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凝吸引器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2016-04-07 00:45黄孝国徐青
山东医药 2016年30期
关键词:术区双极电凝

黄孝国,徐青

(单县中心医院,山东单县274300)



新型电凝吸引器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黄孝国,徐青

(单县中心医院,山东单县274300)

目的探讨新型自制电凝吸引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6例。均于发病24 h内行急诊手术,观察组术中应用新型电凝吸引器进行血肿清除及止血操作,对照组术中应用普通吸引器和普通双极电凝进行血肿清除及止血操作。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24 h内复查颅脑CT,计算血肿清除率、术区最大水肿体积。术后随访3个月,计算术后3个月病死率。术后6个月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术区最大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9%、13.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率分别为43.5%、65.2%,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型电凝吸引器简化了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中对血肿清除和止血的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术后血肿清除率,减少了术区最大水肿体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脑出血;电凝;吸引器;开颅手术;止血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急症,开颅手术是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1]。术中进行血肿清除及止血操作时均需要使用吸引器和双极电凝两种器械,但因颅内的手术空间有限[2],在显微镜下手术时,吸引器和双极电凝同时使用容易相互遮挡,且需要双手操作,两种操作困难且耗时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肿清除及止血操作的进行[3~5]。为避免上述弊端,我们自制了新型电凝吸引器,该新型电凝吸引器同时具有普通吸引器和双极电凝器的作用,器械前端同一部位可以同时进行血肿清除和止血,且器械小巧灵活,只需单手操作,并可以随意弯曲,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中对血肿的清除和止血操作,该器械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201520911605.6)。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们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中应用新型电凝吸引器,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同期于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2例,其中男44例、女48例,年龄27~75岁,发病到手术时间2~24 h,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高血压脑出血诊断要点。脑出血位于基底节区,出血量30~100 mL。意识模糊26例,浅昏迷34例,深昏迷32例。脑疝58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3~12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6例。纳入标准:术前颅脑CT示自发性脑出血;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出血量≥30 mL;发病前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年龄≤75岁;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排除标准:因各种原因未行开颅手术的脑出血患者;因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外伤或肿瘤卒中引起的脑出血;脑疝晚期,生命体征不稳定;重要器官功能严重衰竭和严重糖尿病等疾病无法耐受开颅手术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手术方法均于发病24 h内行急诊手术,开颅方式包括小骨窗开颅、大骨瓣开颅术。根据血肿部位分离外侧裂65例,颞叶皮层造瘘27例。根据血肿大小,行显微镜联合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血肿较大者)70例和显微镜血肿清除术(血肿较小者)22例。血肿清除后根据术中情况给予骨瓣复位或去骨瓣减压。

1.3新型电凝吸引器的应用方法新型电凝吸引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双极电凝,头端长约3 cm,其后各连接一绝缘电导线;另一部分为吸引器,由较容易弯曲的材料组成。使用时严格消毒后,用绝缘黏膜将两电凝头端粘于吸引器头端,间距约1.5 cm,电极后部导线粘于吸引器上,连接普通电凝器,吸引器连接中心吸引系统。使用时术者右手持电凝吸引器,左手持脑压板或神经内镜,两手相互配合,通过控制电凝吸引器的侧孔大小,调整吸力大小逐步吸除血肿,看到动脉出血点可直接给予电凝止血,无需更换器械。也可以边吸除血肿边电凝止血。头端的电凝双极头可帮助分离血肿与血管,或使血肿破碎利于吸除。

1.4疗效评价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24 h内复查颅脑CT,计算血肿量、术区最大水肿体积,根据公式计算血肿清除率:血肿清除率=1-[(术后血肿量/术前血肿量)×100%]。术后3个月随访,采取电话随访、门诊随访和病历随访相结合的方法,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重点随访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计算术后3个月病死率。术后6个月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价临床疗效:Ⅰ级为不影响正常社会生活能力;Ⅱ级为社会生活能力偏低,有自理生活能力;Ⅲ级为自理能力弱,家庭生活受限,需他人协助;Ⅳ级为意识清楚,但无自主活动能力;Ⅴ级为植物生存。ADLⅠ~Ⅲ级为预后良好,ADL Ⅳ~Ⅴ级及死亡为预后不良。

