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研究进展

2016-04-06 05:00宋丽霞山东省海阳市辛安镇兽医站265124包小萌山东省海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高延娜山东省海阳市二十里店镇畜牧兽医站
山东畜牧兽医 2016年12期
关键词:探针鸡群传染性

宋丽霞 (山东省海阳市辛安镇兽医站 265124) 包小萌 范 磊 (山东省海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高延娜 (山东省海阳市二十里店镇畜牧兽医站)

文献综述

鸡传染性贫血病研究进展

宋丽霞(山东省海阳市辛安镇兽医站265124)包小萌范 磊(山东省海阳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高延娜(山东省海阳市二十里店镇畜牧兽医站)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使能使感染鸡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组织萎缩、出血的病毒性传染病。鸡传染性贫血病(CIA)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鸡,导致雏鸡贫血和成鸡的免疫抑制。目前,鸡传染性贫血病对养鸡业的危害不断上升,已引起世界各个养禽国家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的进行防治成为一大热点,本文就近些年鸡传染性贫血病(CIA)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做一综述。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陀螺病毒(Gyrovirus)属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临床上以贫血、骨髓黄染、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和免疫机能损害为主要特征。1979年Yuasa等[1]首次分离到鸡传染性贫血病毒(Gifu—1)株。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日本、英国、瑞典、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国家。1992年我国崔现兰等[2]首次从肉鸡群中分离出该病毒。目前我国山东、河南、江苏、吉林、黑龙江、安徽、广西等多个省市地区有该病的报道。由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不仅可导致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抑制,严重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反应,还可与马立克氏病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相互作用[3],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该病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我国养鸡业的传染病之一,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病原学

(1)CIAV在2000年第7次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 ICTV)报告后被归为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陀螺病毒(Gyrovirus)属。CIAV是一种单股环状的DNA病毒,无囊膜,平均直径为25.0~26.5nm[4],二十面体对称,为二十面体单股负链DNA病毒。CIAV基因组全长2.3kb,有3个部分或完全重叠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VP1、VP2和VP3三种种蛋白质。VP1是唯一的衣壳蛋白[5],也是主要的免疫原蛋白,其与VP2蛋白共同作用可诱导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VP2为CIAV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作为一个折叠蛋白参与病毒组装过程VP1空间构象的形成,最近发现VP2具有蛋白磷酸酶活性[6],但其在病毒感染中具体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VP3是功能蛋白,可诱导鸡胸腺淋巴母细胞和原始造血细胞凋亡[7],导致雏鸡出现严重贫血、出血及免疫抑制。CIAV是一种比较保守的病毒,目前认为CIAV仅有1个血清型。(2)目前,MDCC-CU147细胞系可能是CIAV增殖的最好细胞系。2013年崔鹏鹏等[8]提取生长状态良好的MDCC-MSB1细胞的Mrna,以5'端标记有生物素的OligodTprimer为引物反转录,合成双链后连接Adapter。分级纯化后,通过BP重组反应构建入门文库,入门文库扩增后提取质粒,通过LR重组反应转化为表达文库。结果表明,构建的表达文库具有较高的质量,为研究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受体及其细胞嗜性奠定了基础。

2 流行病学

(1)鸡是CIAV已知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龄的鸡对感染均易感[9],但是1~3周龄有完全免疫力的雏鸡对该病的易感性迅速降低[10]。在火鸡或鸭血清中检测不到CIAV抗体。用高剂量的病毒接种1日龄的雏火鸡,对感染有抵抗力,并且不产生CIAV抗体。(2)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可以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式传播。经孵化的鸡蛋进行垂直传播认为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11]。由感染公鸡的精液也可以造成鸡胚的感染[12]。(3)蛋传播仅发生于实验感染母鸡后的8~14d[13],但是野外观察表明垂直传播可能出现在感染后的3~6周内,1~3周是一个高峰,很显然取决于感染的传播率和对CIAV免疫力的产生。(4)感染后5~7周,病毒在鸡的粪便中的浓度较高。经直接或间接接触通过口腔途径最后可能发生水平感染,在实验感染鸡证实的通过呼吸途径引起的感染,在野外也有可能发生。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在鸡群中很容易的到传播。在自然感染CIAV的野外鸡群,大多数鸡出现血清学阳转通常需要2~4周。(5)目前,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广泛存在于世界上所有主要家禽生产国家。英国、瑞典、德国、加拿大、丹麦、美国、荷兰、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都证实了本病的存在,澳大利亚及其它一些欧洲、非洲、亚洲国家,通过血清学调查,也发现了鸡群广泛感染CIAV。日本至少有11个毒株,西德的代表株为Cux-1,美国的代表株为CIA-1从这些毒株的抗原性来看,CIA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株毒的变化较大。我国于1992年由崔现兰等在黑龙江省首先分离到该病毒。随后我国其它省市的鸡群中也陆续分离到该病毒,证实了国内鸡群中CIAV感染较为普遍。崔现兰等[14]还应用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IFA)对来自大连、沈阳、哈尔滨地区部分鸡场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78.3%、81.3%和84%。刘岳龙等[15]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斑点杂(Dot-blot)的方法对江苏省不同地市随机采集的2月龄左右不同疾病的病鸡DNA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被检的52个不同鸡群来源的病料中,有36个鸡群来源的病料DNA显示CIAV阳性,群阳性率69.2%;许兰菊等[16]用Digoxigenin标记的1.4kbCIAV探针对河南省不同地市随机采集的病鸡材料用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CIAV,结果检出CIAV群阳性率为46.3%,个体阳性率30.6%;杨林等[17]选择黑龙江省内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群,利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黑龙江省9个市(县)13个鸡场的3502份鸡血清进行了鸡传染性贫血病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这13个鸡场均有阳性鸡检出,血清阳性率在4.34%~87.8%之间,平均性率为33.64%;王莉莉等[18]对山东省12个地市的58个鸡群鸡传染性贫血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共检测了368份血清样品,蛋鸡群、肉鸡群和种鸡群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ELISA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1.7%、77.6%和84.75%,平均抗体阳性率为83.2%。蒋玲艳等应用PCR检测技术,对采自广西五个主要养鸡地区50多个鸡群321羽病鸡的组织样品,进行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核酸的检测,结果检测的病例平均阳性率为28.34%杨克礼等应用PCR检测技术,对采自安徽省六个主要养鸡地区39个鸡群的95羽病鸡的组织样品进行了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核酸的检测,结果检测的病例平均阳性率为22.11%。作为养鸡大省的湖北省,目前尚未见有关于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情况的报道。

