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创新拓展 政策实践协调共进2015年我国军民融合多措并举亮点纷呈

2016-04-06 11:11杨少鲜
国防科技工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军民国防融合

□ 杨少鲜



国家战略创新拓展 政策实践协调共进2015年我国军民融合多措并举亮点纷呈

□ 杨少鲜

2015年,军地有关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多措并举,努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年军民融合工作呈现许多亮点。

军民融合升至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目标定位清晰

2015年,中央领导对军民融合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并在一系列重要文件中加以体现。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同时对当前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清晰定位,即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即强化大局意识、改革创新、战略规划、法治保障。

5月发布的新版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强调,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并在原有总体目标基础上,加入“完善融合机制”。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列为“十三五”时期一项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方向。11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时强调,要着眼于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跨军地重大改革任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党中央对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越来越清晰,为军地各方深入开展军民融合工作提供了指引。

常规与创新举措共存政策连续并落地实施

为强化军民融合法治保障,2015年军地有关部门既开展常规活动,如完善政策体系和强化政策培训;也推出创新举措,特别是年度专项行动的启动实施,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与国家总体思路相互契合,实现了有限目标与长远目标的有机统一。政策出台方面,装备管理部门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管理规定》《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督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是对《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竞争性装备采购管理规定》等政策的有效补充,利于提高装备采购质量和效益。

国防科工局和装备管理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与2005年版的许可目录相比,条目既有删有减也有增有加,取消了部分武器装备一般分系统、配套产品的许可,缩减了武器装备专用原材料和机电设备的许可,适当增加了新技术、新产品的部分许可条目,总体上许可条目减少约2/3,进一步推动了军工开放,营造了促进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

政策培训方面,工信部、国防科工局联合社会组织、地方政府等,先后在广东深圳、上海、河南鹤壁、江苏苏州等地开展了“民参军”政策法规培训活动,切实帮助民口单位了解“民参军”的相关政策、程序和路径。专项部署方面,工信部首次将军民融合列入“6+1”专项行动计划,印发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对全年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分工进行部署。各地方军民结合主管部门按照分工,分别制订了本地区推进军民融合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国防科工局印发了《2015年国防科工局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确定了全年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上述举措既强化了政策的连续性,更助推了相关政策落地实施。

线上与线下联动发展军地信息对接机制优化

为着重破除装备采购信息壁垒、提高军地对接效率,促进公平竞争,2015年军地有关部门推动线上与线下联动发展,强化需求牵引。一是对接“互联网+”,积极做好“线上”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的征集、发布与交互。国家层面,2015年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和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陆续上线运行,同时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为军地双方提供了持续高效的服务,民企参军的热情不断上涨。

截止2015年9月10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已有3000多家企业完成认证,提交技术产品自荐信息2800余条;军队装备采购部门累计公开发布装备采购需求信息1000余条;认证企业提出对接申请近3800条,765条已成功对接。军工集团层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搭建的“互联网+智能制造”服务平台——航天云网,以云制造服务为核心,致力于信息交互、资源共享和能力协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创建中航联创平台——爱创客,致力于促进中航工业内外资源的互联互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此外,为了切实利用好线上平台,有关部门和单位先后实地参观学习了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深入了解了网站的功能定位、流程要求以及需求发布对接的要领,为更好地推进采购信息发布工作奠定了基础。

政府与市场配合推进军民用技术转移力度加大

2015年,为推动军民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作用,深入挖掘军民双方需求,推进相关主体沟通交流。

一是政府继续组织军民用技术成果的征集与发布。工信部办公厅和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先后联合印发了《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5年度)》和《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2015年度)》,为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供引导。国防科工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发布首批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向民用领域转化运用。

二是军地联合开展军民技术标准统筹。3月,南京军区航务军代处和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联合编制《新造民船贯彻国防要求技术标准》,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军用标准。该标准解决了我国民船建造贯彻哪些国防军事要求、贯彻到什么程度、如何贯彻等问题。5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签订系列合作协议,确定将共同推动建立测绘地理信息军民通用国家标准体系。

三是以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引导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绵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顺利开展,充分调动了军转民企业的积极性,并吸引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为军工技术向民用企业转移提供了较好的宣传平台。

