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的四季轮回

2016-04-06 02:23丁云
现代苏州 2016年35期
关键词:苏州人节气变化

记者 丁云

苏州人的四季轮回

记者 丁云

苏州人的二十四节气,生产、生活外,更有赏景、消遣

在现代苏州人的生活里,到处都有节气的影子。

馋胚们一年四季琢磨的那点儿吃的,全年都跟着节气走,马兰头、香椿头、螺蛳、蚕豆、蒜苗、苋菜,粢团、青团、乌米饭、冬酿酒,常常去最最传统的农产品市场走一遭,这一年的吃食,一时半会儿也数不完,吃货们能以食物断日子。惊蛰时打雷,天空一声巨响,老话说得还是准。谷雨节前,抱着碧螺春茶罐的人,既要暗测测地到处献嘎嘎,又明晃晃地不舍得给人吃,明前茶上市了。清明时分要家祭,虽是鬼节,但人节一起过,除了扫墓,也是阖家踏春的日子……

现代人的二十四节气日子过得糊里糊涂,但生活中也是处处刻着节气的身影。想起苏州人生活中无法忘却的那些妙不可言,又怎能少得了二十四节气的指点?

地道本地人的生活指南

说来这二十四节气大概可以算作一部中国古代的节日和时间制度。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根据月亮的变化来划分一年12个月,古时称月为“太阴”。

“阳”以太阳的变化为基础,通过二十四节气体现,以夏至、冬至作为阳气最盛、阴气最盛的点,以春分、秋分作为阴阳最平衡的点,把一年分成了四部分。每个部分各有6个节气,共计24个节气,包括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套依据太阳变化形成的时间认知体系,总结了一年气候变化规律的总结,用来预测一年中任何时间阴阳、冷暖的总体变化,对于长久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国社会来说,它无疑很根本,很重要,相关谚语也非常多。

但二十四节气有地域性。常常广而告之的二十四时节,有可能是针对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比如春雨贵如油,至少在苏州并不是这样。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所遵守的农时制度,又怎么会与一个春夏秋冬分明,或是只有冬夏的地方相同呢?

吃食里,北方人立春吃春饼,面粉烙制的薄饼卷着菜,形式完全照着吃烤鸭的路数走。面饼里夹裹着荤食,比如猪蹄切薄片、猪耳朵切成条,裹着各种素菜,是一道极其的美味。而苏州人立春吃春卷,称“咬春”。面皮包裹着荠菜,油炸过后,酥酥脆脆的。还有一张吃法,将苏州著名的年糕切成条,包括在春卷皮里,高温油炸后,年糕化成泥,稠稠地流淌。

苏州的冬至夜,不喝冬酿酒,心里总也说不过去

在苏州,说起二十四节气,至少《清嘉录》可以看看,它记录了苏州人过去一段时间里的二十四节气体系,确切地说,是以节气为纲,蕴含着对本地的天、地、人的观察和总结。它根本就是一本生活指南,或者指导如何才能像一个地道的苏州人一样的生产、生活、娱乐。在当时当地,怎样地吃喝拉撒,身体保健,娱乐消遣才是最适宜的,怎样地生产工作才是最经济有效的,也最具有典型性。

山水有路风月无边

既然我们正身处隆冬,那就从这个冬天开始吧。

苏州人最重视冬至节,“冬至大如年”,节前的“冬至夜”里,全家团聚,食物只有丰盛得像过年一样,才能体现“冬肥年瘦”。

这一天,苏州人要喝冬酿酒。然而酒,是在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的。彼时,乡野人家以草药酿酒备下。虽同为冬酿酒,却有各种名字,“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叶清”等。十月酿造的就称“十月白”;用泉水浸泡白米酿成的,叫“三白酒”;酿而不煮,旋即可饮的,叫“生泔酒”。十月有一件“大事”,吃雄蟹,“十月白”自然要被喝掉不少。留到下一个月,就成了做冬至的配酒。

除了酒,十月还要做其他准备。家家户户在缸瓮里盐藏菘菜,为过冬做准备。菜心都去掉,称“藏菜”或“盐菜”。有经水滴而淡者,叫“水菜”。去掉的菜心,与带缨子的小萝卜条,都切成寸段,盐拌酒渍后入瓶,倒埋在灰窖里,整个冬天都不会坏掉,就叫“春不老”。 有田的家庭,要择日开仓收租,逢头限、二限、三限时免米若干。有人放船下乡收租。官仓缴纳漕粮,城里城外要排排秩序,尽量方便赶路的人。

