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2016-04-03 13:02王海燕
关键词:媒介小学生素养

王海燕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王海燕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诞生于这个时代的“00”后,从小就成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是用手指触摸连接世界的屏幕一代、QQ一族,他们通过新媒体学习、娱乐、交往和表达,新媒体也在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依然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作用。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当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现形式,以及当下对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急迫性和可行性。

新媒体;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广播、电视伴随了几代人的生活,而“00”后出生的当代小学生正在网络、电脑、手机的包围中成长。当代小学生对于电脑、手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就像上一代人用笔和纸一样的自然和必须。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搜索、信息互动、听音乐、玩游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与此同时,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和思维方式也在被塑造和影响着。当代社会,媒介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于这种资源的使用能力,直接会影响到未成年的小学生群体的成长。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与其学生桑普森发表论文《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诞生。那么,新媒体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一)新媒体的界定 我们常常听到新媒体一词,其实所谓“新”只是代表了某一个历史阶段。400年前的报纸是新媒体,100年前的电影是新媒体,90年前的广播是新媒体,80年前电视是新媒体,30的年前的网络是新媒体,20年前的手机短信是新媒体,9年前的微博是新媒体,4年前的微信是新媒体。下一个新媒体是谁,我们拭目以待。在这个过程中,媒介发展层出不穷。当下小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主要是指基于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全面应用,它们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表达途径和社会参与路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普及率的迅速上升,使得基于新一代媒介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也逐渐成小学生媒介应用的主流。当代的小学生作为200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几乎从一出生开始,就处于这种媒介所带来的变革之中。

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以其信息终端的巨大威力,正成为家庭教育史上最有效的安抚工具之一,将其称为孩子们的“电子保姆”一点也不为过。“电子保姆”所带来的“电子管教”问题越来越引起各方人士的重视,这一代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被提上了日程。

(二)媒介素养教育内涵 “素养”最早期的定义是指依附于印刷物的读写能力,这里的印刷物主要指图书。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进行社会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须臾不能离开文字,而教育的基本内容也紧紧围绕文字。传统媒体时代的教育,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书本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媒介时刻以无所不在的方式传播形形色色的信息,孩子的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影响。基于文字读写能力的“素养”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了。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小学生该怎样获取、辨别、分析和传播;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出现,小学生该怎样去运用;到处充斥的屏幕世界,小学生该怎样去辨别图像带来的视听。这一切都重塑和影响了当代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传统的“素养”概念无法包括以上内容,因此才出现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进行延伸和补充。本文认为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是指个体通过后天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践行而获得的对媒介文本及生产机制进行解读、质疑和批判的知识和能力,进而获得接近和使用媒介、参与传播的权利。媒介素养作为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对于信息的鉴别和取舍,有助于个体更好地使用媒介,利用媒体,维护自己的公民权益。

作为公民素养的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题就是,培养小学生基于多媒体读写能力的理性表达和社会参与的素质。媒介素养作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为发达国家社会所重视,成为国际化的教育运动和社会运动,中国社会稳定的维护,大国的崛起,文化大国的建设,都离不开媒介素养教育。

二、新媒体环境下推行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时代,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呈泛滥之势。手机、手提电脑、平板电脑等个人手持移动媒体终端可以让小学生便捷地登录互联网;公交移动电视、楼宇电视、汽车交通电台、各种路面广告牌包围着小学生的视听;躺在床上睡觉前,高清晰数字3D电视又在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小学生坠入到各种人造信息的海洋,时刻面临着各种媒介的诱惑和骚扰。

(一)新媒体对于小学生的影响

1.当代小学生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和传播者 当代小学生都是在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生活在新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可以说他们既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又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从个人电脑到手机,再到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手机从单纯的通信工具发展为综合性的个人智能移动信息终端,特别是基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的广泛使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表达路径和社会参与途径。当代小学生从一出生就处在这样一种新媒介环境中,与此同时塑造了这一代人独特的生活、交流、娱乐和学习方式。在这个环境中,小学生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使用者和传播者,这一现状对于教育、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挑战。

2.当代小学生学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平台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当代小学生成为“屏幕一代”和“手指一代”,他们接触的图像信息、视听资源大大超过他们的父母。便捷的上网方式和触手可及的智能设备,使他们随时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信息,这不但改变了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作为新媒介,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这一方面对于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网上充斥着各种鱼目混珠的信息,信息真伪的辨别、美丑的评判、时间的科学合理安排都对小学生提出了挑战。