3 CIAV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常规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试验、电镜检查、测量血细胞压积值(HCT)、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法检查CIAV抗原和抗体等。这些方法要求纯化病毒、获得病毒感染的MSB1细胞、阳性血清或单克隆抗体等,造成成本高、花费时间较多,且具有特异性差、敏感度低、不适于大批量检测等缺点,而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需要。而基于核酸技术的诊断方法的特点恰能弥补常规诊断方法的这些不足。

3.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用PCR方法检测CIAV是近期的一个新发展。已有几个实验室建立了用来检测CIAV感染的MSB1细胞、病料组织或疫苗中CIAV-DNA的PCR方法。吉荣等设计一对扩增部分VP1序列的引物对临床上表现为免疫抑制状态的鸡群进行CIAV和REV共感染的检测;刘岳龙等根据已发表的Cux-1株基因组序列设计了一对扩增整个VP3序列及部分VP1序列的引物,用于CIAV的临床诊断;谢芝勋等设计一对扩增部分VP3序列和部分VP1序列的引物进行PCR检测人工感染鸡体内的CIAV动态的研究,并从PCR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组织中分离到了CIAV。宋秀龙等设计两对引物建立了用套式PCR检测CIAV的方法,并证明该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Car-rieJ等报道用实时PCR(real-timePCR)对CIAV感染的细胞中的DNA进行了定量检测,并证实其敏感性、特异性优于套式PCR。这些研究说明,用PCR对CIAV进行临床诊断不仅切实可行,且具有快速、准确、特异的优点,满足了临床诊断的要求。用优化的PCR方法不仅能从实验和自然感染鸡的临床样品中检出CIAVDNA,而且还可为SPF鸡群的监测、活毒疫苗中CIAV污染的检测以及CIAV的进一步研究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2核酸探针检测利用核酸探针技术作为临床检测手段,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证明病原在体内的存在、复制提供直接的依据,在兽医临床中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测和诊断手段之一。用于临床诊断CIAV的探针有全基因组DNA、VP1基因片段、部分VP1序列和部分非编码区序列等,一般用地高辛标记。如段玉友等用VP1基因片段制成探针对江苏等地随机采集的病死鸡样品进行了CIAV感染情况的检测;金文杰等用CIAV全基因组探针从江西、广西等地被诊断为IBD的病料样品中检测到了CIAV;孙伟等用含CIAV部分VP1序列和部分非编码区序列的探针从疑为CIAV的15~30日龄鸡的20份肝DNA中检测到了6份阳性。CIAV探针可用于检测临床病料组织中DNA、受感染的MSB1细胞DNA,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一次可检测多份样品的优点。因此,可用于对田间大批量样品进CIAV带毒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4 防治