除了干活,人们还要做很多事。月朔时,官府要祭天祀鬼神。游人齐集山塘,看热闹。“五风信”时,根据月旦的雨或晴,算这一冬的寒或暖。人们还要去城西的天平山看赤枫。三太师坟处的红枫被称为“九枝红”。此时捕鱼人的渔具里进了湖蟹就拿到市场上去卖。人们买来相互馈赠,或者宴客佐酒。汤烧而食,就称作“煠蟹”。

回到冬至,十一月里最重要的就是“连冬起九”,从冬至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而寒尽。谚语道“头九暖,九九寒”,所以“连冬起九验天寒,只怕寒消九九难。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

谚语里又讲,四九时必多雨雪,叫“雨雪连绵四九天”。云冬至前宜寒,称“冬前弗結冰,冬后冻煞人”。冬至前后遇上雨雪,除夕夜天晴。若冬至天晴,大年夜就会雨雪,路上泥泞不堪,所以称“干净冬至邋遢年”。

所以希望大家看到这本杂志时,天寒地冻,下一场雪吧。

过去的农历十一月里,寒宵敲锣挑担卖着以麦芽熬米做的糖,名曰“饧糖”。虎丘的花肆里要卖牡丹、碧桃、玉兰、梅花、水仙等,供作新年陈设,称“窖花”。

俗语说“三朝迷路发西风”,寒冬连朝久雾不开,就要西风大作。苏州人称雾为“迷路”,也是形象。到了十七日,弥陀佛降生东土日,农民根据风向算米价。如果吹东南风,米贵,吹西北风,米贱,有说“风吹弥陀面,有米弗肯贱。风吹弥陀背,无米弗肯贵”。而此时下雪,“腊天一寸雪,蝗虫入地深一尺”,腊月雪可以杀蝗虫,来年庄稼会丰收;要是腊中下雪三次,宜麦,叫“若要麦,见三白”。

千百年来,苏州人顺应自然,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乐趣横生

以这样的角度看苏州人过去的节气时间安排,丰富,立体,有人说:苏州的山水,风月归风月,骨子里却有章法。山峦、湖泊、岛屿、沼泽、都市等布局合理,风霜雨露四季分明,形成一个山温水软、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体系。

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就要顺应天地。千百年来,苏州人顺应天时,把本来稀松平常的小日子过出了自己的内容,乐趣,与滋味。春去春回,四季流转,也记录着每一天的轨迹与期盼。

节气有时变幻无穷

今天,一半以上的中国人在城镇生活。但人们又常常想要回归自然,渴望偶尔能切身感受天地,感受日月星辰,感受草木花果等与个人生命时光紧密相伴的事物。

二十四节气标示出的一年的气候变化,正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农耕关系的续延,能够唤起我们的回忆,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着,我们人工创造的都市文明,始终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人类得学习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人工改造的东西。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思考结晶,总结了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今天和未来的我们来说,都有价值。

除了地域差别,二十四节气有年代的差别。

当你今天作为苏州人,或者生活在苏州的人再回头,因为有气象站播发天气,有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我们就不需要再去自己预测判断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不需要常常去祭拜,将很多事情交给神灵鬼怪来处理,我们有更好地预判、解决困扰的方法;花卉、食物等,一年四季或许都有办法得到;人们不必在立夏秤重,然后等到立秋再去秤,可以天天秤,甚至一天秤几回,但是,我们也有很事情做不到了。

立夏时,三朝开蚕熏,那时环太湖都以养蚕为主业。三四月蚕月,红纸贴在门上,不相往来……小满要动三车。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郊外菜花都长结实了,要取菜籽,到车坊磨油后贩卖。插秧的人,如果遇到梅雨泛滥,堆积桔槔来补救,遇到天旱,用一辆辆推车运了溪河的水,以“踏水车”送入田。“三车”是丝车、油车、田车。茧丝还要挑到城里,卖给城隍庙前收丝的客人。每年四月始聚集成丝市。现如今,生产方式及主导产业都已发生了变化。

二十四节气又只是作为表现时间刻度的一种形式,大自然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认知也在慢慢作调整,人们不断根据身边自然的变化,合着二十四节气的表述,慢慢形成新二十四节气,一些解释会做出相对的变化,一些内容随着环境的变化,没有参考借鉴意义时,就可能被新的内容替代。

在前人的启迪之下,我们应该过得更好。顺应自然,贴近自然,感受万物的规律,找到自己对应的节奏,理解、感受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在前人的启迪之下,又有现代科技发展,我们应该把日子过得更好

猜你喜欢
苏州人节气变化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入静止观的苏州人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张建霖
一本杂志和她的生活观
鸟的变化系列
“让路”让出的变化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