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代悼亡诗对《绿衣》《葛生》的接受

2016-04-07 14:24王立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2期
关键词:绿衣影响

王立

内容摘要:悼亡诗作为我国诗歌史上传统而古老的诗歌体裁,在抒情审美以及写法上都有独特性。作为悼亡诗的滥觞,《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哀悼情感,真挚流露,其中睹物思人、借助典型意向寄托哀思等表现手法对后世悼亡诗有深远影响。随着文学历代演进,作品的独立性和价值日益凸显。后世潘岳、苏轼之悼亡诗为代表别赋新意,不局限于哀悼之伤,也承载个人境遇的倾吐,体裁形式也更完备多变,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

关键词:影响 悼亡诗 绿衣 葛生

悼亡诗之名自潘岳起,其为亡妻作《悼亡诗》三首,即开了“悼亡”命题的先河,由此悼亡诗作为一种传统的诗歌体裁,是夫妻间表深沉情感、追悼之诗也。追根溯源,《诗经》中《绿衣》、《葛生》可以算是此类诗的滥觞,后世悼亡诗对二诗的接受主要在内容情感、表现形式方面,又在自身的发展中衍生出新意。

《绿衣》是一首妻子逝去的悼念之诗,每想起自己和亡妻隔着阴阳两重,往日的温情不再,心结难开,只能以故人在世时缝制的衣物排遣心怀,陷入悲痛中难以自拔,全诗意切情深。《葛生》也是为亡故之人所作,作者从葛藤写起,或是坟墓之地,开篇即营造凄凉氛围,独白葛藤、蔹草各有依托,而故人却独自在这荒野之上,无谁共处好不悲凉,触动情丝,以至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且后人评判颇高,认为是悼亡诗的源头和绝唱,后代潘岳、苏轼的悼亡诗杰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出此诗格式。二诗的主旨,众说纷纭。关于《葛生》,《毛诗序》云:“刺晋献公也。” 后世诸如郑玄、朱熹、方玉润等大家多采纳其观点。清代郝懿行则提出《葛生》并非劝戒而是哀悼之意。关于《绿衣》,旧说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诗经原始》以及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是庄姜悲妾代己上位。或是周朝礼乐崩塌之慨。产生如此多而又有教化意义的见解,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是因为《诗经》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之一,从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方面阐释作品,用作教化工具的缘故。而直接从文本出发,在较为直接的范畴上理解这两首诗,可视之为普通的悼亡诗,则更具有感染力。

中国古代愈演愈烈的伦理道德束缚中,《绿衣》、《葛生》中大胆直白表露丧偶之痛无疑为后世受拘束的文人提供了榜样,将个人丧偶后孤寂凄凉之感用文字尽情挥洒出来,有助于悖礼教、执念夫妻之情的悼亡诗逐渐演变。后世悼亡诗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潘岳《悼亡诗》三首、江淹《悼室人诗》十首;唐宋时期的元稹《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北宋苏轼《江城子》、贺铸《鹧鸪天》;清际的纳兰性德《金镂曲?亡妇忌日有感》等,言辞真切而心痛之极。

绿衣》开创了悼亡诗睹物思人的先河,“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手抚亡妻所制旧物更添无尽伤悲。如韦应物《伤逝》中写道踏入从前一起居住的房间,满屋尘埃已不见当年情景,“斯人既已矣,触物但伤摧。” 、元稹《遣悲怀》“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等即是对《绿衣》睹物思人表现手法的传承。还有比兴手法的运用。《葛生》篇中“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之此,谁与独处?” 一方面将葛藤可以攀附荆条、蔓依附田野土地比喻夫妻感情深厚,相依相守;另一方面,以葛藤、蔹草都有依附能在这荒野上相守,反衬与自己相伴的人已故去的悲哀。这种以比兴情,以及反衬的写作手法后世多有效仿。潘岳《悼之诗》“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流川鱼,比目中路析。”“翰林鸟”“流川鱼”都是古人用来比喻夫妻合好,诗人将故人离去后自己的处境比做“翰林鸟”成了单只,比目鱼被分开一样。沈约《悼之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一年四季更替,又到了秋天,兰蕙草虽已衰败,明年春天一样会发新芽重获生机,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复返的悲哀。《葛生》中使用“角枕”、“锦禽”、“其居”、“其室”寓情于景,营造物是人非的凄凉景象,通过这些清冷意象,诗人将自己夏夜冬日的独自煎熬在故人前尽情抒发。贺铸《鹧鸪天》借“空床”、“南窗雨”;梅尧臣《悼亡三首》借“孤萤”、“一雁”;苏轼《江城子》借“孤坟”,都传递了人去楼空般的凄婉景象。同时《绿衣》、《葛生》还采用了吟咏往复一唱再三叹、逐层渲染的抒情方式,《绿衣》以“绿兮衣兮”、“绿兮丝兮”起兴吟咏,倾诉哀思,作者由故人的旧物引到古人的美好品德,使“我”无过错、无忧,而今却无此人。《葛生》以“夏之日,冬之夜。”结句,不忍故人孤独地在旷野里的坟墓里,百年之后,便来相陪,两首诗歌回环往复层层渲染,真切而不失黏着,流利而又隽永,几乎字字珠玑,全诗未提一字“伤”,却已是悲从中来。潘岳《悼亡诗》“徘徊墟墓间”、“徘徊不忍去”等句往复似浅唱低吟,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时代演变、文学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悼亡诗的体裁也不尽相同,出现了多种体裁,如四言诗、五言古体诗、五七言近体诗等。并且也开始出现了多样化的写作手法,汉武帝《李夫人歌》中“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在现实中仿佛看到李夫人的幻象,将满腔情愿化成为什么来迟的发问;苏轼《江城子》夜晚梦回故居,竟看到心心念念的妻子端坐轩窗前“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梦境与真实情感虚实结合;韦应物《送终》“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以童子尚且知道人逝痛苦,进一步突显作者的哀痛,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后代日趋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体裁,丰富了悼亡诗的内容及真挚感情。