2 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0±40)、(180±10)min,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及术区水肿量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分别为69%±12%、84%±10%,观察组术后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区最大水肿体积分别为(29.0±8.0)、(19.0±7.4)mL,观察组术区最大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术后发生严重肺部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1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9%;观察组术后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6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术后3个月病死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15.2%(7/46)、13.0%(6/46),两组术后3个月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术后6个月ADL评分为Ⅰ级7例、Ⅱ级8例、Ⅲ级5例、Ⅳ级14例、V级5例、预后良好率为43.5%(20/46),观察组分别为8、12、10、6、4例及65.2%(30/46),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开颅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用方法[6~8]。开颅手术中对血肿的清除和止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9]。目前,临床所用的是普通吸引器和双极电凝器,使用时需将双极电凝和吸引器交替更换,才能完成血肿清除和止血操作。因开颅手术空间有限,术中常需使用显微镜、神经内镜等工具,术野狭小,双极电凝和吸引器同时使用时往往遮挡术者的视野,不利于手术操作[10]。对于离术野较远处的血肿,直视下使用普通双极及普通吸引器进行血肿清除和止血更加困难,往往需要将脑组织牵拉出较大空间,才能便于吸引器吸除脑组织深部的出血,往往容易因牵拉脑组织造成术后再出血和血肿残留[11]。如果先使用吸引器吸除出血后,再更换双极电凝止血,会因新的出血而导致术区渗血,无法辨认出血血管进行确切止血,同时有可能造成正常血管的损伤。

基于普通吸引器与双极电凝的使用局限性,我们自制了新型电凝吸引器,融合了吸引器和双极电凝的作用,且双极的电凝点和吸引器的吸引口组合在新型电凝吸引器的头端,使吸引和电凝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步。此外,该电凝吸引器仅相当于普通吸引器的大小,能够根据手术中对深部吸除出血的需要按照走行进行随意弯曲,十分有利于脑组织深部的血肿清除和止血,减少了因牵拉造成的脑组织和脑血管的损伤。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新型电凝吸引器能简化手术操作,减少了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机会;观察组术后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术区最大水肿体积少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新型电凝吸引器能够有利于清除血肿,通过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减轻了术区水肿,有利于保护脑组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并可改善患者预后。

我们体会,新型电凝吸引器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的应用特点为:①将普通吸引器和双极电凝器两种器械的作用合并在一个器械上,头端的设计保证了吸引和止血操作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减少了器械的使用,有利于充分显露,有利于在狭小的空间内顺利完成手术。②简化了手术操作。新型电凝吸引器在吸除血肿的同时,可对发现的出血动脉给予电凝止血,且单手操作即可,便于准确快速地清除血肿和准确止血。③有利于分离血肿。高血压脑出血形成的血肿往往包裹众多细小动脉[12],吸引器吸除血肿前需要将这些动脉分离,新型电凝吸引器头端的电凝双极可发挥分离作用,将血肿破碎,有利于彻底吸除血肿,同时能够较好地保护脑动脉,在各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中均能发挥作用,提高预后。④便于血肿深部的操作。该电凝吸引器由强度和柔韧性都比较好的合金钢材料组成,既能够弯曲又能够保持强度,可以根据清除血肿的需要任意弯曲,保证直视下较远部位血肿清除,减轻了对脑组织的牵拉,从而减轻了术后术区水肿、减少了术后再出血的发生[13,14]。

综上所述,新型电凝吸引器简化了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中对血肿清除和止血的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术后血肿清除率,减少了术区最大水肿体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适合基层医院应用。

[1] 蒋生智,孟涛,张庆华,等.两种手术入路早期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12):1247-1248.

[2] 李克和,黄录茂,雍成明,等.小骨窗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36):39-40.

[3] 吴鹏杰,刘伟,李胜利,等.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20(4):164-165.

[4] 路楷,徐彬彬,查海峰,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4):354-356.

[5] 郑鲲,谭娟,冯辉斌,等.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55(30):74-75.

[6] 薛鹏,柳羲,张帆,等.利用“双腔”工作通道内镜下清除自发性幕上脑出血[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20(5):219-220.

[7] 王亚飞,周志武,杨海贵,等.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术后脑水肿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3,53(11):46-47.

[8] 朱立平,蒋宽,沈春升,等.外侧裂入路与皮质造瘘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30(8):777-778.

[9] 张福征,王才永,张磊,等.神经内镜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19-21.

[10] 何安邦,周奋,潘德岳,等.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8):1937-1938.

[11] 邵鸿飞,杨维明,曹英肖,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41-43.

[12] 王贤,陈罡,葛志强,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2(1):66-68.

[13] 柳羲,薛鹏,刘利,等.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6,15(4):429-432.

[14] 朱敏,于如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13):65-66.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0.025

R651.1

B

1002-266X(2016)30-0074-03

2016-02-10)

猜你喜欢
术区双极电凝
双极直觉模糊超图*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横向骨搬移技术对缺血肢体术区微循环重建的实验研究
一种可切换式多功能口腔治疗用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
鼻内镜下双极电凝治疗严重鼻出血的疗效
颅骨修补术后切口感染及术区硬膜外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强生ENSEAL® G2 高级双极电刀
盐酸肾上腺素稀释溶液用于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双极电凝止血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
全麻下双极电凝扁桃体切除术临床疗效观察