产生的急促的节奏、低沉的音调,读者开篇就感受到了词人跌宕起伏的感情脉搏。而翻译时,也要注意运用顺序象似性表达词人的那种感情的起伏变化,不要随便改变这种顺序。

试看张炳星和茅于美的译文:

Lonely and lonely,sad and sad,cold and cold.[8](P138)

Seek,seek.Search,search.Cold,cold.Empty, empty.Misery,misery.Sorrow,sorrow.Sadness,sadness.[9](P98)

张译能比较完整的表达原文的内容,形式上与原文一样也是三行。然而,译者改动了通过环境衬托词人心理变化与作者最内心直剖的顺序,不符合人们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直接体验的认知规律。这极大损坏了原诗通过顺序象似性表达的词人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而茅译文中,译者别具匠心,运用了与原文相应的叠词来翻译,“Seek,seek.Search,search”,形象再现了词人整日东寻西找的状态;“Cold,cold.Empty,empty”体现了词人孤苦伶仃、形影相吊的形象;而“Misery,misery.Sorrow,sorrow.Sadness,sadness”使词人凄楚、惨切、悲戚的感情跃然纸上。由于茅译文成功模拟原文顺序象似性的修辞手法,极富层次又由浅入深地表达了词人浓重、强烈的感情,呈现出与原文相同的效果。

(三)对称象似性与李清照词英译 对称象似性是指在概念上同等重要和具有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对称性。[3](P161)即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的并置意味着意义或思想上的相同和并列。陈宏薇(1998)认为,在诗歌中,对称象似性主要表现为:对偶、排比、对照、顶针和回环等,他们是构成诗歌形式美和音乐美的重要手段。[10](P67-69)如李清照《南歌子》中一个片段:

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5](P32)。

Oh,the self-same weather as in the old days!

Oh,the self-same dress as in the old days!Only my heart

Is not as in the old days![8](P71)原词用“旧时…旧时…”的对称结构表达天气和衣服一样,都是以前的样子,与后面的“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形成鲜明对比。而译文反复运用“the self-same…the self-same…”来翻译原文,形成并列结构,同样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对称象似性的运用实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再如李清照《诉衷情》的下阕: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捻残蕊,更橪余香,更得些时。[5](P17)

原词着意描绘翠帘低垂,拢着一片沉寂,皎洁的月光如轻纱洒在闺妇的身上,勾勒出她深夜闺房独自看花的身影。于静态的深夜背景中,词人突然连用三个“更”字,写词人拨捡败花,揉弄残蕊,品嗅余香,并且暗自感慨:长夜漫漫,得有多长时间才能捱到天亮啊!三个“更”字开头的平行结构的运用,静中见动,不仅描绘出她细微的外部动作,还透露出她微妙的心理活动。这样,动静结合将词人孤寂抑郁的愁绪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开拓了情景相融的幽深境界。翻译时应设法将这种对称象似手段保留下来,以使译文能很好地传递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譬如茅于美的译文:

All is quiet on earth,

The moon shines with love.

Green curtains are drawn low.

So:I rub gently the withered mume-calyx,

So:I pick up the incense ash,

So:I pass the time in this way.[9](P72)

茅于美的译文连用三个“so”字句,构成与原文相同的三个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的运用,细致刻画了词人在漫漫长夜中,于孤寂抑郁之时,借以打发时间的一系列拨败花、捻残蕊、嗅余香的寂寥之举。对称结构的安排模拟出词人情感的流动,使原文中词人的愁情离绪得以再现。

(四)标记象似性与李清照词英译 标记性即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认知的自然顺序及组词的一般顺序。有标记性象似于额外意义,无标记性象似于可预测的信息。标记象似性通常用那些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来承载重要的信息,通过凸显该信息达到引起大家关注的目的。同样是《声声慢》词首的部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5](P78)

该词开篇就不同凡响,作者连用7对叠词,极富层次地展现了词人浓重、强烈的愁情。叠词里齿音字和入声字的运用,构成了低沉的音调、敦促的节奏,使读者一开始就感受到了词人无可遏制的感情洪流。词人采用这种特殊的表达方法,设置了悬念,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兴趣,增加了诗歌的耐读性。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保留这种特殊的标记象似性,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与原文一样的感情洪流。

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6](P21)

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Even the weather has proved most unkind.[11](P85)

林语堂在翻译中遵循了标记象似性原则。他别出心裁将原来的7个双声叠韵词,用“so”分别加上“dim,dark ,dense,dull,damp,dank,dead”构成14个字,体现词人黄昏细雨无可奈何孤单的境地,而最后“dead”一字最重,[12](P54)将词人寻觅茫然、孤苦无助的内心感受形象地再现出来。而徐氏的译文没有采用标记象似性原则,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远远不能达到与原文相同的修辞效果。

