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汤因比的“政治真空”看两次世界大战间东欧地缘政治陷落带

2016-04-05 00:14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小国东欧保加利亚

(贵州省贵阳一中,贵州 贵阳 550001)

一、概念

汤因比在文中并未明确将其称作“东欧地缘政治陷落带”,只是和其余如比利时等小国国家放在一起,将其统称为“欧洲小国”[2]所以在此先理清“东欧地缘政治陷落带”这个概念是有必要的。

东欧,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长期没有明确的范围,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以东各国都曾在不同时期内被视为东欧的国家。而“东欧国家”则是一个包含政治因素的概念,指二战后的欧洲东部的社会主义各国,而这一概念在冷战后被逐渐淡化。本文的“东欧”范围明确,指从一战后夹在苏德之间的各小国,包括: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奥地利。这些国家国土狭小,实力较弱,大多属一战后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新成立的国家。将他们与德国,苏联等强邻相比较,“欧洲小国”这个称谓完全合适。但因其面积广,组成国家多,且在欧洲东西部的交接地带,属兵家必争之地,故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该地带成为了牵动欧洲与世界局势的地缘政治漩涡,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与人类命运。

二、地缘政治陷落带(一)——民族自决的滥觞

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欧洲政治版图被重新划定,美国总统威尔逊强调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了东欧各民族建国的依据。但问题在于,该原则只阐述了一般性的原则问题,对于不同地区怎么执行该原则,未能给出明确答复;而东欧小国的民族分布因为各种原因,极为复杂;即使是最高明的语言专家与民族学家也难以画出一条精确的民族分界线,这个问题导致东欧许多国家不得不“拼凑民族”;最典型的如南斯拉夫,该国并没有南斯族,而是将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合称为“南部斯拉夫人”。这四种人中前二者信奉天主教,后二者则信奉东正教,文字上也分为拉丁字母与西里尔字母。就这样,不同民族依照“民族自决”,拼凑在了一个国家。类似的还有捷克斯洛伐克,由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构成主体民族。这样的组合处于不同的目的,有的是因为民族认同上的情感,如克罗地亚人与塞尔维亚人的结合,而有的则是为了达到“主体民族”所要求的比例,如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这种自决虽然使一些长期被统治的民族获得了解放,但也让不同民族较之前罕见地处在同一个国家;这些民族中有不少是第一次成为主体民族,缺乏管理国家的经验,再加上与异族同处一国,这就给后来的同室操戈埋下了后患。例如二战中的两个“保护国”——斯洛伐克保护国与克罗地亚保护国,前者在缩水的领土上与捷克人分庭抗礼,后者的乌斯塔沙则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由于这些“独立”均与纳粹的支持有直接关系,故后来这两个民族均将这些历史视作污点。

除了主体民族的矛盾之外,少数民族问题也纠缠着这些东欧小国,给本就不太平的国内政局添上了阴影。南斯拉夫有分布在伏伊伏丁那的匈牙利人,以及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等,而前文提到的捷克斯洛伐克,也有苏台德的德意志人以及卢西尼亚的乌克兰人,波兰人也统治着东部的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这些少数民族多因1919到1922年之间的匆忙的民族分界与战争(如波苏战争)而被分隔在不同国家,变成少数民族。在这些国家中,主体民族刚通过民族自决获得解放,却用着原来统治自己的民族政策去对付国内的少数民族,使其成为“二等公民”,而这些少数民族与统治民族之间的矛盾则被别有用心的邻国给放大和利用,比如慕尼黑会议中纳粹德国以“解放德意志人”的理由强索苏台德,而苏联则在二战正式打响后向西占领波兰东部,以“保护”波兰的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为借口占领了波兰的东半部。

综上可以看出,“民族自决”虽给东欧各弱小民族以建国的机会,但因民族划分上的实际困难与国界划分上的草率处理,却也带来了不利于这些民族发展的副作用,导致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内讧不断,进而使这些国家难以专注于自身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与强邻国力上的差距,间接导致了二战中的一战即溃。