四是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项目落地的专业化全程服务。以中国技术交易所为例,自2013年开始,其受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委托,聚焦历年《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中的优秀项目,持续开展“军转民”技术交易试点活动;同时,主动联合军工集团、投资机构等探索开展军民技术定向推广活动,并参与交易结构设计和交易鉴证等环节,如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新技术推广研究所共同开展了“兵器工业集团国防专利的展示交易活动”,探索我国国防专利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的可行途径。

系统与局部分层推进军民资源共享率先突破

2015年,为避免资源重复投入,提高军民资源使用效率,军地有关部门不断进行实践探索。

一是国家层面,通过编制相关共享目录、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军民设备设施资源开放共享。国防系统综合领域,国防科工局着手组织编制《军工关键设备设施开放共享目录》,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航空领域,自2014年底工信部编制完成《军民两用设备设施资源信息共享名录(航空工业)》后,2015年又有了新的突破。民航局与空军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空军军民合用机场保障工作的管理意见》,着力构建军为民用、民为军备、协调顺畅、优势互补新体系;并在拉萨、无锡两个军民合用机场开展试点工作。航天领域,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国防科工局高分观测专项办公室印发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卫星遥感数据管理暂行办法》,都将促进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合建共用以及卫星数据的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作为重要工作。

2018年,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在全辖全力打造全新的收单品牌“中银智慧付”,中行“中银智慧付-智能POS”整合了银联、支付宝、微信三大类的支付渠道,收费方式灵活、快捷,非常便于停车场收费使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停车场通过使用中国银行“中银智慧付-智能POS”实现了智能化改造,有效提升了收费速度及通行效率,款项第二天到账,保证了安全性。为此,“中银智慧付”获得了商户的高度认可。

二是军工集团和地方政府层面,自发推进军民设备设施资源开放共享。如中物院依据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开放其科研仪器设备为企业服务,并为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支撑。深圳市宝安区出台的《关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的若干意见》,将基础设施军地合建共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明确,重点在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信息、战略物资储备、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考虑和贯彻落实国防需求,增强基础设施的军事功能。

政策与实践协调共进协同创新再迎新机遇

2015年,在我国持续聚焦军民融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形势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受到高度重视。

一是“军民融合”成为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常客”。3月,《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要求“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8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通过审议,新增“国家建立有效的军民科技成果相互转化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容。9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将“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列为主要目标之一;之后又发布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再次提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提出“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上述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促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关切。

二是相继成立一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机构。4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与厦门市政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厦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挂牌成立,重点开展重大科技项目合作、推进高端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这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湖南长沙、山西吕梁、天津滨海新区等地区成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以来的第四家。10月,军民融合与职业教育(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致力于成为全国军民融合研究、产教融合、信息发布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高地。

传统与新兴领域齐抓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5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系列产业政策引导下, 军工集团与地方政府共同规划布局,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航空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顺利总装下线;ARJ21涡扇支线飞机通过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航线演示飞行稳步推进;新舟系列飞机累计交付客户超百架,运营在20多个国家的300余条航线上;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通航产业园区已从2010年的28个增至140余个,通航企业达200多家。

航天领域,卫星研制与发射能力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卫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北斗卫星总数增至20枚,由区域运行进入全球组网布局阶段,导航应用示范覆盖10余个省市、多个行业领域;多颗民用遥感卫星在轨稳定运行,遥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多万景;卫星通信应用已形成固定通信广播和数据中继等卫星通信技术综合服务体系,卫星电视直播用户突破3000万。

核工业领域,我国三代和四代核电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部分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华龙一号”成功出口拉美等区域,核电“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核电设备制造国产率进一步提高,国内核电项目加速启动。

船舶领域,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成长加快,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通过海上验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

电子信息领域,国家出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相关政策,持续加大军事信息化建设投入,军工服务器、电脑CPU、军用集成电路等核心功能器件的国产化替代步伐不断加快,服务器产业在走过了跟随、仿制后,步入超越、领先的新发展期;电子科技集团“魂芯一号”高性能数字信号系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核心基础芯片自主可控FPGA的研制成功和应用,缓解了我国在高端元器件领域依赖国外的问题。

回顾2015年,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但是一些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仍未从根本上破解。展望“十三五”,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将翻开新篇章,开启新航程,特别是随着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或将出现更大的改观。

(作者单位为赛迪军民结合研究所)

猜你喜欢
军民国防融合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国防小课堂
《融合》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