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手法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运用

2016-04-04 09:30黄莹雪
文学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罗锅马文陌生化

黄莹雪

陌生化手法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运用

黄莹雪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在俄国形式主义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的运用也并不少见。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巧妙地运用了“陌生化手法”,使其成为她最出色的作品。本文试图从该艺术手法在《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运用,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形式主义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 《伤心咖啡馆之歌》

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早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明确提出陌生化理论。“艺术手法就是让事物变得‘不寻常’,让形式变得困难,并增加认知的难度和长度。”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我们不可能永远保持对认知事物的新鲜感,“常规”的存在使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变得“自动化”。而陌生化的艺术手法却可以让习以为常的习惯及常规变得“奇异”。通俗地讲,就是推陈出新,将平时熟悉的事物变得“不寻常”,变得“奇异”,使读者有一种“惊奇”之快感,获得与以往不同的审美体验。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的卡森·麦卡勒斯的鼎力之作《伤心咖啡馆之歌》就是这种手法创作的典范,它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小说处处无不给人以“惊奇”之感。回顾过去,人们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大多聚集在作品的寓意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别错位”分析上,而从陌生化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的却尚未涉及。本文试图从“陌生化”手法在《伤心咖啡馆之歌》的运用,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一.人物陌生化:爱米莉亚﹑李蒙

小说主要人物为爱米莉亚和李蒙,作者运用陌生化手法使得这两人的存在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怪异”的存在。小说中,爱米莉亚“是个黑黑的高大女人,骨骼和肌肉长的都像个男人。她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梳,那张太阳晒黑的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犷的神情。即使如此,她还能算一个好看的女子,倘若不是她稍稍有点斜眼的话”。作者一反常态,并没有将我们的女主人公塑造成一位绝代佳人,有着“成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相反,却是“黑黑的”﹑“高大”﹑“骨骼和肌肉长的都像男人”﹑“头发剪得很短”“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犷的神情”,这些均不是一个普通女子的常有之态。这种通过对人物形象“改写”的方式使得读者耳目一新。而这种“改写”实则也就是对材料的变形和扭曲,作者通过创造差异与独特,打破读者的心理定势,使本来熟悉的对象(具有女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变得陌生(即爱米莉亚所带给观众的陌生形象)起来,从而引发读者以一种新奇的目光和方式去欣赏“陌生化”了的爱米莉亚这个人物形象的新颖独特。除了外貌特征,作者笔下的爱米莉亚在行为上也自有其一番独特之处。“她的婚姻在县里是件奇闻——这次结婚既古怪,又让人提心吊胆,仅仅维持了十天,使全镇的人都莫名其妙,大吃一惊”。读到这里,不仅是全镇的人感到莫名其妙,几乎所有的读者都一定会觉得又“惊”又“奇”又“怪”了。此外,爱米莉亚凭借自己的财富与才能在小镇上赢得了权威,与人交往中却锱铢必较,拒人于千里之外;她医术高明,对妇女病却束手无策,甚至为此感到羞愧难当。爱米莉亚的行为“修正”了人们脑海中所固有的“受人爱戴之人必乐善好施,与人为善;医术高明之人必能诊所有之病症”的固有思想。这种固有思想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经验总结,是一种习惯了的,固话了的思想。而“陌生化”通过对前在文本经验的违背,创造出了一种与前在经验不同的,特殊的符号经验,这种对前在经验的反拨,体现了陌生化的质的规定性,即取消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陈旧而传统的文本经验)。《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作者正是通过对前在经验的“修正”,破常出新,给人一种新的艺

