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明代青花工艺痕迹的方法论

2016-04-06 07:11徐朝辉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1期
关键词:画工民窑随机性

文/徐朝辉

认识明代青花工艺痕迹的方法论

文/徐朝辉

青花龙纹象耳瓶

任何一种工艺痕迹都是工匠们在长期的综合实践中形成积累的产物,主体的修养、操作的手法和习惯会在不同时期留下不同的痕迹,这就是产生工艺痕迹的根本。而正是有了这些,才会生发出一个“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明代青花的绚丽世界。

对于明代青花瓷器的认识与认识一位画家的画作具有相同的方法。同一位画家的风格特点,在不同的时期、年龄阶段、艺术修养阶段、心境阶段等都会在画作上体现出来,也就是画家的生命个体特性确定了他一生画作的个性与共性、随机性、沉淀性,也就是画家不同时期的风格体现。而青花瓷器,同样需要画工的艺术修养,需要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功底,需要对线条驾驭的娴熟技艺,只是作画的介质不同而已。

因此,青花瓷器,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水墨画在瓷器上的呈现,既然如此,那么在瓷器上绘制画面的画工就必然深谙运笔、笔意、意境、风格、气韵等。若对这些有了深刻了解,会对认识明代青花瓷器的工艺痕迹具有很大帮助。

一、个性与共性

在明代官窑、民窑手工制瓷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工匠、画师、窑工等都存在着个性和技术上的差异,因此在坯胎成型、修胎、画工装饰、罩釉、装烧等多道工序中,每道工序都会留下不同的手工痕迹和工具痕迹,也就必然会使同一窑的器物呈现不同的细微特征,也就是常说的“一窑不同器”。

即使是同一个画工,如成竹在胸,他在前后两件器物上的画工还是有细微区别的。而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会有收缩,出窑后也都有个体差别,而不是完全相同。

个性:

明代,景德镇有众多的民窑,每个民窑有自己的“把桩”师傅和画工,这些把桩师傅和画工具有自己的师承关系,这些就确定了不同窑场之间具有瓷器的个性。

古代工匠们生产陶瓷器从采集、粉碎原料,到淘洗、练泥、拉坯成型、干燥、画工装饰、罩釉、装烧等工艺,全是凭经验手工操作,偶然因素较多。特别是窑温控制,由于烧制器物时窑火不匀,器物在窑中放置的位置又不同,因此造成同窑生产的青花瓷器特征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异,亦即个性特征的一个方面。画工的个性爱好,心中的“纹饰”,运笔、走笔习惯等,又确定了青花瓷器的个性。

在个性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受作为制瓷主体的工匠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由于明代手工制瓷业的发达,促使其工匠的细分,按现在管理模式来说,就是精细化管理,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因此,在不同的领域具有本行的技术传承,有师承关系,这种师承关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常说的流派或帮派文化。

在青花瓷器上,不同的师承关系或流派,其画工反映在瓷器画面上的痕迹是不同的,主要是在表现手法上,这方面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变化手法是一脉相承的。再比如,修坯师傅在把技艺传授给徒弟的时候,自己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徒弟,这种技艺和行为习惯也会带到制造瓷器的手工操作中。

共性:

众多的窑场生产青花瓷器,但是在瓷器的形制、烧造技术、坯体成型等方面,都是在同一技术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太大的区别。陶车、模具、修坯工具、窑炉形制等生产要素,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操作这些工具的工匠而已。

工匠们遵循工序要求,按照图谱要求进行生产,这就确定了明代青花瓷器的共性,不是随性而做,是有规范的。因此,明代青花瓷器造型以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为共同特点,展现了质朴、庄重之美,这就是共性。

再者,对于同一个窑场而言,由于师承关系,在一个阶段内生产的青花瓷器具有相同的风格,共性特征明显。

同时,在明代270余年中,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技术条件的差异,使得瓷器造型也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共性特征。

