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关于“死亡”的禁忌表达对比研究

2016-04-05 00:14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尊卑死亡中日韩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中日韩三国同属儒家文化圈,文化上具有很多相通之处,禁忌表达也具有相通性。另一方面,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日韩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成果,同时将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国文化。因此,扎根于本国社会文化的禁忌表达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

一、中日韩关于“死亡”的禁忌表达相通性

1.禁忌表达的来源

(1)借助同义词或反义词

①人们不愿直接使用“死”,但是又想表达“死”,所以会找与“死”意思相近的字或词来进行替换。例如,汉语中的“辞世、逝世”,日语中的“世を去る、不帰の客となる”和韩语中的“”等表示离开人世。还有汉语中的“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闭上了双眼”,日语中的“息絶える、永眠する”和韩语中的“”等表达替代直接使用。

②在某些场合人们不愿直接说出“死”,于是使用“死”的反义词来替换。例如,汉语中的“寿材、寿木、寿衣”,日语中的“じゅい”和韩语中的“”等用“寿”字来替换“死”。汉语中的“殡仪馆、太平间、阴宅”,日语中的“葬儀場、殯 所”和韩语中的“”等表达替换直接表达与“死”相关的场所。

(2)改变语义,添加感情色彩

通过美化或丑化改变一个词的语义,表达对与“死”相关的事物的态度。《札记·曲礼(下)》中的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这种带有封建社会尊卑观念的表达,美化了帝王的死,带有敬意和褒义。与此相对的,“完蛋了、见阎王了、玩完了”等带有蔑视和贬义色彩,用于表达对反面人物和恶人之死的贬低。日语中,“永眠、亡くなる”等用于对年长、社会地位较高、需要尊敬的人,而“縊れる、身投げ、自刃”等表示非正常死亡。韩语中,提及年长、社会地位较高、需要尊敬的人的死亡时,使用“”等,对普通人使用“”等。

(3)模糊语义,借助其他用语

利用语义的模糊性,将其他的词派生出新的语义,以替代直接使用“死”。例如,汉语中的“安眠、凋零、离去”,日语中的“眠る、失う、倒れる”以及韩语中的“”等,通过模糊语义,使其词义扩大,派生出死亡的含义。

(4)运用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更加形象地表现死亡或将死时的状态。汉语中的“翘辫子”来源于清朝时梳辫子的习俗,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死亡。日语中的“散華”表现生命像樱花一般凋零。韩语中的“”用来比喻生命结束。汉语中的“去见马克思”、日语中的“永眠”和韩语中的“”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替代直接使用“死”。

(5)从其他语言中借词或表达

日韩深受汉文化和大乘佛教影响,日语中的“成仏、寂滅、仏滅”和韩语中的“”等表达来源于汉语中的“归寂、圆寂、坐化”等表达。

(6)结合民俗、宗教、历史等借词

2.禁忌表达体现的价值观念

(1)禁忌表达所反映的政治体制大致相同

中日韩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实行封建制度,等级尊卑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和生活。中国《札记·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处于封建社会的日本和韩国深受中国的影响,与死亡相关的禁忌表达与中国基本相同。在日本,天皇之死用“崩”,皇族、三位以上贵族之死用“薨”,四位、五位等有一定身份地位之人的死用“卒”,六位以下的庶民之死用“死”。韩语中,帝王将相的死使用“”等,普通人的死使用“”等表达。

以上关于“死亡”的禁忌表达都是封建制度下等级尊卑观念的产物,日语、韩语中的相关表达深受汉语的影响。

(2)禁忌表达体现出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忌讳表达深受萨满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的影响。中国鬼神文化中存在一个相对于人间的阴曹地府,产生了“见阎王、赴黄泉、见鬼去了”等表达。道教追求得道成仙,产生了“登仙、仙去、仙游、化鹤、驾鹤西去”等表达。佛教重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产生了“上西天、归西、见佛祖”等表达。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上天堂、见上帝”等表达。日本的神道教、佛教和基督教也影响着与“死亡”相关的忌讳表达。受佛教影响出现了“成仏、涅槃、仏滅”等表达。基督教常用的相关忌讳表达有“神为、眠る、昇 天”等。在日本各宗教中关于“死亡”忌讳表达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不能乱用。韩国的儒教、佛教、基督教和萨满教影响着与“死亡”相关的忌讳表达。受佛教影响出现了“”等表达。基督教常用的与”死亡”相关忌讳表达有“”等。

中日韩关于“死亡”的忌讳表达都受到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表达。由于道教、神道教和萨满教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中日韩受本土宗教影响而产生的与“死亡”相关的忌讳表达差异很大。另一方面在对待佛教和基督教等态度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了禁忌表达的使用情况出现差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宗教道教在一定程度上融合,道教中的一些表达被佛教接纳、采用。在日本,不同宗教的相关禁忌表达按照严格的规定各自使用,没有出现融合、借鉴。在韩国,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和迅猛发展,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相关表达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

(3)禁忌表达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大致相同

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可以体现民族心理和普世价值观念。中日韩的普世价值观念和语言运用中的感情色彩基本相通。汉语中体现价值观念和感情色彩的词汇比日语和韩语丰富很多。

(4)禁忌表达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中日韩关于“死亡”禁忌表达受到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制度瓦解,体现等级尊卑观念的相关表达在中国已经不再使用。对国家领导人之死,常用“与世长辞、鞠躬尽瘁、为祖国贡献了他毕生的心血”等,对普通人之死常用“寿终、老了、没了”等。在日本,原本体现尊卑等级的部分表达转为表示“尊敬、礼貌”等。体现宗教信仰的词汇大部分依旧存在,对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多用“御速行、他界、永逝”等表达。在韩国,体现等级尊卑观念的相关表达已经不再使用。对需要尊敬的人使用“”等表达,对普通人使用“”等表达。

二、中日韩关于“死亡”的禁忌表达差异性

中日韩关于“死亡”禁忌表达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中韩的禁忌表达差异相对较小。但是,中日韩民族风俗差异较大,所以,与“死亡”相关的禁忌表达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

汉语中关于“死亡”禁忌表达无论从数量还是所表现的内容上来说,都是最多最丰富的。日语中关于“死亡”禁忌表达也不少,韩语中的表达相对较少。

中日关于“死亡”禁忌表达主要是通过词汇实现的,而在韩语中相关表达主要是通过俗语实现的。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来看,中日韩关于“死亡”的禁忌表达与政治体制、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普世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中日韩关于“死亡”的禁忌表达在来源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两方面具有相通性。另外,由于中日韩民族风俗差异较大,所以,与“死亡”相关的禁忌表达存在差异性和独特性。相通性体现了中日韩三国交流的深入、文化的渗透和互补以及中国文化对韩国、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差异性和独特性体现了中日韩三国语言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普世价值观念等的差异。通过分析对比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三国的语言文化,有助于挖掘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现象,加深对三国语言的理解,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尊卑死亡中日韩
“蛰伏”后,再启程——记中日韩对接合作发展山东行
在潍坊,共话中日韩合作
倪进明
“中日韩+X”模式,打造三国合作新平台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