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区水稻低产原因调查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16-04-05 10:48李顺康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6期

李顺康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农牧局,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仁和区水稻低产原因调查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李顺康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农牧局,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通过对仁和区水稻低产原因的调查,查实了引起水稻低产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全区的水稻单产,增加总产,促进稻农增收。

关键词:水稻低产;原因调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仁和区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河流水系各不相同,多为小型溪水,海拔垂直高差大,高山阻隔形成不同的水稻产区,是优质稻的理想高产栽培地区,然而多年来,单产水平却较低。经过近年的试验、示范及高产创建,杂交稻单产800kg/667m2、粳稻单产650kg/667m2以上完全能达到,高产栽培试验单产突破了1000kg/667m2。但是,2014年全区水稻平均单产只有614kg/667m2,与高产试验、示范单产相差甚远。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大有可为。

1仁和区水稻低产原因调查

笔者对种植密度、品种、施肥、病虫防治、农户种植水稻的重视程度等进行了调查,找到了造成低产的原因,为高产高效栽培制定措施提供依据。

1.1品种杂乱多,良莠不齐,高产优质的主推品种和搭配品种都不明确

由于农民购种仅凭种子经销商胡吹乱凑,而经销商是大力推销利润高的品种,使良种的优势没得到彻底的发挥。据2013年统计,全区共销售水稻品种51个,其中杂交稻46个(包括宜香系列16个,内香系列6个,金优系列4个,其余类型均在1~2个),既有2012年审定的宜香2115,也有1996年审定的岗优22。其中种植面积超过333hm2的品种只有2个;粳型常规稻4个,既有2012年审定的楚粳28,也有1993年审定的合系39,超过333hm2的品种1个;籼型常规稻1个。据2014年统计,全区共销售水稻品种62个,其中杂交稻56个(包括宜香系列22个,内香系列4个,川优系列6个,其余类型均在1~2个),既有2012年审定的川优8377,也有1996年审定的川丰5号,种植面积超过333hm2的品种只有2个;粳型常规稻5个,既有2012年审定的楚粳28,也有1993年审定的合系39,超过333hm2的品种1个;籼型常规稻1个。

1.2栽插密度普遍偏稀,基本苗普遍偏少,种植密度不合理,光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据在总发、大田、同德、布德、平地、啊喇等乡镇的田间调查,杂交稻株行距为26cm×32cm、24cm×30cm、20cm×33cm、20cm×35cm、18cm×28cm;种植密度7776~13228窝/667m2,特别是蔬菜田和低海拔的稻田大部分在8000~11000窝/667m2之间;基本苗在26144~74946株/667m2之间。粳稻株行距为14cm×22cm、15cm×18cm,种植密度21589~24691窝/667m2;基本苗在100741~105786株/667m2之间。

1.3部分农户不重视水稻生产,导致水稻产量没有得达到应有的水平

据在大龙潭、福田、务本、前进、中坝等乡镇调查,总共调查150户。其中53户不重视水稻生产,占35.33%。他们认为种水稻无效益,不指望它挣钱,种来够吃就行,不用认真管理,随便除一下草,施点肥就可以了,不必精耕细作,劳心费神。

1.4施肥技术落后,几乎不施有机肥

据在大龙潭、福田、同德、布德、务本、啊喇、中坝等乡镇调查,总共调查210户,生产中只用尿素或碳氨的农户49户,占23.33%;施用有机肥的农户18户,只占8.57%;进行过根外追肥的农户36户,占17.41%;分蘖肥、穗肥施用时间较为准确的农户142户,占67.62%;知道水稻需要微量元素的22户,占10.48%,施用过微肥的农户15户,占7.14%。

1.5雷响田、茬口衔接不好的田栽老秧

我区约有133.33hm2无水源保证而栽老秧的稻田,必须等雨水栽秧(俗称雷响田)。近年来雨季开始得晚,且前期以小雨为主,形不成山洪,无法及时栽秧。如2012年大龙潭乡大龙潭村石蚌塘组一农户7月1日栽秧,秧龄已63d尚未移栽。我区约有6.67hm2因茬口衔接不好栽老秧的稻田。2015年啊喇乡大竹村下村组一农户,种植早春鲜食玉米,因价格不好,留成干籽玉米,6月23日栽秧,秧龄已达61d。