三、地缘政治陷落带(二)——领土划分的纠葛

在这些东欧小国中,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新生国家并存,前两者包括同盟国集团的保加利亚、匈牙利(代表奥匈帝国)以及属于协约国集团的罗马尼亚、希腊,后者则包括南斯拉夫(其组成部分中的塞尔维亚、蒙地内哥罗属于协约国)、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等这些国家在四大帝国(奥匈、德意志、土耳其、俄罗斯)崩溃过后的留下的地缘遗产上分割领土,而其所达成的结果常使各国都不满意。波兰在波苏战争期间获得立陶宛现今首都维尔纽斯,使两国交恶;而匈牙利与原来的匈牙利王国相比则大为缩水,不仅丧失了七成的领土,还失去了仅有的海港里耶卡,更使近三成的匈牙利人在他国当少数民族,这种“丧权辱国”的待遇促使匈牙利跟随法西斯,成了纳粹德国的爪牙,攫取他国领土;保加利亚被迫将爱琴海出海口割予希腊,这个领土安排为后来保加利亚跟随法西斯瓜分希腊埋下了伏笔。这些国家之间领土划分矛盾使其各自对立,给他国干涉留下了余地;例如一战过后法国牵头由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组成的“小协约国”就是一个明确针对匈牙利的军事联盟集团,而这样战略包围使匈牙利向纳粹德国靠拢,就这样小国间的纠葛发展为德法两个欧陆大国的对立,这给东欧各国的和平乃至欧洲与世界的和平带来巨大危害。

除了小国间纠葛,大国与小国间的矛盾更引人注目。德国与波兰因但泽港交恶,而苏联则在二战中与芬兰干了两仗,南斯拉夫与意大利因达尔马提亚相互排斥。这些纠葛不像小国间的冲突,关系的不是获得领土的多少,而是涉及到小国自身的生死存亡。然而由于短视,这样严重的隐患在一战结束后的边界划分中竟被视而不见。以波兰为例,波兰在东欧各小国中最为危险,因为其同时拥有苏德不愿意看到的边界线,如果说波兰为了获取出海口不得不占据占据波兰走廊而将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分隔开来[3],那么与苏联的纠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在波兰复国之际,英国曾根据较为明确的民族区别分布提出了一条叫做“寇松线”的边界设想,这条边界将大部分波兰人置于界线以西,以东则是乌克兰人与白俄罗斯人。但在苏波战争中战局逆转,波兰向东推进到寇松线以东大约一百到两百公里,进入了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聚居区;而当时苏俄无力再战,不得不接受这个领土划分,在1922年签订《里加条约》。这样一来,波兰就等于是给自己判决了死刑:苏德都在其最虚弱的时刻忍受了波兰的领土要求,这一相似的遭遇间接使得苏德双方的靠拢(德国是第一个承认苏俄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大国),而当苏德国力恢复,拿回这些土地是迟早的事——1939年,波兰惨遭瓜分。类似的例子还有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芬兰的贝柴摩,两者都在二战伊始就被苏联获得。

可以说,苏德插手东欧小国的边界冲突,这就使得这一整个地区变得像一个陷落带,小国在其中勾心斗角,而大国则以此地区为赌场,为世界霸权而博弈,这样纷争不休而又有外力渗入的格局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四、地缘政治陷落带——大国角力的赌场

混乱常需要强力来制止,东欧混乱的局面给了列强极好的机会,近有苏德,远有英法,美国则因孤立主义而袖手旁观。列强在该地区博弈的形式主要有:经济渗透(捆绑),幕后颠覆,强制占领,武装入侵。

