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分析与对策

2016-04-05 00:14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公办生源民办高校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 广州 511325)

我国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开办于199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绩斐然,成为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时代的进程。截至2015年5月23日,我国有正规民办高校722所,分布在全国30省市[1],占全国普通高校2553所中的28.3%。2010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分别颁发了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2]以及各省市陆续发布的一些政策,对民办高校办学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意见》文件中,提出“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党的十八大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3],这一切表明了民办高校随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转型期。

很多民办学校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的转型期,面临着各种风险,高校之间竞争加剧和更加分化,进入新一轮的“洗牌”,风险与机会并存。如何应对当前的民办高校办学风险,关系到转型结束后该学校的地位和生存质量。

一、转型期民办高校主要办学风险与原因分析

1.管理风险

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上。一些民办高校办学是基于“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的指导思想来经营学校,以企业经营理念来办学,把经济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因而在人力资源配置、教学设施设备、教科研等方面投入上采取能省则省的原则,过度降低经营成本,削弱了教学质量提高的保障条件,进而影响学校的信誉,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法人治理体制不完善。尽管多数民办高校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但实际上不少学校只是形式上的法人治理,决策权基本集中在董事长或其他个别的人手中,家族式、家长式管理还是大行其道,大权独揽,失去了制衡和监督机制,不利于学校长远健康地发展。

2.生源风险

其一,适龄人口比重下降。我国实施了三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今后上大学的适龄人口减少,在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颇具规模的情况下,导致一些处于较低层次的民办高校的生源不足,从这几年一些民办高校的招生可见一斑,尽管有些院校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来填补生源的不足,但生源质量显著下降。其二,民办高校的公信力和信誉度不高,收费高。老百姓“官尊民卑”的传统心态和民办高校高收费政策的方式,以及很多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对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着就业歧视,导致其就业层次低,这些都影响学生报考民办高校的意愿。在同一层次的学校选择中,多数家长把选择民办高校视为无奈的选择[5],所以,能够读公办就选择公办院校;有些即使是上了民办高校的本科录取线,也退而低选公办的大专院校;一些学生甚至已经被民办高校的选择复读再参加来年的高考,使得很多民办高校的报到率在80-90%之间,有些甚至更低。其三,多元文化拓展视野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吸引。随着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观念的更新,更多有经济实力的学生家长愿意送子女出国留学,以增强今后就业的竞争实力。外国的高校、港澳台的高校也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大举进入中国招生。以上种种,使得民办高校的正面临生源的严峻挑战,而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生源的数量与质量。

3.竞争风险

一是来自公办高校的竞争。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深化,无论是公立的本科院校还是大专职业学院,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办学物质基础,在社会信誉度和教育资源上占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事民办高校无可比拟的。二是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带来的竞争。这类学院进一步得到政府更大的资金支持,招生的数量也大,冲击的民办高校。三是来自国际高等教育机构的竞争。目前除了生源的“教育输出”外,外国教育机构教育投资的各种各样的学校,形成竞争更加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也威胁着民办高校。四是来自民办高校之间的自身竞争。民办高校的起步时间虽不长,但目前已经分出了层次。以广东的民办本科院校为例,原来的招生录取都放在本科的第三批进行,但近年来,像“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UIC”已经上升到第一批次录取,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上升到第二批次录取。这表明,民办高校的分化已经显现,随着以强化教学质量为主旋律的高校转型深化,今后民办高校的竞争和分化会进一步加剧,若不谋求思变,在同类院校中处于较低层次的学校,有可能被淘汰出局。

4.质量风险

第一,民办高校定位目标不精准。一些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是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而是模仿公办大学的专业设置,盲目追求“高、大、全”,办学特色不鲜明,对考生缺乏吸引力。第二,急功近利,盲目扩招。受规模效益的驱动,一些高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只要有生源需求就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学校的配套设施、师资不匹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给后续发展带来危机。第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大。由于体制、待遇所限,目前民办高校师是“两头大、中间小”的年龄结构,离退休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多,中年教师短缺。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知识老化,开拓创新精神不足,年轻老师则学术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另外,民办高校在高级职称晋升、养老保险待遇、教科研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如公办院校,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在取得讲师职称后都想方设法跳槽到公办职业院校或个别口碑、待遇较好的民办本科高校,造成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欠缺高水平和稳定,这一重要因素成为现阶段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之殇。第四,教学管理不规范。一些民办高校缺乏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估机制,教学过程有章不循,教学行为随意性大,教学重新地位不突出。

5.财务风险

目前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大多以来学生学费,国家的投入基本没有,而像西方的私立学校一样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的支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大可能,面临物价上涨、办学要求不断提高,办学的成本也在攀升。一些高校为节省成本,只能以牺牲教学质量来弥补经费上的不足。

二、应对办学风险对策

1.端正办学思想,明确高校的社会责任

端正办学的指导思想,摈弃把盈利作为最终目的。即使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大部分都是非营利性的,少数的盈利性高校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能满足那些渴求大学程度技术专场群体的需求[6],即把那些以求职或获得提升作为上学目标的学生当作客户来对待。因此,民办高校不应把逐利放在首位,忽略社会效益,而应遵循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原则,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合理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

作为民办高校,应清楚自身的优劣势,确定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不与创办多年的公办高校角逐。利用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且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创新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人才,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3.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法人治理机制,真正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理分工董事会与校长职责,把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董事会、校务委员会、党委会、学校各级机构,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监督、建言献策机制,民主治校,科学决策,保障学校健康稳步发展。

4.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支撑教学质量提高

民办高校要加强内涵建设,才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的内涵,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学质量,而支撑教学质量的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7]。对民办高校来说,首先要建立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从工资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保障制度入手,吸引高素质、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稳定教师骨干队伍。其次,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升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加大教科研资金的投入,促进中青年老师教科研能力的提升,为教师上水平上职称提供便利条件。

5.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树立质量强校意识,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完善教学质量,健全监控和评价体系。同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发展地位和原有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扬长避短,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制改革,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6.拓展多元的融资渠道,降低财务风险

单一的资金来源加大了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给持续发展带来压力。因此,民办高校应拓展多元的融资渠道,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的筹资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引进实例雄厚的企业或财团参股,社会捐赠,校友回馈,政府政策性支助,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在适当时机通过校办产业和服务进行创收等。

猜你喜欢
公办生源民办高校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