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宏观调控的适时之举

2016-04-06 09:00邓惠琳
财经界·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邓惠琳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传统需求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本文首先介绍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而深入分析我国传统需求管理模式面临的困境以及加强供给管理的必要性,最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政策解读并探索具体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有效的宏观调控需要采取合适的政策工具,其中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就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手段。

一、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概述

(一)概念解释

需求和供给是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则指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上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需求管理是典型的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它认为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以使经济的总产出达到潜在总产出。供给管理则是典型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它强调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二)效果比较

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被运用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调控主要立足于需求管理,而供给管理则在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得到了广泛运用。从历史经验来看,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同。扩大需求的效果直接而迅速,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供给管理的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得以体现,但可以使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我国传统需求管理模式难以为继

(一)需求拉动作用减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需求的拉动。但现在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消费、出口的需求管理模式遭遇了瓶颈。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自2010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由2011年的6个百分点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3.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的拉动作用由2010年的7个百分点逐渐下降至2012年的3.2个百分点,在2013年略有上升之后又于2014年下降至3.6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拉动作用常年在零以下徘徊。

(二)供需双方结构性矛盾突出

长期依靠需求拉动的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经济的供求结构性矛盾。首先,我国目前的供给体系仍以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而我国人民在收入水平提高后越来越重视消费质量,但由于国内产品品质不够好,国民往往更倾向于购买进口品。其次,我国的供给体系存在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短缺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一些传统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如2014年前三季度,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累计亏损面达25%,亏损额高达80.86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0.71%。而另一方面,很多新兴产业的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在教育、医疗、旅游等领域,国内的生产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政策出台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 11月17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指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11月18日,习近平在APEC 会议上再提“供给侧”改革。可见,中央已开始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着力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升级。

(二)误区解读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着眼于“供给侧”,但并不是说需求管理不重要了。习近平在G20安塔利亚峰会上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表明需求管理仍十分重要。其次,“结构性”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全方位扩大供给,而是根据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差异,一方面压缩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增加短缺的商品和服务。另外,“改革”是核心和保障。供给侧管理既包括一般性生产要素的投入,也包括促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但二者并不是平行的关系。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比一般性要素投入更重要。

(三)具体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概括为“加”、“减”、“乘”、“除”四个方面。首先,“加”是指我国要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实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其次,“减”是指解决中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第三,“乘”是指鼓励创新,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利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个引擎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后,“除”是指通过改革破除现阶段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因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四、结束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其与需求管理的有效结合,并且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增加或减少供给。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核心与保障作用,通过改革破除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以转型为目标,以创新为手段,以改革为保障,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方式,促使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冯磊.从供给侧推动中国改革[J].经济学动态,2013

[2]周天勇.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实现宏观调控的根本性转变[J].时代经贸,2014

[3]曹国亮. 供给侧管理在中国的推出及国际经验[J].品牌营销,2015

[4]思远. 谋局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将发力[J].资源再生,2015

[5]徐冰. 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5

[6]宁国富.供给侧改革带来什么[J].中国邮政,2015

[7]王红茹.“需求侧改革”如西药,“供给侧改革”如中药[J]. 中国经济周刊,2015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劳动关系探讨
债转股的法理分析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