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的探讨

2016-04-05 00:14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领导法治干部

(中共普宁市委党校,广东 普宁 515300)

新一届中央集体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不断强化各级必须运用法律、政策、制度等来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意识和水平,努力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从“管理”走向“治理”,以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执政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领导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是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对于进一步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执政党的地位要求提升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大大增强,但也仍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考验,党内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的问题。除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外,在主观方面,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有的不注重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强;有的不会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有的对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关系缺乏系统的把握,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强;有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依法行政的能力不强等。还有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贪污受贿、徇私枉法、买官卖官、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还比较突出,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但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而且已经和正在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只有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包括社会治理能力在内的党的执政能力,创造新的执政成绩,保持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度和公信力,才能做到长期执政。

2.国家的长期和谐稳定要求提升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存在的问题很多,社会治理任务艰巨繁重。一是社会内部矛盾易发多发。矛盾主要集中在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等热点领域,涉及各行业各阶层人群。社会上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主要是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三是社会公共安全形势严峻。主要表现为安全生产事故、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不时发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增多;外部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对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期和谐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3.社会条件的变化要求提升领导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

3.1 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结构逐渐解体,以中间阶层、企业家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为代表的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户口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在新社会阶层出现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新的社会群体产生。例如在城乡流动大潮中,农民工以及在农民工流动就业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甚至“流浪儿童”等群体。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提升自身的社会治理能力,才能应对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出现的挑战,引导新兴阶层共同为国家的建设出谋献策。

3.2 新的社会组织的发展

我国单位制解体以后,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来为自己提供生产、生活和精神的依托和归属。因此,社会组织取得一定的发展并成为新时期一个突出的特点。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社会组织数量达56.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9.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6.4万个,基金会3736个。实际上,除了上述经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三类社会组织之外,我国社会组织还存在更多其他类型,数量更大。如近年来,城市的很多住宅小区都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等。除了备案登记的“草根社会组织”之外,还有很多松散型的准社会组织,如老乡会、同学会、校友会、兴趣小组、网友会、网络社区组织等。这些新的社会组织满足了其成员一定的社会需求,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可承接从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减轻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也发挥着政府和企业难以企及的一些作用。因此这些新的社会组织需要社会给予支持,需要合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中内部管理规范性不够、自律性不强等问题较突出,特别是有些社会组织法制观念淡薄、不讲诚信、缺乏社会责任感,加上具有组织的特性,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负面作用,严重的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冲击,所以,在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的同时,要求领导干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对其加以有效的规范和引导才能使其健康发展。

3.3 新的社会需求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人们的社会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基本生存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发展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是基本需求的标准在逐步提高,权利需求越来越强烈。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满足之后,人们开始由注重生活的量向注重生活的质方面转变,开始关注和追求生活的舒适和品位。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关注和重视自身的权利,希望能够有迁徙的自由,希望能够有表达的权利、参与的权利,希望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等能够得到保障和实现。随着社会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必然要求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也随之调整。这种调整最终还是落到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方面能力提升上。

3.4 新的社会心态的挑战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财富蛋糕的做大,随着开放的扩大和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便捷化和互动化,在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利益群体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待改革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在改革中失利的群体对改革开始持怀疑甚至抵触态度,仇富、仇官心理在少数人心中滋生。对于新的社会心态,政府除了要关注产生的原因,了解公众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要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如何为大众服务,才能缓和更多的社会矛盾,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

二、提升领导干部社会治理能力的途径

1.不断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

领导干部要拥有高超的社会治理能力,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具有敏锐的战略思维,才能顺应时局变化而为之,把各项社会治理工作做得更好。这就需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战略思维和新的治理理念。首先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增强政治定力,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其次要培养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性思维,它要求思维主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防止和克服片面性。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抓工作作决策时,要站得高,看得远,纵观国内外形势,研究全局与局部,着眼当前与长远,关注利与害,把握机遇,勇于挑战,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必须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研究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子、新方法。既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要正视各种矛盾关联性、集聚性和突发性特点,明确矛盾争端的源起和发展状态,从而辨析真伪,依法解决。

2.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

法治是我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领导干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主动以法治思维看待问题,带头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依法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2.1 用法治的眼光审视问题、谋划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国家和社会,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理性共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领导干部需要学会用法治的眼光审视问题、谋划工作,树立办事依法的规则意识。把办事依法作为政治责任、施政习惯、自觉追求,克服特权思想,树立职权法定和权责统一的观念,牢记任何职权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符合法律,违法行使职权要承担责任,不作为、失职也要承担责任;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带头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绝不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权。

2.2 在法律的框架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妥善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在此方面,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通过依法办事预防和化解矛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公权力行使不当带来的社会矛盾。

2.3 善于运用司法最终解决矛盾

司法裁判具有中立性、规范性、终局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有利于实现定分止争和案结事了。因此,引导当事人通过司法诉讼途径解决矛盾纠纷,以发挥司法在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中的主导作用非常必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领导干部积极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创造良好的环境,杜绝一切法外干预,带头尊重和服从审判机关的生效裁判,带头维护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力求在法治轨道内妥善解决矛盾纠纷。

3.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破解难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因此,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强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意识,强化敢于涉险滩、打硬仗的战斗精神,锤炼提高治理能力的意志品质,不断破解各项社会治理难题,努力把改革推向深入。

3.1 坚持解放思想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应对这些矛盾和挑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2 不断创新发展

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容许失败的良好制度和氛围,更多地运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集聚创新资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释放创新活力,从而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3.3 勇于拼搏进取

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锤炼提高治理能力的意志品质,敢于突破传统条条框框,以无所畏惧的精神,甩开膀子,鼓足劲头,努力在各个改革项目中善作善为、取得实效。

4.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领导干部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破解治理难题、提高治理能力、优化治理效果,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必须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把当前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突出困难和矛盾了解透彻。进行调查研究时,要明确调研内容的重点和方向,提高针对性;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突击访查的方式,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真正把深化改革的重点、社会关注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焦点等搞清楚;要进行全方位的对象调查即在调查机关的同时还要调查基层,调查干部的同时还要调查群众,要解剖典型还要了解全面,要总结经验还要研究问题;要实现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确保调研成果,及时作为出台改革举措、搞好发展决策、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领导法治干部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