1.6病虫害防治效果差

我区水稻病虫害以两病一虫常年发生,危害较重,损失产量较多。据调查,稻曲病重病田块病粒率高达13.23%,损失产量20%左右;纹枯病重病田块病株率91.65%,病情指数82.33,损失产量80%左右;三化螟发生严重田块枯心率11.42%,损失产量15%左右。若防治及时,对症下药,可以大幅度地挽回损失。

2对策建议

成立仁和区优质稻高产高效协作攻关组。整合农技、种子、植保、土肥等技术力量,组建仁和区优质稻高产高效协作攻关组,筛选高产、优质、抗病良种,发布仁和区水稻生产的主推品种、搭配品种,指导农民用种,淘汰老旧低产品种;通过培训、宣传,普及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病虫绿色防控等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指导农民将无水源保证的水稻田调整为种植芒果或烤烟,增加农民的收入。

发展支持专业水稻种植合作社,促进稻田集中流转,提高我区优质稻高产、高效种植水准和品牌价值。

组建或引进优质米精深加工企业,解决优质不能优价的问题。据反映,我区现在种植的顶尖优质稻宜香2115、川优6203、川优8377,因谷粒细长,现在的加工机械在加工时会将部分米粒打断,造成碎米率高,整精米率低,使优质稻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底体现。

3仁和区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1根据土壤、气候选用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

海拔1400m以下的稻区适宜选用杂交籼稻如宜香2115、4245,川优8377、6203,川香优178、渝香203、宜香优7633等品种,以上品种均是国标二级优质稻,特别是宜香2115被《四川农村报》评为2014年最受欢迎的水稻品种第一名;国标三级优质稻宜香725在我区表现良好,也可选用。糯稻可选用杂交糯稻糯优100,该品种米质达国颁优质籼糯标准。海拔1400~1500m的稻区适宜选用常规籼型香稻如滇屯502(该品种近年退化严重,需提纯复壮或到种子原产地引高质量种子)等品种。海拔1500m以上的稻区适宜选用常规粳稻品种楚粳28、29。

3.2培育壮秧

壮秧是增产的基础,因此培育壮秧就十分重要,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3.2.1种子处理播种前将种子晒1~2d后,用1%石灰水浸种12~24h或用45~52℃ 的温汤浸种10min,也可以用包装袋内的药剂浸种;粳稻必须用强氯精等防治稻恶苗病的药剂浸种,浸种后捞出洗净,再进行催芽。

3.2.2育秧方式根据不同海拔分别采用保温湿润育秧或旱育秧方式,高海拔地区宜采用保温湿润育秧,低海拔地区宜采用旱育秧。秧田选向阳背风、半沙半泥、排灌方便、水源洁净、没有污染的田块,最好提前2~3个月施农家肥1000~1500kg/667m2,翻耕炕土,整田时再施磷肥30~40kg/667m2,火土灰500kg/667m2或钾肥5kg/667m2。保温湿润育秧做到泥土烂绒,厢面按1.5m开厢,沟要直,四周有排水沟;旱育秧作厢时按1.7m开厢,其中厢面宽1.3m,然后精细平整,压平厢面,做到厢平土细,必须用50%敌克松1000倍液或用其他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3.2.3严格播种量保温湿润育秧,籼型杂交稻秧田播6~8kg/667m2,旱育秧播破胸谷种100~150g/m2;籼型常规稻秧田播15~20kg/667m2;粳稻秧田亩播30~40kg/667m2。