术审美享受。

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李蒙。李蒙在小说中的出场是这样的,“那人是个驼子,顶多不过四英尺高,穿着一件只盖到膝头的破旧褴褛的外衣。他那双细细的罗圈腿似乎都难以支撑住他的大鸡胸和肩膀后面的那只大驼峰。他脑袋也特别大,上面是一双深陷的蓝眼睛和一张薄薄的小嘴。他的脸既松软又显得很粗鲁——此刻,他那张苍白的脸由于扑满了尘土变得黄蜡蜡的,眼底下有浅紫色的阴影。”这绝非是我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所看到的男主人公的形象,这样“陌生化”的处理,让我们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对这个身材侏儒的小个子罗锅产生新的认知。李蒙在咖啡馆的存亡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绝非是一个美国英雄式的存在。麦卡勒斯同时赋予了他小丑与骗子的角色于一身。对于李蒙在咖啡馆开业当晚及每天傍晚营业时间的出场,作者在描述中做了滑稽化漫画式的处理,使得他的小丑特质表露无遗,他的出场也成了国王加冕仪式的效仿。当“八大代表团”准备调查爱米莉亚“谋杀”李蒙事件时,李蒙却意外地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出现了:“那罗锅慢慢地走下楼来,大有本店大老板的傲慢神气”,接着,“罗锅迈着机械的,神气活现的小步子,走进店堂,来到那伙人的中间”,开始“检阅”众人:“他故意慢腾腾地打量每个人的下半身---从腰部一直到脚后跟。等他看够了,就把眼睛闭一会儿,摇摇头,仿佛认为他刚才所见到的都是微不足道的,接着他自信地把头朝后一仰,仿佛仅仅是使自己弄得更清楚些”。这种戏剧化的描写使作为外来者并处于弱势地位的李蒙“升级”至国王的位置并得以“检阅”代表团成员,而代表团成员作为已在小镇上居住了很多年的主人此刻却被“降格”成了被“检阅”的对象。“陌生化”效果下身份与地位的“互换”使这个非英雄式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新奇”之感。

二.环境陌生化:咖啡馆

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场所,咖啡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出现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陌生的环境。普遍意义上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咖啡馆却处于“不仅沉闷无聊,而且是‘寂寞的,忧郁的,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爱米莉亚的杂货店改装成的咖啡馆作为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异己”成分出现了。“这座钉上木板的旧房子,在方圆若干英里之内也曾是颇不平常的。这里摆过桌子,桌子上铺了桌布,放着纸餐巾,电风扇前飘舞着彩色的纸带。一到星期六晚上,更是热闹非凡”。当然,关于咖啡馆这些信息都是“陈旧”的,是生活中普普通通,极为平常的事物,是读者司空见惯的。它们本不会引起读者太大的注意和兴趣,也就谈不上给读者以审美感受。“但在艺术中,一旦经艺术家们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夸大或缩小,拆散与组合等加工改变,使它们在性质,外形,大小,色彩,形状等方面焕然一新,就会赋予它们以最大的艺术表现力,蕴含了艺术魅力,从而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读者的常识一般是,咖啡馆就是供人们休闲娱乐,谈情说爱的场所。文中,爱米莉亚的咖啡馆也的确起到此作用,然而,经过作者对材料的“夸大”,即让咖啡馆拥有着超越自身的意义,使得它不仅仅是人们脑海中普通的咖啡馆,更是小镇人们精神的寄托圣地,因此,此处的咖啡馆也表现出它“反常”或“超常”的一面。

小说中,咖啡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伴随着爱米莉亚与李蒙爱情的开始而存在,又随着他们爱情的结束而消亡。作者赋予了咖啡馆无限的美好意象以及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其远远超越人们脑海中那种常规意义上的咖啡馆。在爱米莉亚的咖啡馆里,连最有钱,最贪婪的老无赖也会变得规矩,不去欺辱任何人,没钱的人也会心怀感激之情,行为极其优雅,庄重。生活中,咖啡馆是无法起到这种道德约束的作用的,这种偏离常规的现象显现出了它的“不平常”。同时,咖啡馆对于小镇上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美好的“崇高信仰”。“镇上的人坐在咖啡馆旁边时,也是同样地感到骄傲。他们上爱米莉亚小姐的店铺之前,总先把自己洗的干干净净,进咖啡馆时总是很有礼貌地先在门槛上刮干净自己的脚。在这里,至少是几个小时之内,认为自己世界上没什么价值这种极端痛苦的想法,可以暂时压制下去”。在这里,咖啡馆是人们思想的灵药。通过“夸大”,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异于常规的咖啡馆,打破了人们对生活中事物的习惯联想。经过偏离和重新建构的创造程序,生活事实变成了艺术事实,从而获得了艺术性。作者在这里要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场所是“一个特别的咖啡馆”,注定要发生一个“特别的故事”。与全文所表现出的“怪诞”色彩也完全相符。

三.情节陌生化:爱的迷失

小说描写了美国南方小镇上一个古怪而畸形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爱米莉亚深深爱上了她又矮又丑的李蒙表哥,但李蒙却爱

