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与预防措施

2016-04-06 01:35顾绍锋吕思思付兆金富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志娟富源县大河乌猪研究所
兽医导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病原断奶

顾绍锋 吕思思 付兆金/富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志娟/富源县大河乌猪研究所

猪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与预防措施

顾绍锋 吕思思 付兆金/富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志娟/富源县大河乌猪研究所

猪疫病防控的重要技术措施是免疫接种,免疫接种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兽用生物制品的品质、接种途径和免疫程序等外部条件,还取决于机休免疫应答这一内部因素。近年来,猪病病情趋于复杂,特别是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的不断增加导致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愈演愈烈,使猪群疫病预防效果不好,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抗病力下降,导致混合、并发或继发感染居多,增加了诊治难度,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一、免疫抑制危害大

猪病危害有使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猪生产性能、猪肉品质下降,饲养效益下滑等,很多疫病可以通过免疫来加以预防,而免疫抑制的存在,导致病原潜伏在猪机体里的,随时可能发作,同时,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也可能侵袭猪群。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免疫功能便会下降,会引发疾病。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常表现为动物接种后仍发生相应疾病、接种后产生抗体不足或不产生抗体、接种后抵抗力、生产性能下降。

二、免疫抑制的常见因素

1.病原因素。在兽医临床上,许多病原微生物可导致猪机体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又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从而造成双重危害。如猪瘟病毒侵入可导致胸腺萎缩、B淋巴细胞减少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侵入可损伤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肺部巨噬细胞是该病毒主要的繁殖场所,从而破坏巨噬细胞,导致免疫抑制。

2.理化因素。霉菌毒素能使巨噬细胞中毒,继而失去吞噬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从而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许多重金属可影响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某些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卤素等)可引起免疫系统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破坏活性细胞,进而造成免疫抑制。

3.药理因素。许多抗生素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进而影响免疫应答反应。如长期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氯霉素类、四环素类药物等,可损害免疫功能。

4.免疫动物机体状况因素。猪种繁多,受遗传控制不同品种之间和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对免疫应答各有差异,母源抗体的干扰会导致对免疫的应答不同,在疫病的潜伏期接种、受强毒或野毒感染会造成免疫失败,得了免疫抑制性疾病会破坏和抑制免疫系统,饲料中营养成分配比不合理,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或缺乏或过多等等,都对猪体免疫力有显著影响。特别是缺乏维生素A、D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时,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使免疫反应受到抑制。

5.应激因素。各种应激反应都会干扰免疫应答影响免疫的效果,如:惊吓、光线过强、注射、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过敏反应等,免疫功能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在应激状态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能显著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免疫功能受损,此时接种疫苗就会减弱其免疫能力。

6.疫苗质量因素。疫苗被污染、疫苗质量达不到规定效价、疫苗种毒免疫原性较差、配剂差异、疫苗使用管理不当、疫苗选择不当、疫苗间干扰作用,这些因素都导致免疫抑制的产生。

7.免疫操作因素。对动物进行免疫后其体内的抗体变化有一定规律,首免、二免、再免时机没掌握好,免疫次数和间隔的不同都会造成免疫失败。使用弱毒活疫苗前后几天,对猪进行喷雾消毒不当或使用抗菌药物都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的能力,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不当,都可造成免疫失败。免疫中要严格消毒、严格剂量、严格部位,疫苗稀释剂存在质量问题,可引起免疫抑制造成免疫失败。

8.管理因素。饲养猪只密度过大、通风不好、应激过多,使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乱丢病死猪和消毒不严导致环境被大量病原微生物污染,加上饲料营养差或有变质发霉物质,会严重影响免疫的效果。

三、免疫抑制的防制措施

1.坚持程序化免疫,搞好综合性保健预防。必须坚持实施程序化免疫,跟踪检测抗体水平的变化,及时采取补免的措施,同时搞好综合性药物保健预防。针对发生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场,应根据病原学、血清学调查结果,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对目前还没有疫苗可用或免疫效果不好的疫病,可阶段性投以免疫增强剂和保健性药物进行预防。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药物预防保健方案,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对分娩前后的母猪及处于初生、断奶、转群、免疫接种等关键环节的猪群,进行药物保健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

2.合理使用药物,强化驱虫理念。严格执行兽药管理规定,合理使用抗生素。一些能导致免疫抑制的药物由于治疗需要不得不用时,可配合使用协同增效并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药物。要定期运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在饲养各阶段有计划的进行驱虫,从而避免免疫功能受损。

3.提高管理水平,控制各种应激因素。要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情况,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换气,经常进行清污消毒。在天气突变前后和接种前后3~5 d内,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等,减小应激反应,尽量避免免疫抑制因子的干扰。减少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应激,重点防范哺乳仔猪与断奶仔猪的低温应激,建议应用水暖式地坪保温专利技术。

4.加强饲养管理。让新生仔猪及时吃足初乳;应用仿生猪奶饲喂断奶的仔猪以减轻断奶应激,使仔猪断奶后第1周日均增重达到100 g以上。注意给猪提供充足的、清洁安全的饮水,补充青绿饲料,按照猪的不同生长时期,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饲料,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同时要防止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质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可抑制霉菌生长,吸附霉菌毒素,增强肝脏的解毒机能,从而增加猪体的免疫力。

5.严格检疫,建立健康猪群。

猪场在引进种猪或购买精液时应严格检疫和进行相关的检查,严防引进病原到猪场;实行小单元饲养技术与分点分阶段饲养技术,在养殖各小单元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定期对自家猪场的猪群进行病原学调查,逐步净化猪群,建立属于自己的健康猪群。

6.搞好猪场环境。搞好猪场环境卫生,改善猪场生态环境,严格控制传染源,加强消毒,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选择无免疫抑制作用的复合有机碘或复合醛类的消毒剂,有效减少猪舍内的病原数量;注意净化猪舍空气,在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适时通风换进新鲜空气,将灭鼠灭蝇工作纳入常规日程。

7.免疫接种的规范。在实施免疫前后,最好在饲料中添加低聚果糖、酵母细胞壁等免疫刺激剂,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替米考星。在已确定有PCV2污染的猪场,应在30日龄前做完 EP与PPA免疫,否则,存在断奶仔猪发PCV2的危险。免疫接种要注意免疫程序的科学合理性,免疫前要检测猪只是不是带毒或是隐性感染。免疫途径要合理有效,接种时剂量要准,选用质量好性质稳定的疫苗,对器械、衣服和用具要严格消毒,注意疫苗间的干扰或协同作用,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前后不对猪只进行喷雾消毒和饮水消毒也不能使用抗菌药。

8.进行合理的监测。每种疫苗接种20 d后,要对猪只采血,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有突发疾病要及时采样监测病原,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对免疫程序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9.防控免疫抑制病。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消灭外来的致病因子或维护猪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平衡,使之不发病。但是一些病原微生物反而亲嗜免疫系统,系统内的某些成分成了病原微生物的避难所,甚至有助其繁衍生息。免疫抑制病就是这种原因,免疫抑制病有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支原体肺炎、细小病毒感染、猪流感、巨细胞病毒感染、霉素毒草素中毒以及许多细菌的感染等。有效防制免疫抑制病才能避免免疫抑制的发生。

四、小结

临床调查表明,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互为因果。防止免疫抑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既要讲究针对性,又要强调综合性,只有做好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才能有交地防止免疫失败。

(略)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病原断奶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