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侯外庐、罗克汀《新哲学教程》教科书体系及其价值

2016-04-05 00:14
中文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程教科书哲学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侯外庐、罗克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是以由史学家侯外庐先生、哲学家罗克汀先生于1946年6月合著的《新哲学教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基础所形成的一套有关论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体系。看待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关键是要看到它在当时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从中借鉴其优秀的部分,取其精华、去之糟粕。《新哲学教程》是体系的基础,本文试图从体系的角度挖掘这本解放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价值。

一、《新哲学教程》撰写者问题

《新哲学教程》是侯外庐、罗克汀共同撰写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把《新哲学教程》归为侯外庐名字下的教科书是不恰当的。《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提到:“他(侯外庐)在一九四六年六月与罗克汀合著的《新哲学教程》,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唯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课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辩证唯物论特别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与范畴,论证了辩证唯物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和验证”。[1]然而,据侯外庐自传《韧的追求》所说,1946年侯外庐与罗克汀在邓初民先生主编的《唯民周刊》的《哲学讲座》联名供稿,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这其实就是《新哲学教程》的初稿;同年6月《新哲学教程》由新知书店出版发行。侯外庐先生还具体交待了在民联客舱上写序的事情,并较明确说明该书撰写:“我随身带着多数篇幅由罗克汀起草,后来我与他联名出版的《新哲学教程》的书稿,在船上为该书加了序言”[2]。罗克汀夫人雷道瑜也认为该书绝大部分篇幅是由当时年轻的罗克汀先生撰写的。可见,《新哲学教程》的主要撰写者是罗克汀,侯外庐也参与了编写。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点的分析

关于哲学的对象和内容的问题,《新哲学教程》认为哲学是对于世界事物的一种根本看法,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且书里强调,这种世界观一定是人们站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的立场和不同社会生活集团利害上去看的:“就本来的意义而不加以任何歪曲和增减地说来,所谓哲学不外是人们站在一定立场上去观察事物(自然界的和社会界的)时的一种观点、态度、方法和基本理论”[3]教程又认为,哲学指导了科学的发展,是一切科学的总的方法论:“科学的哲学从客观世界事物(自然界和社会界)底发展中抽象出具最普遍的法则,所以使成为了一种最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4]。而各种哲学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种唯一的科学的新哲学,它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教程分析了这种新哲学的基本特点及其革命变革的主要标志。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种科学的哲学是“客观世界底一般运动规律的正确的反映。正因为它如实地说明了客观世界底一般运动和发展的法则,因此,成为了最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方法论。”[5]也就是说,科学的哲学从“客观事物的一般发展的原来样子”自然而然得出“一般运动规律的正确的反映”,而规律又反过来指导科学研究。这种科学的哲学宇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教程强调辩证唯物论的科学性和绝对普遍性,强调它代表了人类常识范围内的一种高度概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阶级性。教程认为,“所谓哲学,原来不过是站在一定立场上对待事物时的一种基本的态度、方法、观点和理论”[6],而“超阶级的哲学是没有的,辩证唯物论的特征在于公开承认它的阶级性和党派性而宣布服务于社会政治为重要任务”[7],“是卡尔主义伊里奇主义政党的宇宙观”(注:即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这说明,辩证唯物论只是明确立场而已,而不具超阶级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教程认为,“辩证唯物论立足于时间底基础上”。“它要如实地去说明事物,变革事物,所以它将自己立足于每日人类对于和社会界底实践行动的基础之上。它经常不断地用自然界的实践经验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所以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而使自己不断地能够更确切地反映着自然及社会界的物质运动规律。”[8]强调了实践性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将“指导科学”看为“指导实践”。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普遍性。教程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以往的旧哲学,还在于它是哲学史上最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只有辩证唯物论,才克服了机械唯物论的形而上学的褊狭性及限制性,在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的广泛领域中,全面贯彻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命题。辩证唯物论之所以是最完备的理论,是因为它是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统一,是唯物论的最高理论形态。

《新哲学教程》从全新视角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分析到位,为阐述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课体系的建构

作为一本教科书,《新哲学教程》构建起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哲学教科书理论体系,全面系统的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教程将辩证唯物论归纳为三大基本论点,并由此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起一个系统化的教课体系。正如雷道瑜说:“现在看来,《新哲学教程》一书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方面远远超出了此前和同时出版的同类著述。该书与当时流行的通俗读物不同,更注重建构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9]《新哲学教程》把辩证唯物论归纳为三大基本论点:

第一,辩证唯物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和本源性。精神、思维、意识、想象都是派生的、第二义的,是物质的反映。“辩证唯物论彻底地在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广泛领域中贯彻着‘存在决定意识’的科学命题,强调地指出了物质的首次性,本原性和第一义性。”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主观、思维在变革现实过程中的作用。教程进而分别论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强调了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和主导地位,认为“如果离开了科学上的物质观,那末哲学的物质观便会患了‘贫血症’,显现出空虚和没有内容的形态”[10];时空观强调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而运动观则强调矛盾的统一性,认为“一切运动变化底诸形态都是该特殊运动形态的事物底内在根本矛盾对立的展开底结果”[11]。这个基本论点实际上是教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体系的建构。