(五)数量象似性与李清照词英译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反映概念结构的复杂程度,语符数量越多,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传达的信息量也就越大。Givon(1999)指出:语符数量多,就会传达更多的信息量,就会起到强调、突出主题的作用[13](P55)。语符数量过少,则传达比正常较少的信息量。如,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片段: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5](P26)

原文连用两个“阴满中庭,阴满中庭”间接地写出了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叠词“叶叶心心”有余情,实际上是在写词人的情,表现了词人对故土家乡的思念之情。而“点滴霖霪,点滴霖霪”雨点滴滴哒哒地敲打着芭蕉叶,声音是那样的单调,又是那样的凄凉。原文中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叠句,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悠长的效果,有力地烘托了独在异乡、悲凉凄绝的气氛。而茅于美的翻译恰当运用数量象似性,达到与原文相同的修辞效果。

Who has planted the banana trees in front of my window?

Their shadows are shielding our courtyard.

Their shadows are shielding our courtyard.

Leaves,leaves(hearts,hearts).

They unfurl as if they have feelings too.

I lean sadly against my pillow.

It rains during the midnight hours.

It rains during the midnight hours.

How can I bear sitting up and listening to these raindrops.[9](P78)

译文中,作者把“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翻译成“Their shadows are shielding our courtyard.Their shadows are shielding our courtyard.Leaves, leaves(hearts,hearts)”,同样描写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并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树,表达了对故国和家乡的绵绵不断的思念之情,而下阕中的“It rains during the midnight hours.It rains during the midnight hours”同样表达了三更雨连绵不断地敲打着芭蕉叶,如同持续地打在词人的心上,重现了原文的语言表达效果。又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5](P78)

茅于美译文:The Wutong tree collects raindrops./Drip,drip,drop,drop,in the evening.[9](P99)

张炳星译文:It is drizzling outside,making Phoenix trees drip,drip,dusk until.[7](P138)

原文连用两个连词“点点滴滴”形象再现了雨打在芭蕉树上的声音和形象。茅于美的译文,遵循数量象似性原则,把“点点滴滴”翻译成“Drip,drip,drop,drop”两个字各重复一次,完整地再现了原文要表达的音与意的完美统一。而张炳星译为“drip,drip”仅仅重复了“drip”(“点点”),也就是仅从听觉上进行了描绘,忽视了视觉上的感觉,没有遵循数量象似性原则。因此,张氏的翻译没有较好地再现原文的意境。

三、结束语

语言象似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将象似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尚属罕见。本文将象似性理论运用到李清照词的翻译研究中,为诗歌的识解和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发现在诗歌翻译过程中,除了具备基本的诗歌翻译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重视语篇背后的语言象似性。在翻译中,若能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象似性,将有利于译文与原文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备”的效果。实际上,即使是同一首诗歌,也体现了几种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象似性识解,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根据原诗歌语言的特点,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1):2-8.

[2]王 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Masako,K.Hiraga.Diagrams and Metaphors:Iconic Aspects in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5(22):5-21.

[5](宋)李清照.李清照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林语堂.扬州瘦马[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7]Leech,G.N.& M.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1.

[8]张炳星.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茅于美.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10]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1]徐忠杰.词百首英译[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12]潘家云.《声声慢》翻译赏析与试译[J].外国语言文学,2003(03):54.

[13]Givon,T.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A].in R.Simone,Iconicity in Languag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TheConstrualandTranslationofLanguageIconicity:——AProbeintotheEnglishRenditionsofLiQingzhao'sCi-poems

JI Shu-feng1,GE Wen-feng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Anhui,235000;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100089)

The development of iconicity provides us with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oetry translation.According to iconicity theory,there exists an inherent conne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content,not arbitrary.Among various literary genres,poetry has richest presence of iconicity.This paper,taking Li Qingzhao's poetry translation for example,applies some typical rules of iconicity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iconicity in poetry translat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iconicit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linguistic form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try,which is good for the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meaning and benefits for the achievement of resemblance both in“spirit”and“form”at the same time.

Li Qingzhao's ci-pomes;iconicity;construal;translation

I052;I315.9

A

1674-0882(2016)02-0055-04

2016-01-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旅行与赋形: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研究“(12YJC740038)

季淑凤(1982-),女,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典籍英译;

葛文峰(1981-),男,山东莒南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典籍英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 裴兴荣〕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词人英译
摘要英译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摘要英译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