共性特征是属于容易仿制的范畴,目前的高仿瓷器,几乎都是仿制共性的东西,为什么共性的东西容易仿制呢?首先是有深入人心的完整器物标本;其次是痕迹特征不明显;再就是这类仿品的市场价值较高。

二、随机性

工匠的个体差异是导致工艺痕迹随机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工匠在操作轮车、拉坯、修胎、装饰等过程中,受到自身的情绪、技艺等方面的影响,使得痕迹的产生无任何规律可寻,具有不规则的随机性。但是,由于工匠个体的行为习惯,在随机性工艺痕迹中,又具有个体的特征。因此,需要辩证的去认识这些痕迹特征,不能割裂开来认识,需要考察综合成因。

以民窑青花胎体成型工艺为例。就明代民窑手工制瓷相对官窑的制作过程而言,所受的艺术约束少,泥的语言就更加丰富多彩,画工的纹饰就更加洒脱,更能体现当时的生活气息。这是因为画工在一定纹饰图案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心境来发挥,通过线条长短、粗细、圆润、挺拔的变化来体现云气、水波、动物、花卉、人物等的动感,因此,线条的韵律不仅表现在对物体的外形、质量、精神,更是融和了画工的思想感情。线条对物体的描绘都至关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粗细、轻重、浓淡、枯湿,中锋、侧锋,都不能稍有忽视。就人物而论,年龄的不同,其皮肤,动态,衣着均有差别,所以真品青花瓷器的线条流畅、飘逸,既有物象写实的体现,也有抽象简笔写意的流露。就明代青花瓷器而言,只有工匠们高超驾驭线条的技艺,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才会生发出一个“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明代青花的绚丽世界。

再者,如在拉坯、拓坯、捏塑、泥块的构筑过程中,通过手的转动、揉皱、推拉、挤压、刮擦,往往会留下手的运动痕迹,产生独特的、随机性的、充满自然有趣的工艺痕迹形态。

由于作为制瓷主体的工匠其情绪、状态都存在着变化,促使其在操作过程中手的方向、力度、陶车转速等作用于每件物件都会存在一定差别,体现在瓷器上就会产生不同的过程痕迹,亦即工艺痕迹的随机现象。这种随机性是明代手工制瓷情况下的必然结果。

三、沉淀性

作为瓷器制造主体的工匠,其技术具有沉淀性,具有师承关系,是在师傅传授的基础上再熟练,再提高,再改进,最后形成个人技艺特性。这样的特性,在制胎阶段、瓷胎上绘制图案阶段、入窑装烧阶段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在我们鉴赏明代民窑青花,首先要认识到明代270年青花瓷器的文化艺术沉淀性。因为任何一种工艺痕迹都是工匠长期形成积累的产物,主体的修养、操作的手法和习惯都会在同期留下不同的痕迹,这就是产生工艺痕迹的根本。即使使用同样的泥土、同样的技法,由于朝代更替、时代爱好、制作主体的不同,使用的成型工具、成型手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制品上留下不同的痕迹,也造就了不同的阶段性在明青花瓷器上的痕迹特征,这也是建立在阶段和延续基础上的艺术沉淀。

同样是景德镇的瓷土,相同的瓷器型制,在不同的装烧方法、不同的窑场、不同的垫烧工艺下,都会产生不同的痕迹特征。比如:在匣钵里,用垫饼和垫砂,在瓷器底部留下的痕迹特征就完全不同。

因此,无论是哪方面的工艺改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成品率,是制造工艺沉淀的结果,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研究明代青花瓷器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猜你喜欢
画工民窑随机性
明末景德镇民窑青花写意花鸟的文化艺术特征探析
THE WRITING ON THE WALLS
马皇后救人
浅析电网规划中的模糊可靠性评估方法
考虑负荷与分布式电源随机性的配电网无功优化
适用于随机性电源即插即用的模块化储能电池柜设计
画鬼容易
基于游程数的非参数随机性检验
景德镇民窑变迁概说
民窑青花并非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