第二,辩证唯物论承认物质运动的客观实在性和自动性。在此基础上,教程详尽底探讨了辩证法的诸法则和诸范畴,认为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和核心的法则,其他法则是从属的、派生的。“对立统一法则是一个普遍的,一般的关于客观世界的和认识的法则。对立统一及其斗争底展开的实际,存在与一切自然界及社会界的事象中间。而人认识过程及思维法则中的矛盾统一实际不过是客观法则的反映。因此,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当做认识法则和伦理法则看的辩证法则,它存在于自然界、社会界以及人类思维底广泛领域当中的。”[12]教程详细分析了事物的诸范畴、诸法则如何从对立统一法则这个核心产生出来,如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定律等等。这个基本论点实际上是教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体系的建构。

第三,辩证唯物论承认世界及其规律性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世界及其规律性是完全可以认识的;为经验及实际所考验过的我们的知识是可靠的知识,有客观真理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且这种物件将来亦会被科学及时间的力量所发现和认识的。”[13]教程强调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于以往哲学的重大区别在于它能动地把握了认识上实践的契机,在承认真理的客观实在性后强调“实践生活是本源的”,是“理性认识之源泉”,是检验真理之标准,进而论述了人类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客观世界的内部的运动规律造成的。事物发展有必然规律,而唯物辩证法正是这种规律。人既不能变成没有能动作用的机械,受自然法则支配,也不能抹杀了规律的必然性。辩证唯物论关于必然与自由的科学理解,是被现代科学及人类生产实践所证实的。这个基本论点实际上是教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体系的建构。

四、《新哲学教程》的时代价值

首先,从历史价值看,《新哲学教程》是当时进步领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新哲学教程》一书被当代学者誉为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唯一一本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教材,它在中国现代无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备了很高的历史价值。鉴于该书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的地位与作用,《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将它收入该丛书的第一编第三册中,由上海书店与1989年重编新刊行于世。

其次,从学术价值看,《新哲学教程》的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应用性也远远超越了同时期的马哲教科书。首先,《新哲学教程》是一个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教科书。教程对辩证唯物论的三大基本论点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系统地阐述的:首先阐述其本体论,然后是方法论,最后是认识论。三大方面的脉络清晰明了,比之以前的哲学通俗读物有了质的飞跃,因为这种体系化的模式使教科书更具有学术性、严谨性。其次,教程中每一个论点都结合了哲学史的考察。特别在考察唯物论与唯心论时有一个以辩证唯物论观点阐述的西方哲学史,使人产生到了厚重的历史感,也彰显出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思想历史的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第三,教程中还通过援用大量数学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来论证新哲学的正确性。我十分佩服罗克汀先生将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良好的哲学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像二十世纪的自然科学的新发展,诸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闵可夫斯基的四元空间理论,黎曼及罗伯切夫斯基的非欧几里德派几何学等等,他信手拈来,以为辩证唯物论的应用的科学论据,而认为“动摇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观点”[14]。《中国现代哲学史》评道:“这是前此一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论著中所少见的。……这无疑对于纠正那种忽视自然科学种的哲学问题研究的倾向,有着重要的意义”[15]。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而且罗克汀先生研究哲学的方法也值得当代学者借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唯物辩证法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我们不仅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还要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今最高科学成果,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又不断将理论应用到具体研究中去,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侯外庐、罗克汀的研究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罗克汀先生以自然科学论证辩证唯物主义,而侯外庐先生毕生致力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释历史。

当然,《新哲学教程》作为一本解放战争时期的教科书,它或多或少会烙上时代的教条印记——实际上这是所有马克思主义教科书都难以避免的。然而教科书的作用正好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的大门,而并非将它奉为“圣经”。侯外庐一语道出所有教科书的用途和地位:“一门学文编成教程,总带有教条性的,所以我常对青年朋友说,与其读一本概论,不如读一本范例的著作……如果入门研究的青年,为了使自己容易接近哲学的深远处,亦需要教科书类的帮助,则不妨把我们的书看一看,看完之后切不可当作圣经,只把它作一个阶梯,登高自卑而已”[16]。

总之,《新哲学教程》是一本优秀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教科书,对后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撰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本教科书也凝聚了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血和汗,凝聚了他们在艰苦岁月下依然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我忘不了侯外庐先生留法翻译《资本论》的艰辛,也忘不了罗克汀先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执着。

注释

[1]、[15]见王育民,吕希晨:《中国现代哲学史》,p.599、p.620

[2]见侯外庐《韧的追求》p.180

[3]、[4]、[5]、[6]、[7]、[8]、[10]、[11]、[12]、[13]、[14]、[16]见侯外庐,罗克汀《新哲学教程》,p.1、p.3、p.4、p.66、p.68、p.69、p.85、p.92、p.p.98-99、p.p.80-81、p.171、p.2

[9]见雷道瑜《罗克汀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纪念罗克汀先生诞辰80周年》一文

猜你喜欢
教程教科书哲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