3.2.4播种时间以3月25日至4月中旬播种为宜。海拔越高,播种越早,以当地能在低温连阴雨前抽穗扬花为最佳播期。

3.2.5秧田管理保温湿润秧田播种后用草渣肥或火土灰盖种,保持厢沟灌满水,厢面湿润无积水。2叶1心时施断奶肥,用尿素2~2.5kg/667m2,硫酸钾1~2kg/667m2;移栽前施送嫁肥,用尿素2~3kg/667m2,硫酸钾2~3kg/667m2。注意防治病虫草害。移栽前必须进行1周的练苗。旱育秧播种后盖细土1cm厚,保持苗床土湿润。2叶1心时施用尿素25g/667m2、钾肥10g/m2、过磷酸钙40g/m2,对水3kg/m2喷施后,再用清水洗苗;5叶期用尿素20g/m2、钾肥10g/m2追施送嫁肥。各时期均注意防治病虫草害。

3.3精细整田

整田应做到两犁两耙,土烂泥绒,平整一致,打捞水面浪渣,进行集中深埋或烧毁。

3.4移栽秧龄控制

杂交籼型香稻移栽时秧龄控制在45d左右,不超过55d;籼型常规香稻秧龄控制在40d左右为宜。移栽时不栽超龄秧、不栽隔夜秧。

3.5合理密植,规范栽培

根据近年的调查,我区河谷地区,特别是前茬为蔬菜的稻田和肥力高的稻田,密度均在1万窝/667m2以下,种植过稀,制约着产量的提高。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证明,籼型杂交稻在海拔1400m以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种植密度应相应增加;随田块肥力程度的下降,种植密度应略有增加。因此,种植密度应按18cm×30cm~15cm×28cm的规格移栽,栽1.23~1.58 万窝/667m2,每窝栽3~4苗(包括分蘖苗),有利于发挥杂交籼型香稻品种的高产特性。籼型常规稻可按14cm×24cm左右规格移栽,栽1.9万窝/667m2,基本苗以9~12万/667m2为宜。常规粳型稻可按11cm×21cm规格移栽,栽2.8万窝/667m2,基本苗12~14万/667m2为宜。栽插应顺风向条栽,利于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小气候,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3.6按照DB51/338-200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的要求科学施肥

要严格控制化肥的投入,特别是氮肥施用数量,增施有机肥,有针对性地施用微肥,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在化肥用量较高的地方和田块,应实行降氮、稳磷、补钾;在化肥用量中等的地方和田块,可采取稳氮、补磷、增钾的施肥模式。力争将现有N、P2O5、K2O的施用比例调整到1∶0.4~0.5∶0.3~ 0.4。化肥施用要重底早追,控制氮肥的追施时间,不得在收获前15d追施氮肥及其他叶面肥。重施底肥:整田栽秧时施足底肥,施过磷酸钙50kg/667m2、碳铵50kg/667m2或尿素20kg/667m2、腐熟农家肥(沼液最好)1500~2000kg/667m2、硫酸钾10~15kg/667m2;早施分蘖肥;栽秧后7d施尿素8~10kg/667m2;抽穗前看苗巧施穗肥;施尿素3~4kg/667m2,并用0.5kg磷酸二氢钾对水30kg叶面喷施,补充磷钾肥;秧苗长势很稳健的,可在剑叶齐后施;苗不足、脱肥早的田在拔节时施,苗过旺的田块不施;切忌过多、过晚施用氮肥。科学管水,使用洁净水源。科学管水应采用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晒田健苗,足水养胎,活水抽穗,干湿壮籽,断水黄熟的管水模式。生产用水禁止使用工厂、居民区、学校、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尽量使用河水、溪水、雨水等无污染水源。

3.7严格按照DB51/338-200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防治病虫

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安全经济有效,尽量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性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原则。以防治螟虫、稻曲病、纹枯病、叶蝉飞虱为主,兼治其他病虫害,必须达到防治指标后再防治。防治螟虫用20%螟束手100mL/667m2,40.7%同一顺或12%卵虫净80~120mL/667m2,叶蝉飞虱用22%吡本顺60~80mL/667m2,选择最佳防治时期进行防治;防治稻曲病和纹枯病用20%井岗霉素40~60g/667m2,2.5%曲纹宁水剂300mL/667m2,在水稻孕穗期(含苞破口期)和齐穗期各防治1次。禁止使用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水胺硫磷、2,4-D类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氧化乐果、稻瘟净、异稻瘟净等。严格按农药安全使用标准使用每种农药的次数和用量。收获前20d,禁止使用任何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