经济渗透以纳粹德国尤为突出。凡尔赛合约中德国并没有被解除工业生产能力,这也使其有能力用经济诱饵换取个别小国的支持,进而与其发展成为紧密的经济合作伙伴,最后在大萧条的推波助澜下,东欧各小国在经济上直接被捆绑在德国的战车上。以保加利亚为例,该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德国将保加利亚当做落后军备的淘汰地,将二手坦克低价卖给保加利亚,保加利亚以低价出售农产品到纳粹德国,这种经济上的互补行为起始于三十年代,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尤为频繁,保加利亚也因此被戏称为“第三帝国的‘多瑙河农业和原料行省’”;此外,德国还在保加利亚招聘劳工,不过待遇恶劣。[4]与此类似的还有德南合作,南斯拉夫将半数以上的货物出口给德国,而德国则让本国人民到南斯拉夫度假,为后者创汇。[5]除了德国,其余各国虽然也有类似的举动但无论是力度还是范围都不及纳粹德国。

幕后颠覆则是为领土扩张做准备。德国资助苏台德分离分子,助其分裂捷克斯洛伐克,而苏联则利用各国共产党展开颠覆活动。当颠覆行动成功,往往紧接着就是占领的开始,如德国对于奥地利,先要求许士尼格下台,然后扶持亲纳粹领导人英夸特,最后吞并了奥地利;苏联则用“友好互助条约”的伎俩,在波罗的海三国扶殖苏维埃政权,然后吞并。

若和平演变失败,武装入侵则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德国以但泽港为导火索对波兰发动闪电战。苏联则善于利用“草台班子”政府:1939苏联要求与芬兰交换领土被芬兰拒绝,苏联借此对芬兰宣战;在战争过程中芬兰曾请瑞典调停,苏联却答复说“苏联并未与芬兰政府作战,因为苏联已经承认了‘芬兰民主政府’”,所谓“芬兰民主政府”就是在一个苏占区一个叫特里约基的村子里在苏联人的支持下成立的以芬兰共产党党首库西宁为政府首脑的傀儡政府[6]。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在波苏战争苏俄向华沙进军过程中,苏俄就成立了一个“波兰苏维埃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傀儡政权,这种做法的意图在于一是便于在战争胜利后立即接管占领地区,二是披上合法外衣,表明苏联(俄)的军事行动并非入侵行为,而是应该国“政府”的邀请去“解放”该国人民。

英法相对于苏德来说对该地区的影响力稍弱,但仍是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国拉拢“小协约国”以围堵德国,而英国则继续执行“大陆均势”政策,对于东欧事务依然持“扶弱抗强”的态度,必要时也会发动军事行动,如1917年英国入侵中立的希腊以把守萨洛尼卡港。但在奉行“绥靖政策”期间,英法影响力一落千丈,东欧小国几乎全部拜倒在苏德的淫威下,壮大了法西斯实力,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五、总结

二十年战间和平使东欧各民族在自近代以来第一次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然而因为自身实力的羸弱与外来压力的影响,这些国家的独立自主大多昙花一现,不是被直接吞并,就是当附庸国以求生存,总之沦落为大国的角力场;而这些弱小国家所营造的政治真空又为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甚为不满的苏德意提供了满足其野心的无限可能,从而使大国陷入纷争的泥潭,进而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格局发生彻底性的变革。雅尔塔体系中,上述各国大部分变为苏联的附庸国,而整个欧洲则成为美苏争霸的博弈场,东欧小国便不再作为地缘政治斗争的核心区域。然而自冷战结束,欧盟、北约东扩以来,东欧小国时不时再次成为大国斗争的焦点,例如2014年乌克兰内战(苏联解体,东欧小国涵盖范围扩大),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等。对于俄美,俄欧在该地区的对立是否会升级本文暂时无法得出结论,但从东欧各国人民的角度来说,坚持和平与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的原则,将东欧从地缘政治冲突中心区乃至陷落带转变为欧盟大框架下的一个稳定实体,才是东欧小国的最终出路。

猜你喜欢
小国东欧保加利亚
小国名企斯太尔
袖珍小国,博物胜地——探访梵蒂冈博物馆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东欧挂车第一品牌 Wielton策马加鞭瞄准更大市场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
保加利亚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从波兰看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改变了什么
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对2011年选举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