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如何钻研教材

2016-04-06 05:37杨春香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平均数轴对称物体

杨春香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360-01

教师在备课时,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准确地设立重点与难点,写出合理的教学预案,并在教学中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这些都是教师们普遍关心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借贵刊一角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都不用现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却又偏离了原来应该教学的内容。当然,想要对教材有所创新是件好事,但是"求异"并不等于"创新",要想创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应该看到,教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凝聚了无数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编写而成的,经过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之后才被允许使用的,所以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教师应该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

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要认识到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的一个问题、一个情境、一条思路,你遇到这个情境、问题和思路,要充分利用它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想办法达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而具体说来,要先"入教材",看到教材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是什么,这样才有利于"出教材",即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1.1 阅读例题。以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为例。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清楚地看出,教材对于轴对称图形概念的体会分为两步:

1.1.1 先感受物体的对称,再体会图形的对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完成这一目标,教材呈现了四个有关联的教学活动: 一是观察蜻蜓、飞机、蝴蝶三个物体,发现这些物体或是左右两边,或是上下两边,或是前后两边的形状、结构、大小都完全相同,从而接受这些"物体是对称的"这个概念,并带着这样的概念到身边去寻找对称的物体。二是把图画下来,得到图形,使研究的对象从物体转移到平面图形。这是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关系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是否正确,会不会与物体的对称相混淆。三是通过对折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1.1.2 做轴对称图形,加深体验。教材里安排了三次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活动。第一次是第57页的例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第二次是第58页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的另一半,组成轴对称图形。第三次是剪纸,做出轴对称图案或花边。这三次制作的目的,都是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体验。

1.2 解答习题。教材很多知识点的教学没有全部以例题的形式呈现,部分知识点或相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练习的形式穿插、渗透在习题中。例如,认识分数时,在第70页第7、8、9、10题中,教材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巩固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为学习小数作铺垫。考虑这些因素,预设时教师必须对该内容予以适当的关注并组织学习,而不能完全由学生练一练就罢。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教材在第94页第3题渗透: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这一组数中,有的可能会高于平均数,有的可能会低于平均数,也有的可能会等于平均数。第95页第1题渗透: 平均数可能会产生误导。

因此,在作教学预案时,教师应认真、逐题解答教材中的习题--即使低年级也不能因题目简单而掉以轻心,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意图,增强练习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利于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1.3 思考为什么这样编排。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材为什么先认识对称的物体?它与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关系?有三个原因:一是对称原先是生活中的概念,如人的脸部左右两边基本相同,就说脸是对称的。随着概念在各个学科的深入应用,概念也就逐渐分化和严格。在数学里就有中心对称,轴对称和平面对称等几种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先建立生活中的对称概念,再形成数学里的轴对称概念,教学比较顺畅。二是许多轴对称图形就是对称物体某个面的图形,认识对称的物体为认识轴对称图形提供宽广的现实背景。三是可以组织对称的物体与轴对称图形的对比,蕴含对称物体的某些面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等信息,使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清晰、准确。

2.立足教材,充分解读,培养数感

1000以内的数属于较大数,学生的认识较抽象,因此感悟尤为重要,而一切的体验与感悟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素材的选择。教材借助小方块通过点、线、面、体逐步建立由一到十、百、千之间的联系,和过去不同的是,教材在呈现正方体时多了由总到分这一过程(P75例1),让学生充分感受"千"产生的必要性。这个改变十分有意义,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再讨论怎么数更合理?最后可根据实际条件用多媒体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拆分立方体,进一步感受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的进率概念,加深学生对1000的体验,直观感受十进制。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计数法,对十进位制的了解在整数意义的学习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中,教材除了正方体,还提供了点子图、小棒、计数器等多元素材(P76例2)作为学习载体,将数数、读数与写数及数的组成等环节安排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教学,有效地将抽象的"数","物"化与"形"化,有效沟通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数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点子图进行估一估、数一数、算一算,将活动的开展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可设置问题"怎么判断估得对不对?""怎么数?""怎样能让大家一眼看出点子图的个数?"请学生在点子图上用自己的方法标记出来,通过先数出10个,再找出100个,学生再一次深化了进率概念,对数的组成有了结构化的直观认识,此时再借助小棒、计数器等工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已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知识迁移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来,从而理解一个三位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百""千"的理解,并感受数的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

3.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全面达成三维目标。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第82页通过摆、量、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体会、归纳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利用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理解,通过推理得出。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体会到公式的来龙去脉,也经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满足了自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愿望,使得公式的探索过程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挑战性。

准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首先应尊重教材,忠实于教材,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在理解编排意图基础上,根据班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材料,精心设计教学预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提供充分感知、自由表达、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能真正明确探究问题的方法,形成对知识的深刻体验。

总之,我们在备课时,要以大纲为纲,以书本为本,学生、教材同时备,授之以渔,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轻轻松松创佳绩。

猜你喜欢
平均数轴对称物体
说说轴对称
加权平均数的应用
《轴对称》巩固练习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认识轴对称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关于轴对称的几个基本概念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