国内外对本病的防治研究多数仍处于实验阶段,还未筛选出治疗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特效药,且用于临床的报告较少,结论尚不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引种时要从没有该病发生的种鸡场引种。做好马立克氏病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病的预防接种工作,降低机体对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易感性。也可采用保健中药提高免疫力,防治鸡传染性贫血病。李敬云[19]采用中药八珍汤加减(黄芪、当归、党参、熟地、川芎、白术、茯苓、杭芍、麦冬、肉苁蓉、刺首乌、枸杞子、菟丝子)防治该病。Vielitz等[20]报道,用自然发病鸡肝乳剂或SPF鸡胚毒对13~15周龄的种鸡饮水免疫,能有效预防子代鸡该病的暴发。德国罗曼动物保健有限公司的研究资料表明,使用Cux-1株活疫苗饮水免疫适宜年龄的后备种鸡,可给子代提供高水平而一致的母源抗体,有效保护子代抵抗自然野毒的侵袭,从而解决CIA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该活疫苗在当今世界近30个国家使用10多年,从未发现任何不良影响。这说明,使用Cux-1 株活疫苗免疫种鸡保护子 代,是控制该病切实有效的方法。另外,Steenhuisen等试验证明给母代接种减毒的CIAV疫苗可有效地预防该病的发生。事实上,在集约化养殖场,实行管理上的防控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感染,效果往往不显著。而依靠其病原的自然传播感染种鸡群控制该病又具有不确定性且难以控制。目前尚无商品化CIA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等非CIA活疫苗可用,因此,研究安全、高效的鸡传染性贫血病疫苗仍是当前国内外兽医学者的重要课题。

[1] Yuasa N, T Taniguchi, I Yoshida, Isolation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n agent inducing anemia in chicks[J]. Avian Disease, 1979, 23: 366-385.

[2] 崔现兰, 幸桂香, 吴东来等. 鸡贫血因子的分离鉴定[J].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2, 6: 3-7.

[3] 张宁, 赵博伟, 胡晓悦等. 鸡传染性贫血病最新研究进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4, 06: 18-21.

[4] Gelderblom, H., S. Kling, R. Lurz, I.Tisher, and V. v. Bulow. 1989.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hicken anaemia agent (CAA). Arch Virol 109: 115-120.

[5] Claessens, J. A. J., C. C. Schrier, A. P. A. Mockett, E. H. J. M. Jagt, and P. J. A. Sondermeijer. 1991.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genome of chicken anaemia agent. J Gen Virol 72: 2003-2006.

[6] Peters M A, Jackson D C, Crabb B S, et al . Chicken anemia virus VP2 is a novel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phosphatase[J] .Biol Chem, 2002, 277: 39566 -39573.

[7] Noteborn, M. H. M., D. Todd, C. A. J. Verschueren, H. W. F. M. de Gauw, W. L. Curran, S. Veldkamp, A. J. Dougals, M. S. McNulty, A.J. van der Eb, and G. Koch. 1994. A single chicken anemia virus protein induces apoptosis. J virol 68: 346-351.

[8] 崔鹏鹏, 高宏雷, 李凯等. MDCC-MSB1细胞酵母双杂交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与鉴定[J]. 中国畜牧兽医, 2013(5): 30-33.

[9] Goryo, M., H. Sugimura, S Matsumoto, T. Umemura, and C. Itakura. 1985. Isolation of an agent inducing chicken anaemia. Avain Pathol 14: 483-496.

[10] Yuasa, N. , T. Taniguchi, and I. Yoshida. 1979. Isolation and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n agent icducing anemia in chicks. Avian Dis 23: 366-385.

[11] Chettle, N. J., R. K. Eddy. P. J. Wyeth, and S. A. Lister. 1989. An outbreak of disease due to chicken anaemia agent in broiler chickens in England. Vet Rec 124: 211-215.

[12] Hoop, R. K. 1993. Transmission of chicken anaemia Virus with semen. Vet Rec 133: 551-552.

[13] Yuasa, N. and I. Yoshida. 1983. Experimental egg transmission of chicken anemia agent. Natl Inst Anim Health Q (Jpn) 23: 99-100.

[14] 崔现兰, 周方红, 幸桂香等.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抗体的研究[J]. 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5, 5: 4-6.

[15] 刘岳龙, 崔治中, 段玉友. PCR和斑点杂交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J]. 中国兽医学报, 1996, 16(1): 38-42.

[16] 许兰菊, 王丽, 李慧等. 用核酸探针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J].中国兽医杂志, 1997, 23(2): 10-11.

[17] 杨林, 杜宗沛, 熊永忠等. 黑龙江省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0, 3: 26.

[18] 王莉莉, 艾武, 吴荫伟等. 山东省鸡传染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J].山东家禽, 2002, 8: 8-9.

[19] 李敬云. 中药防治鸡传染性贫血之探讨[C]. 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388.

[20] 徐仕忠. 中国鸡传染性贫血病的流行和疫苗控制[J]. 中国家禽, 2007(5): 6-8.

S858.31

B

1007-1733(2016)12-0082-03

(2016–08–11)

猜你喜欢
探针鸡群传染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林下养殖鸡群人工免疫失败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引起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因素
多通道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鉴定MRSA方法的建立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BOPIM-dma作为BSA Site Ⅰ特异性探针的研究及其应用
透射电子显微镜中的扫描探针装置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诊治
鸡群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