上了爱米莉亚的前夫马文。李蒙背叛爱米莉亚并帮助马文报复爱米莉亚,最后爱情幻灭的爱米莉亚将自己封闭起来,与世隔绝。在这段三角恋中,每一段感情都是极不正常的,不与人们想象之中对爱情的预期是一致的。既不是中国的“才子佳人”式的佳偶天成,也不是西方的“美女英雄”式的爱情传奇。在大众的眼中,他们中的每一对都极其地不般配,并不符合常规下读者对于择偶与审美的选择。

爱米莉亚是一个长相高大粗狂,缺乏女人味既不美丽也不温柔的女子,却吸引了镇上的美男子马文,这在镇上的人们看来是不合常理的。作者笔下,马文长得仪表堂堂,甚至为了获得爱米莉亚的欢心,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他对养母十分孝顺,对弟弟十分友爱,去教堂做礼拜,参加所有的宗教集会等等。这是一个为爱改变的品行好,相貌佳的好男人。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爱米莉亚并不为此倾心。甚至在收到了马文为讨好而为她买的礼物“一只蛋白石戒指,一瓶当时牌子流行的粉红色指甲油;一只银手镯,上面有心心相印的图样,另外还有一盒要值两块五毛的糖果”后并不领情,她将所有的东西都待价而沽,在得到了马文所有的财物后匆匆结束了与其短暂的为期十天的婚姻,就将其赶了出去。然而更为“古怪”的是,如此“傲慢”的爱米莉亚竟然爱上了又丑又矮,品行不正的罗锅李蒙。她在他面前展现出她女性温柔的一面,给他吃最好的事物,穿最好的衣服,分享自己的秘密,甚至为他开了一家咖啡馆。但是,李蒙还是在六年后爱上了爱米莉亚的前夫马文,抛弃了爱米莉亚。

这段畸形的三角恋中充斥着各种矛盾。首先,美男子马文为何会爱上毫无女性美感的爱米莉亚?从他之后的行为可以看出,他并非为财。他是真真切切地爱上了这个超出大众审美范围之外的女人。而他的爱竟不被爱米莉亚接受,这又再次另读者感到“惊奇”。马文在未痛改前非之前虽作恶多端,却仍有镇上年轻漂亮的姑娘为之倾心,为何爱米莉亚不为之所动?爱米莉亚爱上了表哥罗锅就更“古怪”了。以至于镇上的人们都在猜想,爱米莉亚谋杀了又小又丑的罗锅。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她深爱着罗锅。然而,罗锅对于艾米莉亚爱并不感恩戴德,却“意外”地爱上马文。在平常人的择偶观或审美观念里,马文是不会爱上爱米莉亚的,爱米莉亚也不会爱上李蒙的。通过对材料的“变形”,生活事实变成了艺术事实。作者赋予了他们另类的审美,让这一个个在普通众人眼中无法在一起的人爱上了另一个,从而也带给人们一种“另类”的审美体验。同时,这种反常的,提炼过的,单纯的故事情节设置也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我们对已司空见惯了的人物在感觉上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情感感受和审美享受。

在故事情节的描写中,作者麦卡勒斯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它颠覆了我们平常对于爱情的想象以及固有的择偶审美标准,使我们突破既成性去体验周围世界的绚丽多彩。同时,也提供给我们更多的视角去重新解读爱情,欣赏爱情。

四.结语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是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解答艺术目的,艺术程序及何为艺术等一系列问题的关键。艺术作品的魅力就是通过“陌生化”来体现。《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冲击了文学作品中刻板的人物形象,突破审美惯性,破常出新,使得接受主体在另类审美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同时也丰富了文学园地。

[1]李文俊,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2]房小绵,性别错位 爱的迷失--《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人物爱米利亚分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

[3]杨宣宣,《伤心咖啡馆之歌》中李蒙与爱米莉亚的性别越界,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赵立伟,孙薇薇,爱的荒漠--评《伤心咖啡馆之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5]蔡春露,怪诞不怪,怪中寓真--评麦卡勒斯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J],2002

[6]孙小琴,《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女性形象分析[J]外国文学,2013

[7]赛尔登(Selden,R),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霍明杰,试论作为艺术手法的“陌生化”在《老人与海》中的运用[J],广州大学学报,2003

(作者介绍:黄莹雪,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罗锅马文陌生化
澡盆
想长大的马文
山菊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柳河鞋匠
满意的结局
真实还是虚构:与马文·卡尔森谈当代西方戏剧
我的稿费谁做主?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