3.当代小学生获得了突破时空限制的交往空间借助新媒体,当代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轻松点击网络,通过文字、声音、图像与世界同步,即时聊天工具、网络游戏、博客和网络社区为小学生创造了广阔的虚拟交往空间,改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认识朋友、组织新型社团,并且通过网络展示和表达自我,了解世界变化,发表意见。而这些对于当代小学生成年之后的人际交往方式、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方式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当代小学生创造着属于自己时代的少儿文化以iphone、ipad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当代小学生最喜爱的玩具之一。玩游戏、看视频、听歌成为孩子们课余生活的一大乐趣。新媒介的易用性和互动性,可以使孩子们利用新媒介的各种功能,轻易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并在自己的社群中互动。他们一方面通过新媒介较早地感受和模仿着成人世界的各种娱乐消遣文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快速地在自己的圈子里形成属于自己的新时尚、新潮流。

5.当代小学生成长受到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未成时期,面对媒介所制造的“媒介世界”中庞杂的信息,往往缺乏辨识和批判力,对于其中一些不合情理和超出现实世界的虚拟内容,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误认为存在即是合理,从而造成行为上的偏差。新媒介在拓宽小学生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蕴含着风险,如果引导教育不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及未来社会的构建都会埋下隐患。

(二)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小学时期正是孩子们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起步期,学习欲望强,是各种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身处新媒介包围之中的当代小学生,自身生理发展的规律开始发生变化,孩子的青春期普遍提前。到了五六年级普遍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心理,面对媒介的不良内容,难以明辨是非,自我控制稍微松懈,不良影响随即产生,网瘾和网恋等问题大都多发于这个时期。虽然这一时期的孩子独立性、自觉性、自我发展相比于学前儿童有了较大发展,但远不具有强大的自控能力和辨识水平,面对强大的媒介信息产生诸多问题,比如上课注意力总是难以集中,越来越浮躁,书写和写作能力严重衰退;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成人世界的秘密或多或少地进入他们的视野;难以控制自己接触媒介的时间;大量接触图片信息,对于传统的文字阅读兴趣渐淡,思维变得越来越简单;媒介中充斥的色情和暴力倾向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等等。在这一时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

三、新媒体环境下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视学校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者

1.落实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基于多媒体的读写能力的理性表达和社会参与的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作为实施者首先要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从实践层面,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认识媒介,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和传播观。比如学校通过媒介知识的普及,让小学生知道电视有多少套节目,如何分类,报社、广播电视台的各个部门是如何工作的,记者和编辑的职能等;电脑、手机、网络等基本的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为了让小学生对媒体运作有直观经验,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到报社、广播电视台、网站等机构进行实地体验,使他们对媒体运作有更直观的印象。

二是体验媒介,通过积极主动的使用媒介,变盲目为理性,成为媒介合理的使用者。比如掌握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的基本使用,不仅具备能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还会使用媒体上的各种互动功能。在日常的学习中,可以倡导学生使用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并利用这些强大的资源为自己服务,但是在体验媒介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控,通过对每一类媒介的了解,知道该怎样控制自己的媒介行为。

三是实践媒介,掌握各种媒介制作时的一些基本技能。培养小学生从小养成观察社会,独立思考,通过媒介进行表达的能力。比如为学生们提供机会到相应的媒体担当小记者、小编辑、小播音员、小美工、小摄影、小网络信息管家,甚至还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广告的制作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习媒介产品的制作,认识到媒介为我们所虚拟出来的现实世界,从而更加理性。

四是创办媒介,认识和报道社会,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主动参与社会的信息时代公民。比如组建小记者团、创办儿童报刊、开通微博、微信平台等学校媒体,让小学生在校园里利用自己的媒介表达自己的主张,从小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促进其未来融入社会的各项能力。

2.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 启动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因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而且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也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而教师都是结合个人的媒介素养经历为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他们本身的媒介素养不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老师难以给出准确的评定。随着媒介素养教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开设,很多学校通过开设专题教育培训,采取在职培训、假期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教学水平。这些培训的主题就是传授基本的媒介素养教育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地融入必要的媒体知识。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种提高教师媒介素养的途径。同时还发动当地的媒体组织和机构安排一些有经验的记者和编辑为小学生讲授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这样的形式来扩充和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水平。

3.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构 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构,依据对于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由浅入深,分成三大板块。初级班,主要面向小学一至三年级,是对媒介知识和媒介技能的启蒙学习;中级班,主要面向三至五年级,继续深入学习各种媒体的相关专业知识技能,如小记者、小主编、小主播、小摄影师、小美工等;高级班,主要面向五至六年级,在熟悉各种媒体的相关专业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广泛进行社会实践,进行儿童自媒体的制作,使他们学习理性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方法。

在课程安排上,应遵循认识媒介、体验媒介、实践媒介、创办媒介这样的思路。在每个阶段都设计到相关媒体和社会机构进行体验和采访的报道活动,让学生能在参与、体验、采访实践中,更加了解媒体的运作和功能特点,并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将懂媒介、用媒介、做媒介三个方面有机结合,并学会融通。