潘岳的《悼亡诗》明显体现了这种变化。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典型的乱世文学中的文人。自魏晋以降,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后世诗歌逐渐由《诗经》的集体吟唱创作的方式转变到了个人情怀的抒发,潘岳诗作也着重表现个人情怀以及社会境遇,如“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二句虽表面上不想留在亡妻故去的寓所,心中却不忍离开,又无奈朝命不可违。西晋政局动荡,人生浮沉。原本恃才傲物的潘岳,在饱经宦海艰辛之后学会了趋炎附势,投入贾谧门下做了“二十四友”之一,看似功利心极强,但从同时间的《闲居赋》、《秋兴赋》透露出来的诗人晚年趋于平淡的功利心,可以看出《悼亡诗》所要表达的远非哀悼亡妻那么单纯,还包含着对自己仕途的思考,期盼归隐又难以摆脱政治高压的苦闷愁哀,因此在悼念亡妻的诗中也流露了出来。同时,潘岳诗在情感表达和语言风格上也有进一步拓展。《绿衣》、《葛生》在情感表达上并无复杂,全文以悲哀贯穿,却又有所节制,显示了“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潘岳诗则以自然现象起兴,睹物怀人,以“翰林鸟”、“游川鱼”作失偶之比,有明显的情感变化,将哀伤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结语以“庄缶犹可击”自我疏导,有不同于古诗语言淳朴却意无穷的特点。太康年间,诗歌创作普遍讲究形式技巧,语言华美。潘岳悼亡诗笔触细腻,趋向太康诗风繁缛的特点,也符合诗歌此一阶段由简到繁的发展趋势。

苏轼悼亡诗与《诗经》二诗最明显的差异便是苏轼首创以词来写悼亡诗。苏轼生活在以词为一代文学的宋朝,宋朝前期的词依旧沿袭五代词风轻靡、绮丽多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的传统,缺乏新意,到了苏轼手中,他提出“以诗为词”的观点,扩展了词境和表现功能。《江城子?记梦》便是这样一种实践的产物。苏轼一生都处在新旧党争的政治斗争之中,屡遭贬谪,胸中颇有不平,作词以派遣,词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作者在妻子王弗1065年丧后到1075年十年间服丧,遭新党排挤贬谪,政见不和的总结。这首词将个人情怀写入词中,拓展了词境,借对亡妻的怀念也抒发了自己十年来的政治遭遇。此外,相比《诗经》二诗,苏诗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推伸了时空线和空间维度,虚实结合,把梦中之境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成为完整表达体系,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就《绿衣》、《葛生》的艺术编排来说,又是一种拓展。

悼亡诗创作是一个发展过程,自《诗经》中的滥觞到今日的悼亡诗,顺应文学发展的规律,于历朝历代不断完善,在题材、技巧、情感等方面承载着不同作者的哀思,有着无二的风采,在对前代的接受中逐渐演进。“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也正因此,汇聚着我国独特民族情感精神特色的悼亡诗自先秦经数千年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姜亮夫.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

[2]王启兴主编.校编全唐诗.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1315.

[3](唐)元稹.元稹集上、下. 北京:中华书局, 1982:98.

[4](西晋)潘岳著;王增文校注. 潘黄门集校注.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2:284.

[5] 尚永亮,高晖编. 十年生死两茫茫 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3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绿衣影响
中华好少年
冬去春来
“小青蛇”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芽苞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有缘总会相伴一生
窗户(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