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016-04-05 00:14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数学知识生活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航学校,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无论什么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当然数学知识也不例外。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生活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应用的脱节,学习过但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数学作为小学感受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会单独存在于现实生活之外产生作用,更不能从教材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1]《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简单的理解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1]。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的解读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做到让数学贴近学生周围的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与大家分享。

一、以教材为基础,促进知识的生活化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指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来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教材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等式”、"分数的意义"、“分数加减法”时,利用全班总人数、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各小组人数及每个小组的男生人数、女生人数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结合实例认识“单位一”、“分数的意义”、“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律”、“数值的等量关系”等 这样,既避免了数学教学枯燥的公式化,又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还有,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把材料重新组合:一是收集资料信息。一上课就请学生来说一说学校周边道路的环境情况。二是选择有用的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街道环境,在学校外公路两边栽种树木,一共栽了1000棵,成活了960棵”,根据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可以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四是教师帮助。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6%”,从而提出“成活率”和“96%”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在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展现,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生熟知的信息,充分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书本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让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内容,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分析现实生活问题,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一定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捷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捕捉数学知识,再用回到书本上来。

例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时,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而是跳出了课本,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经过如下:

1.创设情境:我和你们的语文张老师要换手机卡,现在有两种卡可供选择A类:每月缴10元月租,每分钟通话费0.10元;B类:无月租,每分钟通话费0.25元。我每月的通话量不大,每月通话时间大约100分钟,张老师业务比较多,每月通话时间大约200分钟。请同学们帮我和张老师做个选择。

2.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同学们看到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于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都想各抒己见。这时,教师要及时的引导,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算,根据计算结果,通过比较做出选择。这样,学生学习就很有成就感,将死板的书本知识运算变得生动有趣了。同时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关心日常生活,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生活体验的积累。从而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例如,在教学“解方程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玩猜年龄的游戏:先让孩子把自己的年龄乘3,再加上10,告诉老师结果,教师就可以猜出孩子的年龄。学生用怀疑的态度看着老师,但试了多次以后,才发现老师真神呀,都可以猜的那么准!在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就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学生都异口同声的回答:“想”。这时,教师才揭晓谜底:其实是利用解方程的方法知道你们的年龄的。这样学生在轻松的玩耍过程中就学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提高了学习兴趣。

再如,在教学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较人的高矮的例子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准确测量的意义后,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书本长度、两臂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很容易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最终会用于生活。数学不再是抽象,乏味的书本知识,而是充满活力与魅力.与现实生活相密不可分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知识要用于生活,注重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究,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用途,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例如,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些国外的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教育学生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学烙饼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回家亲身经历,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通过实践,学生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但实际情况会有偏差,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与实际联系的特点,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有趣、通俗、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充满活力。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数学知识生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