(二)视家庭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

1.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传统能力里面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于书籍的阅读被大量的网络“碎片化信息”、浏览式阅读所取代,孩子们开始变得浮躁,开始变得思维简单,拿到厚厚的一本图书终是难以静心阅读。或是在“读图时代”的影响下,喜欢阅读大量配以图片的书籍,喜欢以图片、色彩为刺激,唯独对于铅字越来越淡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沉着稳定,对于个人人格品性的培养意义非凡。家庭作为孩子接触媒介最多的地方,父母有义务引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父母以身作则,放下手机、电脑等各种各样的终端智能设备,在茶余饭后翻翻图书,读读报纸、杂志,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而不是全家人都是“低头一族”,玩微信、刷微博不亦乐乎。事实证明,一个孩子在10岁之前有着很强的模仿性,良好阅读习惯也是在一、二年级时形成。父母引导孩子选择适合他们的好书,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让他们从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他们就不会沉迷于网络,接受从那里所带来的娱乐。

2.指导孩子合理使用媒介 一个人的成长势必受到自己的父母、就读学校的老师、日常的玩伴,以及犹如空气一样普遍存在的大众传媒的影响。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居于首位,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但时至今日,当代小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从出生起就被各种媒介所包围,尤其是智能终端所带来的新媒介,其智能性和便捷性,非其它媒介可比拟,这些新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深刻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灵。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媒介的种类越来越多,孩子面对各种媒介时,所能看到的就是各种信息。如何帮助小学生认识、选择、判断传媒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表达,是当代家长需要教给孩子的一项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和生活技能。

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接触媒介,告诉孩子每一类媒介的优劣势,并且对于其中的节目和内容进行分析。家长也可以通过推荐的方式给孩子推荐一些好的媒介产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引导的效果。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在媒介产品接触的过程中,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孩子意识到没有无限制的接触,从而避免成瘾。

(三)视媒体为媒介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力量

1.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媒体较为自由的表达途径和方式,较低的把关门槛,造成很多媒体从业者专业精神的迷失,缺乏对于社会责任的自觉,忽略了媒体传播内容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这一关键问题。大众传媒应该自觉地加入到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列,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媒体人有义务进行长期的关注和充分的报道,创造良好的氛围,唤醒大家的媒介素养意识。学校媒介素养课堂的开设需要大量的实证材料,作为新闻传媒以及图书、电影、电视、网络制作机构等,可以多给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资料,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或课外媒介素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此外,有条件的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期刊等,也可以开设固定的栏目或提供固定的版面,针对小学生观众、听众和读者进行媒体知识的普及传播,尤其是利用广播电视台的少儿频道和报刊、网络的青少年栏目等,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2.利用媒介已有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大众传媒有着天然的媒介设备环境,通过学校和媒介的联姻,开展小学生到相关媒体和社会机构进行体验和采访的报道活动,让学生能在参与、体验、采访实践中,更加了解媒体的运作和功能特点,并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避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纸上谈兵的现状。

(四)视政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动者

1.政策支持力度 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媒体、政府的共同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依靠自身特殊的地位和权威性,制定相关的政策,可以保证各方面进行有序的沟通和协调,从而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的一项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政府应该推动小学生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将媒介素养教育以合法的形式纳入小学课程体系中,从而给媒介素养教育在小学校园的开展以合适的地位。

2.创造有利于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有利环境 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教育,促使他们在日常的传媒工作中注意对于小学生群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政府还可以大力发展扶植健康有益的少儿媒体,要求广大少儿媒体工作者以少儿心理特点为基准,创作更多更好的适合当代儿童特点和成长需求的媒介产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参差不齐,鉴于人人都是传播者这样的现状,政府对于新媒体运营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政策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媒介环境。

3.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多元形式共同推进 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媒介素养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家庭、社会组织以及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共同推进的事业。各个学校可以因校制宜,课堂教学、参观、游戏体验活动都可以采取媒介教育的形式。小学校园校本课程的开设,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平台。既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学校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也可以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政府主管部门可以组织有关的青少年教育机构和专家,科学编制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同时,政府可以整合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资源,发挥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教育机构的作用,在教学中结合本土特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当代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需要学校、家庭、媒体、政府、全社会共同推进,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小学生在面对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世界、屏幕世界时更加理性。

[1]张海波.媒介素养[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

[2]张海波.苹果世代:“00后”儿童的媒介化生存及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

[3]张 玲.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Research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NG Hai-ya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social,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 are the huge impact.Bron in this era of“00”,They had become a native of the digital age,a finger touch screen generation,QQ group of the world,they learn by new media,entertainment,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New media also influences and shapes their way of study and life.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media is still playing a role as a“double-edged sword”.This paper outlin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edia literacy,and then analyze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the necessity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elementary form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ed,highlighted the urgency and feasibility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new media;primary school students;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G434

A

1674-0882(2016)02-0108-05

2015-12-25

王海燕(1981-),女,山西阳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素养。

〔责任编辑 赵晓洁〕

猜你喜欢
媒介小学生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是小学生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